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北京市大興區(qū)高二(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6/28 8:0:9
一、本大題共1小題,共18分。
-
1.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劉宗周《<論語>學案》中說:“‘學’字是孔門第一義”認為對“學而時習之”中“學”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個孔子儒學思想的基礎(chǔ)。那么,如何理解“學”呢?
至少在東漢之前,對“學”通行的解釋是“覺”?;寿┱J為:“學,覺也,悟也。”這個理解不無道理。但皇侃進一步解釋:“言用先王之道,導人情性,使自覺悟。”強調(diào)以“先王之道”來對人的性情進行引導;這一過程不是“自覺悟”,而是學習外在的知識,服從外在的訓導。這種以“導”為前提的“覺”明顯是不徹底的,要達到“自覺悟”,還需要從自身切近處入手,“遠取諸物,近取諸身”,來獲取對人生、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子夏說“君子學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遠,人道邇”,因此,在學習中,對日常人事的體驗是達到“自覺”的相對容易的途徑。
對“學”的另一種較為常見的解釋是“效”,有“效法”之義?!靶А钡幕痉椒ㄊ钦b讀記載先賢言行的著作,即“讀書”。“學謂讀書”是宋明理學著述中常見的觀點,不過將“效”只是理解為效法先賢,甚至進一步引申為讀書,并將其作為“學”的全部意義,則顯得偏狹。因此,有許多學者對以讀圣賢書為學的做法提出了批評,激烈的如李贄、顏元自不待說,連一些理學的服膺者也不贊同將學與讀書等同起來,明代的郝敬說:“或問:學是誦讀否?曰:不廢誦讀,不倚誦讀。”可謂是一種較為中肯的見解。
“學”的過程是“說(悅)”的。中國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學海無涯苦作舟”等說法,愉悅何來呢?通過前文對“學”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謂“學”,并非后世科舉等功利的目的驅(qū)動之下的皓首窮經(jīng)之“學”,而是將“學”作為完善自身人格、不斷實現(xiàn)人生超越的途徑。如果將功名利祿當作“學”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終結(jié)果的獲得為幸福,那么作為達到這一幸福結(jié)果的代價的“學”的過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將“學”作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學”一分,便能夠自得一分。從目標上說,學無止境;從過程上說,每一點一滴的進步都是結(jié)果??鞓繁銜殡S著對自身每一個細微進步的體會油然而生,至于別人知與不知,都不會影響自己的情緒。
(取材于趙清文的相關(guān)文章)材料二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通常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學問是要大家隨時練習它,不也高興嗎?”(南懷瑾《<論語>別裁》)“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楊伯峻《<論語>譯注》)這些理解從字面上看是確切的,但再細加思考,則似嫌簡單,“學”并不僅僅指需要溫習、練習的學問,而“習”也并不只是溫習、練習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學,必須了解“學”的內(nèi)涵??鬃诱J為學習內(nèi)容相當廣泛。孔子從小就曾從事多種工作,駕得一手好車,彈得一手好琴,還管理過倉庫、畜牧,孔子對入門弟子的教育即是從技能開始,內(nèi)容是“六藝”(御、射、書、數(shù)、禮、樂)。孔子一生對《詩》《書》《禮》《樂》《春秋》《易》進行了系統(tǒng)的學習、整理和研究,并以它們?yōu)榻滩???鬃雍苤匾曀枷雮惱淼赖路矫娴慕逃?,提出了“仁”這一儒學核心思想。孔子還十分關(guān)心社會政治現(xiàn)實,指導學生如何從政。
