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天津市紅橋區(qū)高考語文質(zhì)檢試卷(二)
發(fā)布:2024/12/27 18:30:4
一、(9分)
-
1.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詩是最早綻露的文學萌芽。詩和音樂像一對孿生的姐妹,從誕生之日起就緊密地結(jié)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聲情韻律感染著萬千讀者,影響著人們的精神世界。
《詩經(jīng)》中的每一首詩,都是可以合樂歌唱的,“風”“雅”“頌”便是根據(jù)音樂特點所做的分類。從《詩經(jīng)》到《楚辭》,以至律。絕、詞、散曲,它們都清晰地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對音樂美的努力追求。白居易《與元九書》說“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袁枚《隨園詩話》說“其言動心,其色奪目,其味適口,其音悅耳,便是佳詩”;明代詩論家謝榛的《四溟詩話》主張“誦要好,聽要好,觀要好,講要好。誦之 ,聽之金聲玉振,觀之明霞散綺,講之獨繭抽絲”……不僅詩歌傳唱豐富了人們的勞動生活,還為我國古代文化的傳播、繼承、發(fā)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詩歌與音樂都是以抒情見長,都十分講究節(jié)奏、韻律、音調(diào),兩者 ,互為一體。尤其是詩歌中對音樂的 描寫,更保證了音樂與詩歌朝著更加理性的方向發(fā)展。因此,“音樂入詩”便成了文人常談的話題。
(改編于時愛華《我國歷代詩歌與音樂的關(guān)系和意義》)(1)依次填入文中括號內(nèi)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A.行云流水 融會貫通 精妙 B.風流云散 水乳交融 精細 C.風流云散 融會貫通 精細 D.行云流水 水乳交融 精妙
A.不僅詩歌傳唱豐富了人們的勞動生活,還使我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繼承、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B.詩歌傳唱不僅豐富了人們的勞動生活,還為我國古代文化的傳播、發(fā)展、繼承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C.不僅詩歌傳唱豐富了人們的勞動生活,還為我國古代文化的傳播、發(fā)展、繼承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D.詩歌傳唱不僅豐富了人們的勞動生活,還使我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繼承、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3)下列與選文相關(guān)的文學或文化常識,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時音樂分宮、商、角、徴、羽、變宮、變徴七音?!肚G軻刺秦王》中的“變徵之聲”是徴音的變調(diào),聲調(diào)激揚。
B.《詩經(jīng)》又名《詩三百》,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对娊?jīng)》“六義”,即指“風”“雅”“頌”“賦”“比”“興”。
C.古代文人常用“號”命名作品集。比如袁枚,號隨園,作品集故日《隨園詩話》。以此相同方式命名的作品集還有很多,比如辛棄疾的《稼軒長短句》,歸有光的《震川文集》等。
D.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是唐代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組卷:22引用:4難度:0.6
二、(9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禮是溝通天人的儀式,是貴族等級的標志;同時,禮又是鄉(xiāng)里社會的規(guī)范,為人立身處世的道德準則。在這個意義上,尊禮行禮可以說是中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乃至生存原則。上至國家典章制度,中到社會禮俗和民間風尚,下及家庭倫理和行為規(guī)范,無不或多或少地體現(xiàn)了儒家禮制的種種影響,留存著道德的烙印,講求社會的和諧關(guān)系。因此可以說,從長期的歷史觀點看,儒家的最大貢獻在為傳統(tǒng)的政治、社會秩序提供了一個穩(wěn)定的精神基礎(chǔ)。因為中華先民并不只是講究禮儀“進退周旋,威儀仰仰”的外在形式,而且更加注重探求禮儀的內(nèi)在精神實質(zhì),此即《禮記?郊特牲》所說的“禮之所尊,尊其義也”。所謂尊其“義”,就是追求道德境界、強調(diào)道德踐履??鬃臃Q頌?zāi)切┠軌蛐奚砹⒌隆⑿卸Y律己、道德高尚的前代圣賢,反復強調(diào)“不學禮,無以立”。堅持知禮行禮、知行合一,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體現(xiàn)了中華先民的主流價值觀。
