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1-2022學年黑龍江省大慶鐵人中學高二(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文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典故,在古代又稱事類。南朝文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事類者,蓋文章之外,據(jù)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所謂事類,就是文章在表意抒情之外,根據(jù)故事來類比說明義理,引用故事、古語來論證今義。劉勰的界定與分類,今天依然為大多數(shù)學者所認同并接受。典故可以表現(xiàn)為一個詞語或短語,也可以表現(xiàn)為一句話、一句詩甚至一段敘述。簡而言之,典故包括事典、語典兩類。
          一個典故的意義,至少包含三個層面:一是典故最初生成時的意義;二是在文化傳承的進程中典故被不斷運用的意義,這個意義可能會產生一些變化,甚至會大相徑庭;三是當下使用的意義。簡單認識一個典故的意義,關注其當下使用的意義也能粗略理解,但要深入理解一個典故的意義,這三者是不可或缺的。一句話,理解典故,不能脫離具體的空間語境:生成的語境,歷史中使用的語境以及當下運用的語境。
          一個典故的生成,首先是一個由多到少的凝練過程,故事類的典故尤其如此,關羽療傷的大段文字最終濃縮為“刮骨療毒”4個字,甚或“刮骨”二字。比較而言,語言類的典故濃縮幅度沒有故事類那么大,但也必須有此過程,如修齊治平,就是對《禮記?大學》中開篇一大段文字的凝練,見賢思齊背后還隱含著“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其次,一個典故的最終形成,還需要一個意義逐漸明確、固定的過程,典故生成的最初意義往往具有多種思想傾向,在生成之后的話語實踐中借助新的具體語境被反復陳述,傾向漸趨固定,意義逐漸明朗,由此被大多數(shù)學者認可并使用。關羽刮骨的典故可以指向受傷,可以指向疼痛,也可以指向勇敢無畏,而在文人的反復引用中,最終固定在了意志堅強、勇敢無畏的意義層面上。
          因此,要深入理解一個典故,不但要理解運用典故時的具體語境,還需要了解典故的生成與傳播過程中意義變化的情況。如果說典故的生成是一個由多到少的凝練過程,那么對典故的理解與闡釋就是一個由少到多的分析過程。在這方面,《平“語”近人》樹立了一個典范。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動力。在他的一系列講話、文章中,經常引用一些中國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古語,并與樸素、大眾化的語言融合,形成了特色鮮明的話語風格。
          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曾明確提倡“不用典”,倡導文學革命,推行白話文。今天我們?yōu)槭裁催€要學習并使用典故呢?
          首先說明一點,新文化運動中胡適倡導“不用典”,并非徹底排斥用典,而是反對拙劣的用典,意在構建一個以口語為基礎的白話文系統(tǒng)。實踐證明,新文化運動并沒有徹底隔斷舊文化,經過改造的舊文化,反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得力資源。再者,典故盡管生成于古代,但并非一成不變地作為一種特殊的詞匯群體而存在,隨著漢語的發(fā)展,也有不少典故進入漢語一般詞匯系統(tǒng),成為現(xiàn)代漢語的常用詞,被人們廣泛理解和接受。從最簡單的層面而言,典故的存在,不但豐富了漢語的詞匯系統(tǒng),而且在文本寫作、語言交際層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典故不僅僅是文學創(chuàng)作、論事說理的修辭手段,也不僅僅是一種寫作技巧、對話策略,同時它還是歷史的一個個縮影,是復述和記憶一個民族過往經歷、所思所想的關鍵詞。從一定意義上講,典故承載著傳承歷史、延續(xù)文化記憶的功能。因此,學習典故、使用典故也是在重溫歷史,繼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從此層面而言,學典、用典具有更加深刻的意義。
    (摘編自王立群《典故的意義》)(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
     

    A.劉勰引用典故是為了說明義理,論證今義,此觀點依然為今天大多數(shù)學者所認可。
    B.要深入理解典故,不僅要看生成的意義和傳承中被運用的意義,還要看當下的意義。
    C.典故最終生成意義與它最初意義很少發(fā)生變化,即使有變化,也可能只是微小的變化。
    D.學習、使用典故其實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自覺傳承與接受,同時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種表現(xiàn)。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列舉故事類典故“刮骨”的例子,論證了典故的生成有一個由多到少的凝練過程。