“習”與“學”息息相關(guān),有“實習、實踐”的意思??鬃邮种匾晫嵺`,以是否見于行動,來確定其是否為“學”或“好學”。技能需要練習,而思想倫理與政治理念則非實習、實踐不可。孔子教導學生:“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強調(diào)的就是實踐、躬行。把“習”理解為“溫習”,是從書本知識的教學方面分析;把“習”理解為“練習”,是從知識、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釋;把“習”理解為“實習、實踐”,乃是從孔子教育觀、政治思想觀著眼,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道德實踐和社會實踐,是“行”孔子之“道”,這一理解,應該較為契合孔子學說。
學之習之,知之行之,這一學習理論也開了中國教育史知行論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書本知識、技能的掌握,而對貼近社會生活的道德禮義的規(guī)范和實踐不夠重視,孔子的這一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先學做人,再學文章,強調(diào)學而習、知后行,是孔子教學的成功之處,提示我們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須聯(lián)系生活實際,切忌空談。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關(guān)文章)(1)下列對材料一中加點字詞的讀音或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人道邇”與“聞名遐邇”中的“邇”都解釋為“近”。
B.“服膺”與“義憤填膺”中的“膺”都解釋為“內(nèi)心”。
C.“中肯”與“木直中繩”中的“中”都讀作“zhōng”。
D.“皓首窮經(jīng)”與“皓月千里”中的“皓”都讀作“hào”。
(2)下列對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學”是整個孔子儒學思想的基礎(chǔ)。
B.體驗日常人事,可以達到“自覺”。
C.明代郝敬認為“學”不等同于讀書。
D.學習進步的快樂與別人是否知道無關(guān)。
(3)根據(jù)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關(guān)于“學”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東漢以前強調(diào)“學”能夠使人“自覺悟”。
B.宋明理學家認為“學”的意義是效法先賢。
C.孔子主張的“學”以完善自身人格為目的。
D.孔子之“學”既重視思想道德也重視技能。
(4)根據(jù)材料二,下列關(guān)于孔子學說中“習”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習”可以判斷“學”的態(tài)度。
B.“習”不能夠理解為“練習”。
C.思想倫理必須要實習、實踐。
D.“習”可以將理論與實際打通。
(5)現(xiàn)代人應如何學習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請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簡要提出你的建議。組卷:4引用:1難度:0.5
二、本大題共2小題,共2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萬物不[1]同,而用之于人異也,此治亂、存亡、死生之原。故國廣巨,兵強富,未必安也;尊貴高大,未必顯也,在于用之。桀、紂用其材而以成其亡,湯、武用其材而以成其王。
湯見祝網(wǎng)者,置四面,其祝曰:“從天墜者,從地出者,從四方來者,皆離吾網(wǎng)?!睖唬骸拔”M之矣。非桀,其孰為此也?”湯收其三面,置其一面,更教祝曰:“昔蛛蝥作網(wǎng)罟,今之人學紓。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取其犯命者?!睗h南之國聞之曰:“湯之德及禽獸矣。”四十國歸之。人置四而,未必得烏;湯去其三面,置其一面,以網(wǎng)其四十國,非徒網(wǎng)鳥也。
周文王使人抇[2]池,得死人之骸。吏以聞于文王,文王曰:“更葬之。”吏曰:“此無主矣。”文王曰:“有天下者,天下之主也;有一國者,一國之主也。今我非其主也?”遂令吏以衣棺更葬之。天下聞之曰:“文王賢矣!澤及髊骨,又況于人乎?”或得寶以危其國,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故圣人于物也無不材。
孔子之弟子從遠方來者,孔子荷杖而問之曰:“子之公不有恙乎?”搏杖而揖之,問曰:“子之父母不有恙乎?”置杖而問曰:“子之兄弟不有恙乎?”杙步而倍之,問曰:“子之妻子不有恙乎?”故孔子以六尺之杖,諭貴賤之等,辨疏親之義,又況于以尊位厚祿乎?