中華傳統(tǒng)禮制注重道德修養(yǎng)與道德實踐,強調(diào)知行合一,這使它起到了塑造道德人格、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在我們看來,講究禮儀、講求禮義即是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的內(nèi)在特質(zhì)之一。盡管作為制度規(guī)范的傳統(tǒng)禮制已經(jīng)解體,但作為精神追求的禮義卻不會隨之泯滅,它以禮儀、禮俗等形式頑強地存活在國人的日常生活和行為規(guī)范之中。
我們看到,在當下社會生活中,面對日趨豐富的生活樣式和更加多元的價值取向,從漫長的歷史中走來的傳統(tǒng)禮儀及其禮義正在發(fā)生深刻變化,但中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禮儀和禮義的精神追求卻從未停息,也不會停息。
如果放寬視野,即可看到世界上各個民族共同體都有對禮儀、禮節(jié)、禮俗的追求和向往。這是因為人類社會的運行和延續(xù)需要一定的秩序來維持,而這些秩序的形成和維系除了依賴硬性的法律條文外,在更多的場合則是要靠軟性的倫理道德來維系。在實際生活中,通常表現(xiàn)為約定俗成的社會規(guī)范和準則。所以在多數(shù)場合中,作為社會成員的個人,往往不是從獎懲角度,而是從動機、德性、良知角度來考慮自己行為正當性的。價值觀念的外化主要體現(xiàn)在人們?nèi)绾螌Υ约骸⑷绾螌Υ撕腿绾螌Υ匀唤邕@三個向度上。正如《文化是什么》一書中說的,“在一個文化厚實深沉的社會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茍且,因為不茍且,所以有品位;人懂得尊重別人——他不霸道,因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奪,因為不掠奪,所以有永續(xù)的智能”,而“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在這個意義上,禮體現(xiàn)為對自己和他人的尊重,也就是中華傳統(tǒng)禮制中一以貫之的“敬”。這種“敬”,經(jīng)過耳濡目染和代代相傳,成為人們對心中理想的守望和期盼,發(fā)揮著撫平內(nèi)心躁動,增加社會和諧和提升人類文明程度的功效。所以,世界上各個國家、民族和社會共同體都有自己的禮俗和禮儀,并且在禮俗和禮儀的背后,都有一套價值觀的支撐。無論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摘編自湯勤福、葛金芳《中華傳統(tǒng)禮制內(nèi)在價值及其現(xiàn)代轉(zhuǎn)換》) 材料二
擁有堅實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才能孕育出發(fā)達的文明,物質(zhì)的富足給予人們充實精神層面的條件。禮儀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程度與一個國家的興盛息息相關(guān)。傳承古代禮儀中的精髓,對內(nèi)有助于思想道德建設(sh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質(zhì),對外則展現(xiàn)了中國的國家風范,增強了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在當代,禮儀的價值更多的是作用于當代社會文明建設(shè),從而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在當今社會,需要有優(yōu)秀的古代禮儀和文化來平靜和安撫一些人浮躁的內(nèi)心,提高對禮儀的敬畏之心,防止社會價值觀在日漸富足的物質(zhì)生活中變質(zhì)。社會可以繼續(xù)前進發(fā)展,但是古代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不能拋棄,不能因走得太遠而忘記古人在為人處世、為政治國等方面為我們留下的優(yōu)秀遺產(chǎn)。對古代禮儀精髓的傳承可以使我們國家走向國際化的同時,依然保持自己在文化上的深厚底蘊和特色。中國正在致力于對外開放,置身于全球化潮流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創(chuàng)辦孔子學院、積極開展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申遺工作等,中國正以全新的姿態(tài)面向世界。中國作為東亞文化的中心,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文明沒有中斷的國家,其禮儀、文化有獨特的魅力,對世界有著極強的吸引力。中國古代傳統(tǒng)禮儀也將因其博大精深、源遠流長而繼續(xù)為世界矚目。這些在中國對外交往中,能夠增強中國國際話語權(quán)的同時,也將為中國帶來極大的經(jīng)濟價值。在古代禮儀的取用上,我們需要結(jié)合現(xiàn)代價值觀,在國家大力倡導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時代背景下,繼承古代禮儀中符合現(xiàn)代價值體系的內(nèi)容。全盤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可取的,正所謂“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繼承,古為今用”。
