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2023學年四川省宜賓市敘州一中高三(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代文閱讀(一)論述類文本閱讀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①社會個體有表情,個體表情是指個體在進行認知、作出價值判斷的基礎上所形成的一種情感表達。與此類似,群體甚至整個社會也有表情。社會學家?guī)炖赋觯骸懊總€時代和國家都多少有些獨特的情感方式,正如每個時代和國家都有獨特的思想方式一樣?!鄙鐣砬槭侵敢粋€社會群體甚至整個社會在進行充分的社會認知和作出集體價值判斷后所形成的情感表達。特定社會表情的形成和變化是各種因素復雜作用的產物。從宏觀的社會結構視角出發(fā),可以識別出影響一個社會或其主要群體的社會表情變化的主要因素。
          ②從社會變遷性質看,社會變革狀態(tài)是影響社會表情變化的社會環(huán)境性因素。一般而言,在沒有推行社會變革的凝滯型社會中,社會安逸的表情會長期存在,但隨著經濟社會等結構性因素的變遷,整個社會或其中的主要群體可能會呈現出社會焦慮甚至是社會憤怒的表情。在一個變革型社會中,如果主要進行增量改革,不觸動現有利益結構,主要是通過在新領域創(chuàng)造增量來實現社會總福祉的最大化,一些主要社會群體的社會表情是幸福的或者是安逸的,如果主要進行存量改革,由于被改革群體要承擔各種改革風險、付出各種改革成本,因此短期內其社會表情可能是焦慮的,甚至是憤怒的,而一旦改革的長期正向效應顯現出來,社會整體上就會處于一種持續(xù)的幸福狀態(tài)。
          ③從社會財富結構看,社會財富配置是社會表情形成和維持的當期直接的決定性因素。在快速發(fā)展的初期,財富總量增長會使各社會群體的幸福感快速提升,而一旦發(fā)展水平越過拐點如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幸福感與財富總量增長就可能不存在直接相關。隨著發(fā)展水平繼續(xù)提升,當財富配置差距擴大局面持續(xù)一段時間后,國民對社會財富配置的關注就會從“擴大程度”轉向“差距內涵”,如關注這種差距是三五年的短期差距還是三五十年的長期差距,是社會縱向流動暢通的流量差距還是財富分配格局已經定型的沉淀差距,等等。這些差距如果維持在前一類上,則社會幸福、社會安逸等社會合作型的社會表情就會占據主導地位;而一旦演化為后一類,社會表情就會向社會焦慮、社會憤怒等不合作型演化。
          ④從社會控制結構看,社會調控能力是影響社會表情變化的主要制度性因素。在社會調控能力中,有作為軟控制的意識形態(tài)引導能力,也有作為硬控制的社會秩序維護能力。一個國家或社會中,如果主流意識形態(tài)缺乏引領力,而社會穩(wěn)定的調節(jié)能力也差,必然會導致一些社會群體無法正確認知社會、他人與自我,從而作出錯誤的社會判斷,使其社會表情與客觀現實之間形成錯位。如果主流意識形態(tài)異常強大但缺乏吸引力,強力維持社會秩序的能力也很強大,則短期內可能會營造出一團和氣的社會表象,但一些社會群體的負面情緒無法正常呈現,就會在社會心理層面不斷郁積,最終可能會以異常激烈的形式爆發(fā)。
          ⑤社會表情是一個社會的晴雨表,良好的社會表情是社會合作秩序得以形成和維系的心理基石。因此,面向未來,我國應當積極思謀,在社會中引導形成并長期維持社會幸福等社會合作型的社會表情,從而為解決新時代的社會主要矛盾、實現新時代的總任務提供良好的社會心理基礎。
    (摘編自王道勇《社會表情與社會合作》)(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個體表情與社會表情既有不同之處也有相似之處,二者的形成都需要作出價值判斷。
    B.增量改革中,由于沒有直接利益受損群體,一些主要群體的社會表情是幸福或安逸的。
    C.國民對社會財富配置的關注一旦轉向“差距內涵”,就會出現社會焦慮等社會表情。
    D.要實現社會的良性發(fā)展,可將造就社會幸福等社會合作型的社會表情作為有效方法。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先闡釋社會表情,然后分析影響社會表情的因素,最后提出建議,脈絡清晰。