古之人貴能射也,以長幼養(yǎng)老也。今之人貴能射也,以攻戰(zhàn)侵奪也。其細者以劫弱暴寡也,以遏奪為務也。仁人之得飴,以養(yǎng)疾侍老也。跖與企足得飴,以開閉取楗[3]也。
(取材于《呂氏春秋?孟冬紀?異用》)注釋:【1】不:此字應是因傳寫錯誤而多出來的?!?】抇(hú):發(fā)掘?!?】楗(jiàn):門栓。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此治亂、存亡、死生之原 原:根本 B.湯見祝網(wǎng)者 祝:禱告 C.湯之德及禽獸矣 及:推及,延及 D.其細者以劫弱暴寡也 暴:兇惡,殘暴 A.桀、紂用其材而以成其亡 孔子荷杖而問之曰 B.其孰為此也 今我非其主也 C.吏以聞于文王 又況于人乎 D.文王得朽骨以喻其意 以長幼養(yǎng)老也 A.皆離吾網(wǎng) 飛禽走獸都離開我的網(wǎng) B.故圣人于物也無不材 所以在圣人看來,物沒有沒用的 C.杙步而倍之 拖著手杖背轉(zhuǎn)過身去 D.以遏奪為務也 把攔路搶劫當作職業(yè)
A.同樣的事物在不同人手里有不同的用途,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
B.商湯教捕獵的人網(wǎng)開一面,其仁德吸引了四十個國家歸附。
C.文王認為自己作為一國之主,有責任重新安葬無主的尸骸。
D.孔子用一根手杖持不同的問候禮儀來區(qū)分等級、辨明關(guān)系。
(5)文章認為,萬物對于任何人都一樣,而人們對它們的使用卻有區(qū)別,從而產(chǎn)生不同的結(jié)果,所以關(guān)鍵在于如何使用它們。請結(jié)合文章相關(guān)內(nèi)容,談談作者是如何逐層闡明這一觀點的。組卷:11引用:1難度:0.5 -
3.閱讀下面《論語》中的語錄,完成后面的題。
①子曰:“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bdo class="mathjye-alignright">(《論語?公冶長》)②子曰:“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注】哉?人焉廋哉?”(《論語?為政》)③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論語?堯曰》)【注】廋(sōu):隱藏,藏匿。
①翻譯語錄②中畫線的句子。
②請結(jié)合畫線句子,簡要概括孔子“知人”的方法。組卷:20引用:2難度:0.5
三、本大題共2小題,共20分。
-
4.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各題。
過申州[1]作
唐?方干
萬人曾死戰(zhàn),幾戶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2],兒童未長成。
涼風吹古木,野火燒殘營。
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復清。注釋:【1】申州:在今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qū),春秋時為申國,唐初設(shè)申州?!?】安堵:安定,安居。
(1)下面對詩句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幾乎沒有幾戶人家能幸免于刀兵之苦。
B.頷聯(lián)寫壯丁戰(zhàn)死后,城鄉(xiāng)只剩下沒長大的兒童。
C.頸聯(lián)寫冷風吹過古木,野火將殘破的營帳點燃。
D.尾聯(lián)寫此地戰(zhàn)后寥落,千里之外仍是山水美景。
(2)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以數(shù)字對比來展現(xiàn)戰(zhàn)爭的殘酷和禍國殃民的本質(zhì)。
B.本詩與《揚州慢》一樣,都由眼前所見聯(lián)想昔日的繁華。
C.本詩采用賦的手法描繪圖景,情感熱烈奔放,有感染力。
D.本詩先描寫萬人死戰(zhàn)的場景,后點面結(jié)合,不斷深化主旨。
(3)有人認為本詩尾聯(lián)“寥落千馀里,山高水復清”與姜夔的《揚州慢》中“過春風千里,用薺麥青青”在情感表達方面有異曲同工之妙,請談談你對這一評價的理解。組卷:19引用:1難度:0.5
五、本大題共6小題,共66分
-
11.作文。
有人說,人類常常一邊眷戀著過去,一邊堅定地走向未來。怎樣對待過去與未來,值得我們深思。
請以“過去與未來”為題目,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自選角度,寫一篇議論文。不少于700字。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jù)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組卷:13引用:1難度:0.7 -
12. 韶光流轉(zhuǎn)如電,我們一路向前,有時駐足回首,便生感慨萬千?;厥祝茏屛覀兓蛳不虮驉濄蜻_觀;回首,也可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感悟。
請以“回首”為題目,寫一篇記敘文。
要求:思想健康;內(nèi)容合理、充實;有情節(jié),有細節(jié)描寫;語言流暢;書寫清晰。組卷:6引用:1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