(摘編自郗悅《對中國古代禮儀的當代價值的思考》)(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從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禮談起,由古及今,由中及外,對于禮的闡述逐步擴展,最后歸結(jié)到“敬”這一禮的核心觀念上。
B.《禮記?郊特牲》中的“禮之所尊,尊其義也”,說明古人對禮已有了更深的認識,這就超出了“威儀仰仰”的外在形式。
C.材料一在分析世界上各個民族為什么對禮都有追求和向往時,能夠把禮儀、禮俗的外在形式和其內(nèi)在的價值觀結(jié)合起來談。
D.材料一引用《文化是什么》一書的相關(guān)內(nèi)容,證明人的價值觀念外化的三個向度,同樣,也可以用來證明“禮”也是社會的一種內(nèi)在需求。
(2)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儒家思想對穩(wěn)定社會秩序有著重要作用,所以體現(xiàn)其思想的禮制也在國家典章制度、社會禮俗等方面產(chǎn)生著種種影響。
B.道德重在實踐,行禮可以律己,律己可以提道德修養(yǎng),提高道德修養(yǎng)可以塑造更高的人格,以至成為道德高尚之人。
C.中華民族與世界上各個國家、民族一樣,在表現(xiàn)不同的禮儀、禮俗的外在形式下,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內(nèi)在的價值追求。
D.我們今天對傳統(tǒng)禮儀的繼承,既要符合我國當代社會的價值體系,也要考慮國人走出國門所產(chǎn)生的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
(3)下列材料不.能.用來證明“禮儀、禮俗等形式頑強地存活在國人的日常生活和行為規(guī)范之中”的一項是
A.共青團中央印發(fā)《全國中學生 18 歲成人儀式規(guī)范》,通過規(guī)范的 18 歲成人儀式教育來進一步加強對中學生的思想政治引領(lǐng)和價值引領(lǐng)。
B.人們在寫信時常用尊稱,如給老師寫信,在稱呼下可加“老師”“先生”“座右”,給父母長輩寫信,在稱呼之下可加“膝下”“尊前”等。
C.家譜與國史、方志一起,被稱為中華民族三大歷史文獻。在網(wǎng)絡(luò)上有在線修譜、保存分享、家庭聯(lián)系等網(wǎng)絡(luò)服務(wù),使家譜更方便記錄與傳承。
D.為紀念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的革命烈士,少先隊員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獻花;中學生要見義勇為,勇于斗爭,對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進行勸阻。組卷:10引用:1難度:0.5
三、(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論梁元帝讀書 江陵陷,元帝焚古今圖書十四萬卷。或問之,答曰:“讀書萬卷,猶有今日,故焚之。”有惡其不悔不仁而歸咎于讀書者,曰:“書何負于帝哉?”此非知讀書者之言也。帝之自取滅亡,非讀書之故,而抑未嘗非讀書之故也。取帝之所撰著而觀之,搜索駢麗,攢集影跡①,以夸博記者,非破萬卷而不能。于其時也,君父懸命于逆賊,宗社垂絲于割裂;而晨覽夕披,疲役于此,義不能振,機不能乘,則與六博投瓊②、耽酒漁色也,又何以異哉?夫人心一有所倚,則圣賢之訓典,足以錮志氣于尋行數(shù)墨之中,得纖曲而忘大義,迷影跡而失微言、且為大惑之資也,況百家小道,取青妃白③之區(qū)區(qū)者乎?
或曰:“讀先圣先儒之書,非雕蟲之比,固不失為君子也。”夫先圣先儒之書,豈佛徒之言,書寫讀誦而有功德者乎?讀其書,察其跡,析其字句,遂自命為君子,無怪乎為良知之說者起而斥之也。
夫讀書將以何為哉?辨其大義,以立修己治人之體也;察某微言,以善精義入神之用也。乃善讀者有得于心而正之以書者鮮矣,而如太子弘之讀《春秋》而不忍卒讀者鮮矣,而如穆姜之于《易》,能自反而知愧者鮮矣。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志定而學乃益未聞無志而以學為志者也以學而游移其志異端邪說流俗之傳聞淫曼之小惠大以蝕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元帝所為至死而不悟者也,惡得不歸咎于萬卷之涉獵乎?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可勿警哉?