    B.文章引用社會學家?guī)炖脑捳Z,是為了論證社會表情與個體表情存在類似的地方。
    C.文章使用假設分析,從兩個方面揭示了社會改革會對社會表情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D.文章在分析影響社會表情的因素時,從三個方面進行具體論述,邏輯上是并列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財富增長與幸福感的直接相關可能存在拐點,這個拐點就是人均GDP3O00美元。
    B.當社會財富配置隨經濟發(fā)展出現差距,國民對社會財富配置的關注點會隨之轉向。
    C.如果主流意識形態(tài)具備強大的引領力,就能在社會群體中形成合作型的社會表情。
    D.社會幸福、社會焦慮、社會憤怒這幾種社會表情,在社會合作程度上由高到低遞減。

    組卷:15引用:5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距離2032年還有11年,國際奧委會就急著把2032年夏季奧運會承辦權定下來。按照慣例,通常是在距該屆奧運會舉辦還有7年時投票確定主辦城市。作為2032年夏季奧運會的唯一申辦城市,澳大利亞布里斯班勝出得毫無懸念。在確定好2032年夏季奧運會舉辦城市之后,有關方還想把2036年和2040年的奧運會舉辦地也定下來。按照國際奧委會的意思,就是要立足長遠發(fā)展,讓自己有更多的主動權。但實際情況卻是,2024年和2028年夏季奧運會的申辦工作困難重重,各地報名的時候熱情都挺高,但是慢慢就相繼退出了。早在2015年9月16日,國際奧委會就公布了2024年夏季奧運會五個申辦候選城市,分別是德國漢堡、意大利羅馬、匈牙利布達佩斯、美國洛杉磯和法國巴黎。不過隨后漢堡、羅馬和布達佩斯先后撤回申請,申辦者只剩下巴黎和洛杉磯。眼看2024年夏季奧運會的申辦城市快退光了,國際奧委會決定,2024年夏季奧運會的舉辦地從巴黎和洛杉磯兩者之間選擇,敗選的一方自動承辦2028年的夏季奧運會。并且國際奧委會還決定自掏腰包補償。就這樣,巴黎成為2024年夏季奧運會舉辦地,國際奧委會資助100億人民幣;洛杉磯成為2028年夏季奧運會舉辦地,國際奧委會資助120億人民幣。面對這種局面,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也很頭痛,表示未來不排除將奧運會舉辦城市的確定從申辦制改為指定制。
    (摘編自《2032年奧運會舉辦地定了,奧運會無人愿意舉辦,未來或變成指定制》)      材料二:
          奧運會是世界性體育盛事。以前,許多國家都希望承辦奧運會,因為這樣不僅可以獲得向世界宣傳自己的機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帶動國家的經濟發(fā)展。很多國家都為爭取舉辦權做出了積極努力,中國也是經過了2000年夏季奧運會申辦失利的挫折之后才獲得了2008年夏季奧運會舉辦權的。但是,近幾年申請舉辦奧運會的國家卻越來越少。因為舉辦一屆奧運會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最終能否實現盈利卻是一個未知數,很多時候,虧得少就算不錯了。有美媒稱,新建體育場館可能需花費3000萬美元。有的場館會建立在經濟價值很高的地段,但在比賽結束后,這些場館卻可能被遺棄。長時間的失修也會讓這些場館失去價值,也可能會對環(huán)境帶來不良影響。如韓國平昌冬奧會的場地開發(fā)破壞了當地的一些動植物的生存環(huán)境,其中一些動物還瀕臨滅絕。此外,舉辦奧運會所帶來的“奧運低谷效應”給部分國家?guī)磉^經濟風險。幾乎所有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在奧運會結束后都進入了一段時間不算短的經濟衰退期。當時希臘在舉辦2004年夏季奧運會之后就出現了嚴重的國家赤字,2005年,希臘的經濟增長因此降到9年以來的低點,影響了希臘之后的經濟發(fā)展。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在2014年曾列出應對奧運會的未來可以采取的行動清單,比如降低招標成本以及提高奧運會所有方面的可持續(xù)性。有人甚至提議固定舉辦地點。而已經舉辦過奧運會的國家和城市以后再舉辦奧運會時投入會相對小一些。

