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北京市朝陽區(qū)陳經綸中學高三(上)開學生物試卷

發(fā)布:2024/8/8 8:0:9

一、選擇題(15×2=30分)

  • 1.下列有關組成細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的敘述,正確的是( ?。?/h2>

    組卷:0引用:1難度:0.7
  • 2.蛋白質在生物體內具有重要作用。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h2>

    組卷:610引用:41難度:0.7
  • 3.丙肝病毒(HCV)是一種RNA病毒,可引起丙型病毒性肝炎。下列關于HCV的敘述,正確的是( ?。?/h2>

    組卷:24難度:0.8
  • 4.螺旋藻是一種原核生物,其所含的藻藍蛋白是一種色素蛋白。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h2>

    組卷:63引用:4難度:0.7
  • 5.如圖為高等動物細胞結構示意圖,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h2>

    組卷:6引用:1難度:0.7
  • 6.細胞核是重要的細胞結構。下列關于細胞核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組卷:61難度:0.7
  • 7.葉綠體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電鏡下觀察到葉綠體結構(如圖)。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img alt src="https://img.jyeoo.net/quiz/images/202101/255/2babfc13.png" style="vertical-align:middle" />

    組卷:28引用:2難度:0.8

二、非選題(70分)

  • 20.閱讀資料,回答問題。
    DNA是主要遺傳物質,能夠儲存足夠量的遺傳信息,這此遺傳信息就蘊藏在4種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之中。如何才能測定某段DNA分子的序列信息呢?
    DNA測序技術到目前為止已經發(fā)展了三代。第一代DNA測序技術是1975年由桑格和考爾森開創(chuàng)的鏈終止法又稱Sanger法。在1977年,桑格測定了第一個基因組序列,噬菌體X174,全長5375個堿基。自此,人類獲得了窺探生命遺傳差異本質的能力,并以此為開端步入基因組學時代。這種方法至今還在廣泛使用。研究人員在Sanger法的多年實踐之中不斷對其進行改進。在2001年完成的首個人類基因組圖譜就是以改進了的Sanger法進行測序的。
    Sanger法核心原理:由于雙脫氧核苷酸(ddNTP)的2′和3′都不含羥基,其在DNA的合成過程中不能形成磷酸二酯鍵,因此可以中斷DNA分子合成反應,在四個含有4種脫氧核苷酸(dNTP)的DNA體外合成反應體系中分別加入一定比例帶有放射性同位素標記的ddNTP(分別為:ddATP,ddCTP,ddGTP和ddTTP)。在PCR過程中復制隨機終止,產生四組不同長度的一系列終止處帶有標記的DNA片段。然后在變性凝膠(加入尿素等堿性物質)_上進行電泳和放射自顯影后,可以根據電泳帶的位置確定待測分子的DNA序列,具體過程見下圖。

    注:ddA是ddATP的縮寫形式請回答問題:
    (1)上圖橫線中應該加入的物質是
     
    。
    (2)材料中還提到“在變性凝膠上進行電……”請結合所學知識解釋“變性”含義,以及為什么要變性處理
     
    。
    (3)如果電泳結果如圖所示,請同學們寫出待測DNA分子的序列
     

    (4)第一代測序技術(Sanger法)能不能測定序列信息完全未知的DNA,為什么?
     
    。

    組卷:30引用:2難度:0.6
  • 21.關于線粒體的起源有多種觀點,內共生起源學說(如圖1所示)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能夠支持這一假說的有力證據有很多,請結合所學知識和圖1作答。

    (1)“內共生起源”學說認為真核細胞中的線粒體是由侵入細胞或被細胞吞入的某種原核細胞經過漫長的歲月演變而來的,請問圖1中乙所示的過程體現(xiàn)了細胞膜具有的結構特點是
     
    。研究發(fā)現(xiàn),線粒體的內、外膜的化學成分和功能是不同的,據圖分析最可能的原因是
     
    。
    (2)線粒體內部含有
     
    (填物質)和
     
    (填結構),能夠自主地指導蛋白質的合成,因而在遺傳方面體現(xiàn)出一定的自主性。
    (3)根據上面的理論依據,真核細胞中同樣可以用“內共生起源”學說解釋其起源的細胞器是
     
    。
    (4)隨著進化,現(xiàn)在需氧型的真核細胞中的線粒體已不能像需氧型的原核細胞一樣獨立的完成有氧呼吸,對此,同學們展開討論,提出了下列兩個觀點:
    觀點1:細胞質基質只為線粒體完成有氧呼吸提供必要的場所
    觀點2:線粒體只能將丙酮酸進一步氧化分解,而丙酮酸的產生依賴細胞質基質
    請完成下列實驗設計,探究哪一個觀點正確。
    實驗試劑和用品:錐形瓶、酵母菌破碎后經離心處理得到只含有細胞質基質的上清液(試劑1)、只含有酵母菌線粒體的沉淀物(試劑2)、質量分數5%的葡萄糖溶液(試劑3)、質量分數5%的丙酮酸溶液(試劑4)、蒸餾水、橡皮管夾若干、其他常用器材和試劑。
    實驗步驟:
    ①取錐形瓶等連接成如圖2裝置三套,依次編號為A、B、C。
    ②每組裝置中按如表添加相應的試劑,并向裝置通氣一段時間,觀察三組裝置中3號瓶澄清石灰水的是否變渾濁。
    錐形瓶/組別 1 2 3
    A 10%的NaOH 10mL試劑1+10mL試劑2+10mL試劑3 澄清的石灰水
    B 10%的NaOH 澄清的石灰水
    C 10%的NaOH 10mL蒸餾水+10mL試劑2+10mL試劑4 澄清的石灰水
    1號瓶中NaOH溶液的作用
     

    補充完表格中空白地方
     
    。
    實驗結果及結論:
     
    ,則觀點1正確;
     
    ,則觀點2正確。

    組卷:5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