(節(jié)選自清?王夫之《讀通鑒論》)
【注】①影跡:這里指史實、典故或金石文獻。②六博投瓊:古賭博游戲。③取青妃白:比喻賣弄文字技巧。
輪扁論讀書 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痹唬骸叭粍t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陛啽庠唬骸俺家?,以臣之事觀之。斫輪,徐①則甘而不固②,疾則苦而不入③;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yīng)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節(jié)選自《莊子?天道》)【注】①徐:寬松。②甘而不固:滑動而不牢固,指輪孔太大車輻條松動。甘,滑。③苦而不入:滯澀而難進入。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而晨覽夕披 披:翻閱 B.耽酒漁色也 耽:沉溺 C.察其微言 微:微小 D.輪扁斫輪于堂下 斫:砍削 A.書何負于帝哉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B.帝之自取滅亡 哀吾生之須臾 C.以夸博記者 斧斤以時入山林 D.釋椎鑿而上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A.志定而學/乃益未聞/無志而以學為志者也/以學而游移其志/異端邪說/流俗之傳聞/淫曼之小惠大以蝕/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B.志定而學乃益/未聞無志而以學為志者也/以學而游移其志/異端邪說/流俗之傳聞/淫曼之小惠/大以蝕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C.志定而學/乃益未聞/無志而以學為志者也/以學而游移/其志異端邪說/流俗之傳聞/淫曼之小惠大以蝕/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D.志定而學乃益/未聞無志而以學為志者也/以學而游移/其志異端邪說/流俗之傳聞/淫曼之小惠大以蝕/其心思而小以荒其日月
(4)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全都屬于王夫之反對的觀點或做法的一組是
①攢集影跡,以夸博記者
②得于心而正之以書
③得纖曲而忘大義,迷影跡而失微言
④辨其大義,以修己治人也
⑤析其字句,遂自命為君子
⑥儒者之徒,而效其卑陋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5)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王夫之針對梁元帝一生沉迷書籍,危亡時盡行焚書,身死國滅卻不知醒悟之事,進行了反思,表達了自己在讀書方面的見解。
B.梁元帝把江陵的淪陷歸咎于自己讀書多的緣故,因此他將古今圖書十四萬卷焚燒,用實際行動以顯示他痛改前非的決心和意志。
C.作者認為梁元帝不知道讀書的目的,舍本逐末,片面追求形式,沉溺于書籍而置家事、國事于不顧,導致正義不能伸張,時機不能把握。
D.兩篇文章都談到了讀書,前者是史論,層層深入,邏輯嚴密,思想性強;后者是寓言故事,看似平常,實則有趣味,有深意,給我們有益的啟示。
(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夫人心一有所倚、則圣賢之訓典,足以錮志氣于尋行數(shù)墨之中。
②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
(7)以上兩篇文章都談到了讀書的方法,分別持什么樣的看法?請用自己的話表述。組卷:42引用:4難度:0.5
六、(10分)
-
8.閱讀下面的漫畫,按要求作答。
(1)請用簡明語言,揭示這幅漫畫的寓意。字數(shù)在50字左右。
(2)寫一個假設(shè)關(guān)系的復句,表明你對小雞的態(tài)度。字數(shù)不超過20字。組卷:23引用:1難度:0.7
七、(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朋友圈按個心形點贊,微博意見投票或評論,某乎體的“如何看待……”,凡此種種,都意味著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人皆可發(fā)聲?;蛟S,再沉默的人,也在各種事件中表達過觀點;再遲鈍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表達一個觀點、發(fā)表一個評論是如此簡單。
即將走入社會、步進高校的同學們,作為人民的一員,對于“應(yīng)如何發(fā)聲才好”這個問題,作為即將高中畢業(yè)的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悟?請據(jù)此寫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自擬標題;②文體不限(詩歌除外),文體特征明顯;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襲,不得套作。組卷:11引用:2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