    注釋:①奧運低谷效應:又稱“后奧運效應”,指奧運會主辦國及城市在奧運會后出現的經濟衰退現象。其產生原因有奧運籌備階段投資消費收入的激增與奧運會結束后投資消費收入的相對減少,以及奧運會后大量的體育設施閑置和體育設施維護而產生龐大的維護成本等。
    (摘編自《奧運會“無人申辦”,因為太“貴”?》)      材料三:
          奧運會的承辦權從昔日爭搶的“香餑餑”變成“燙手山芋”,還是奧運會自身存在的問題造成的。也就是說,只有對自身進行改革,奧運會才會有出路。
          第一,奧運會必須“瘦身”“減負”。奧運“瘦身”是前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提出的,他認為奧運會比賽項目太多,參賽人數龐大,給承辦方造成了太大的壓力,應該適當減少奧運比賽項目。然而,“瘦身”涉及相關各方的利益,以致“瘦身”計劃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從目前看,長痛不如短痛,國際奧委會只有痛下決心,堅決執(zhí)行奧運“瘦身”計劃,減輕承辦城市的負擔,才有可能重新喚起各國申辦的意愿。
          第二,奧運會必須降低申辦門檻。以往,在申辦奧運會的競爭中,申辦城市都要把場館建設等硬件條件作為自己申辦的優(yōu)勢。一般而言,一座城市一旦申辦成功,為了兌現諾言,勢必要增加預算,大興土木,給申辦城市所在的政府增加了太多的財政壓力。同時,也讓很多經濟并不發(fā)達的城市無力申辦奧運會。奧運會要尋求出路,必須要自降門檻,讓更多的城市能辦得起,才會吸引更多城市申辦。
          總之,只有控制賽事規(guī)模,節(jié)儉辦賽,奧運會才會健康地、可持續(xù)地發(fā)展。如果承辦所需經費越來越多,奧運會的申辦者肯定會寥寥無幾,即便是國際奧委會最終指定承辦城市,承辦方也會心存不滿,這樣的奧運會恐怕難言精彩和圓滿。
    (摘編自《不“瘦身”,奧運會沒出席》)(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2004年奧運申辦國有11個,2024年奧運申辦國僅有2個。自2008年到2024年,奧運申辦國家在數量上時多時少,但整體上呈下降趨勢。
    B.自2002年到2014年,除了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實際支出與預算基本持平外,其余各屆都明顯超支,2014年索契冬奧會的超支比例位居首位。
    C.幾乎所有舉辦過奧運會的城市,在舉辦奧運之后都進入了一段時間不算短的經濟衰退期,這也被稱為“奧運低谷效應”或“后奧運效應”。
    D.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計劃未來將奧運會舉辦城市的確定從申辦制改為指定制。即便愿望成真,因承辦方是被迫承辦,這樣的奧運會也無法保證精彩與圓滿。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2024年夏季奧運會原本有漢堡、羅馬、布達佩斯、洛杉磯和巴黎五座城市申辦,不過后來漢堡、羅馬和布達佩斯都因經費不足先后退出了競爭。
    B.走可持續(xù)發(fā)展之路才是長遠之計,這句話對于奧運會的發(fā)展有參考價值;當前,巴赫、羅格等人的建設性意見也大都是著眼于可持續(xù)性發(fā)展而提出的。
    C.2024年到2032年的奧運會舉辦城市的確定幾乎沒有懸念,甚至2032年的奧運會申辦城市居然達到了史無前例的一個,這表明奧運會已經走到了絕境。
    D.只要能夠控制好奧運會的賽事規(guī)模,節(jié)儉辦奧運,奧運會就一定能走上健康的、可持續(xù)的發(fā)展道路,奧運會的美好未來依然可以期待。
    (3)奧運會的承辦權從昔日爭搶的“香餑餑”變成“燙手山芋”,原因何在?請概括說明。

    組卷:6難度:0.2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秦嶺記
    賈平凹
          ①牛站在嶺畔,伸嘴去吃酸棗刺。人吃辣椒圖辣哩,牛吃棗刺圖扎哩,酸來刺是牛的調料。狗臥在門道里一直在啃骨頭。骨頭早已成了黑棒子,狗不在乎有肉沒肉,它好的就是那一股味道。東頭的鐵匠鋪里一直在叮叮咣咣敲打,西頭的彈棉花店里一直在嗡嗡嗡作響,整個后晌石坡村都在軟硬相間的聲音里。
          ②石坡村之所以在白蘆峪出名,就是有張家的鐵匠鋪和司家的彈棉花店。但是,張家看不起司家:去,有什么技術含量,棉花用手撕著也能撕蓬松!張鐵匠打鐵打乏了,要喝釅茶,收拾了錘子,也讓兒子歇下。兒子歌下就是吹嗩吶。張鐵匠抬頭看到遠處的梁背上過來了人,說:把那些貨都掛出來!新打造的扎锨、鏟锨、板保,解板的長鋸,齊齊掛了錢門兩邊的木架上和擺了木架前的攤位上。來人果然是買家,要挑一把牙子镢。張鐵匠明明知道是羊角村的,卻要問:哪個村的?回答是:羊角村的。張鐵匠又說:羊角村不是也有鐵匠錢嗎?那人說:這不是貨怕比貨么!一股子大風在刮了,啥都吹起來,張鐵匠吆喝著讓碌碡起,起,碌碡到底沒被吹起。
          ③爺爺是鐵匠,爹是鐵匠,張鐵匠也是打了二十年鐵了,要把手藝再傳下去,兒子卻越來越心不在焉。他常常用鉗子從爐火里夾出一疙瘩鐵,在砧子上用小錘子敲,讓兒子搶起大錘子砸,但后來,砸著砸著,大錘子就亂了,他呵斥:咋啦?兒子說:我瞀亂。這些年里,白蘆峪里的年輕人時興著出山進城去打工,他知道兒子受了誘惑。就寫生處的水,熟處的鬼,別上了那些人的當。強壓著沒有讓兒子外出,而兒子要么吊個臉,要么消極怠工,嘴里嘟嘟囔囔,像個走扇子門。
          ④這樣的日子又持續(xù)了三年。村子里已沒了牛,連狗都沒有了,來買锨、鋤、镢頭的越來越少,而齒耙、犁鏵、鋼釬、撬杠幾乎無人問津。鐵匠鋪的爐火再不日夜通紅,大錘子小錘子的敲打聲,響一會兒就消停了。就是還響,也節(jié)奏大亂。而西頭彈棉花店里嗡嗡聲依舊。這使張鐵匠恨恨不已。他問兒子:咱村你那些同學去了城里,峪里別村的那些同學也都去了城里?兒子說:就是。他說:都不種地啦?兒子說:種一年地抵不住打一月工。他告誡兒子:這不會長久的,是農民么能不種地?種地能不用農具?咱多打些鐵貨放著。
          ⑤父子倆是打造了一批鐵貨,卻一直堆放在柴棚里。在第四年里,一件都沒賣出,鐵匠鋪就關門了。沒了鐵打,張鐵匠腰卻疼起來,脾氣也比以前壞。兒子每天一早往鎮(zhèn)上跑,天黑才回來,說縣政府在發(fā)展旅游產業(yè),鎮(zhèn)街都開始改造老鋪面房了,他和人正謀劃著做些生意。張鐵匠在罵兒子:放著家傳的手藝,做什么生意!腰疼得站不住,睡在躺椅上了,還在罵。
          ⑥兒子再也不怕爹罵了,先是出去偶爾夜不歸宿,后來就十天半月不回來。終于回來了,卻讓爹打造一批鐵叉。張鐵匠問:做鐵叉干啥?兒子說:在河灘淤泥里叉鱉呀?,F在一只鱉在城里賣五十元,在鎮(zhèn)街飯館里也賣十幾元。游客要親自去河灘體驗叉鱉。張鐵匠說:還有這事?他就打造起了鐵叉。不久,兒子又定新貨了:你打釘子,能打多少我就收多少。告訴是他們在臨河岸上修三千米長廊,全用木頭,釘子的需求量很大。張鐵匠再生爐火,開始打造釘子。這天下雨,鐵匠錢外邊的場子上積了水,雨還下著,水面上的雨腳像無數的釘子在跳躍,張鐵匠突然就不打了。兒子回來了,還領著一個人。兒子給爹介紹這是他的合伙人,張鐵匠看了一眼,沒搭理。兒子問爹生誰的氣了,張鐵匠說他生他的氣。兒子說他們是來收貨的,看到的筐子里怎么只有那么一些釘子?張鐵匠說:不打啦!那合伙人說:咋不打啦?我們急需要的,貨款都帶來了。張鐵匠說:丟先人哩,我這么大的鐵匠,就打這些小零碎?咹?咹?他攤開手,臉色十分難看。合伙人卻嘿嘿地笑,說:這有啥呀老爺子,發(fā)明了火藥還不是做鞭炮嗎,恐龍那么大的,現在挖出來的恐龍蛋不也是拳頭那么???只要能賺錢,打啥還不一樣?。堣F匠一下子火了,一腳卻把火爐蹬倒,又一腳把淬火的水桶蹬倒。地上的紅炭在水里嗞嗞冒煙,他老牛一樣地嗚嗚,哭鼻子流眼淚。
          ⑦張鐵匠到山上去看父親和爺爺。父親是一個墓堆子,爺爺是一個墓堆子。在墓堆前蹴了一整晌,站起來往遠處看,能看到白蘆峪河,白蘆峪河是一條線。那線的拐彎處是鎮(zhèn)街,更遠更遠的云外是縣城省城吧。他一步一步再下山回鐵匠鋪,拿了掛在墻上的嗩吶,這是兒子的嗩吶,他不會吹,開口唱起小時候學會的山謠,唱得不沾弦。西頭彈棉花店里好像還有嗡嗡響,也已經不是火把燎著蜂巢漫天轟鳴,而蚊子似的,聲愈來愈細,愈來愈小。
    (有刪改)(1)下列對作品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以牛吃酸棗刺、狗啃骨頭好的是那一股“味道”,比喻人對某些傳統(tǒng)事物執(zhí)著愛好的心態(tài),通俗易懂。
    B.張鐵匠明知來人是羊角村的,還故意去問,是想通過對方的回答,將兩村鐵匠鋪進行比較,滿足自己的虛榮心。
    C.結尾處寫景視野寬闊,寫白蘆峪河是一條線,這條線穿過鎮(zhèn)街,指向遠方的或許是縣城省城的地方,具有象征意味。
    D.文章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文中所刻畫的時代背景和人物形象、描述的事物、穿插的方言等都體現出典型的西北特征。
    (2)文中主要記敘的是張家鐵匠鋪的事情,為什么還要寫司家的彈棉花店?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
    (3)第⑥段中,張鐵匠和兒子的對話,以及張鐵匠和合伙人的對話,分別反映了三個人怎樣的心理特征?請結合文本分析。

    組卷:18難度:0.2

(二)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暑天太陽光照猛烈,天氣很悶熱,①        ,濃濃的汗臭味讓人覺得尷尬,于是很多人想各種辦法避免出汗,常見方法就是開空調和沖冷水澡。但是這樣做,汗出不來,對人的身體十分不利。
          先說開空調。偶爾開開空調關系不大,②        ,就會使我們對高溫的耐受力漸漸下降,再回到室外熱潮洶涌的環(huán)境中就會難以適應;汗腺會因為長時間不使用而變得不靈敏,進而導致中暑?;加懈哐獕?、冠心病的人還容易患中風、心肌梗死等疾病。
          再說沖冷水澡。我們出汗后,皮膚血管處于擴張狀態(tài),③        ,皮膚就會受到冷水刺激而引起血管收縮,這樣反而使散熱趨于困難,使體溫升高。同時,流回心臟的血量也會猛然間變多,從而增加心臟的負擔。還有,人體從熱環(huán)境迅速進入冷環(huán)境,身體來不及調整以適應溫度的變化,人很容易感冒、發(fā)燒。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8個字。
    (2)請用上否定詞分別寫一句話概括上述各段的主要意思,并對人進行警示。每句不超過15個字。

    組卷:12引用:9難度:0.6

四、寫作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在振華中學高三(6)班的班會課上,同學們觀看了班主任精心剪輯的央視一套熱播電視劇《覺醒年代》的精彩片段,對以下三個場景感觸尤其深刻:
    場景一:
          1915年,22歲的毛澤東出場:瓢潑大雨中,雜亂無章的長沙老街上,他懷抱一沓《青年雜志》(陳獨秀創(chuàng)辦,次年改名《新青年》),踏著泥水迎著風雨奔跑……
          毛澤東被《青年雜志》打開了眼界,思想覺醒了,開始循著初期新文化運動的思路探索……
    場景二:
          1917年,張勛復辟。28歲的李大釗被迫離京,流亡江南。他深入社會底層,苦苦追尋新的救國之路。一個聲音在他心中越來越清晰:僅靠移植西方政治制度難以救中國,要從根本上改造中國,除了文化啟蒙和思想覺醒,更要找到符合中國實際的革新之路。
    場景三:
          1920年,漫天飛雪的海河岸邊,41歲的陳獨秀與李大釗目睹難民沿路乞討之慘狀,耳畔回響著難民悲憤的控訴:“政府?哪見過這么渾蛋的政府?他們什么時候關心過老百姓的死活呀?……”
          陳獨秀:守常,我想了,我們得建黨!……
          李大釗:你為什么要建這個黨?
          陳獨秀:不為什么,我為了他們……我為了他們,能夠像人一樣地活著,為了他們能夠擁有人的權利、人的快樂、人的尊嚴……
          假如你是高三(6)班的一名學生,請選擇你感觸最深的一個場景,以“覺醒”為話題,聯(lián)系歷史與現實寫一篇觀后感,談談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24引用:8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