    B.文章用《平“語”近人》運用典故的范例,論證了典故的理解和闡釋是由少到多的分析過程。
    C.全文從典故的形成、分類、理解方法和現(xiàn)實意義等方面展開論證,條理清晰,邏輯嚴密。
    D.胡適曾明確提倡“不用典”這一事例從反面論證了今天我們還是有必要學習并使用典故。
    (3)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在典故的生成凝練過程中,語言類典故相比故事類典故而言,濃縮幅度更大,更為簡練。
    B.習近平同志的講話、文章充分踐行了“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根本、最持久的推動力”的思想。
    C.隨著漢語的發(fā)展,不少典故成為現(xiàn)代漢語中的常用詞,因此也就失去了典故的特殊意義。
    D.典故的最初形成,其思想傾向性是比較明確的,會在反復陳述中被大多數(shù)學者認可并使用。

    組卷:14引用:26難度:0.7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3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今年兩會上,碳達峰、碳中和被首次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碳達峰是指我國承諾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企業(yè)、團體或個人測算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物造樹造林、節(jié)能減排等形式,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xiàn)二氧化碳“零排放”。
          氣候變化是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隨著各國二氧化碳排放,溫室氣體猛增,對生命系統(tǒng)形成威脅。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以全球協(xié)約的方式減排溫室氣體,我國由此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
          此外,我國作為“世界工廠”,產業(yè)鏈日漸完善,國產制造加工能力與日俱增,同時碳排放量加速攀升。但我國油氣資源相對匱乏,發(fā)展低碳經濟,重塑能源體系具有重要安全意義。近年來,我國積極參與國際社會碳減排,主動順應全球綠色低碳發(fā)展潮流,積極布局碳中和,已具備實現(xiàn)碳中和條件。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xiàn)和我們每個個體都息息相關。及時關電腦、打開一扇窗、自備購物袋、種一棵樹……只要你學會做減法:減排、減污、減負、減欲、減速,就能為碳中和、碳減排貢獻自己的力量。
    (“光明網”2021年3月6日)材料二:
          中新網北京3月30日電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tài)文明研究所、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人民日報出版社聯(lián)合舉辦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下綠色低碳發(fā)展戰(zhàn)略”研討會暨《碳達峰、碳中和100問》新書發(fā)布會30日在京召開。
          碳達峰、碳中和備受關注,涉及地方經濟發(fā)展、傳統(tǒng)行業(yè)轉型、新興領域前瞻性投資、個人消費觀改變等多方面問題,迫切需要一本兼顧科學性、可讀性的簡明讀本?!短歼_峰、碳中和100問》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tài)文明研究所、國家氣候中心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丁一匯等多位專家的科學指導,知識系統(tǒng)、科學通俗,是真正意義的“大家小書”。
          碳達峰、碳中和涉及的領域很廣,從氣候變化科學,到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行動,從能源、建筑、交通等部門,到個人消費者?!短歼_峰、碳中和100問》在編寫過程中征求了院士專家的意見,也做了大量的問卷調查??蒲腥藛T在做科研的同時應該肩負起科普宣傳的責任,科普宣傳還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編寫團隊還將以講座、調研、課題研究等多種方式,為國家決策服務,為地方、企業(yè)和社會轉型發(fā)展服務。
    (“中新網”北京2021年3月30)材料三:
          隨著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出,未來兩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還將持續(xù)實現(xiàn)每年40-50%增長。大規(guī)模電動汽車出現(xiàn),不僅給充電網完善提出更高要求,也給電網、交通帶來新挑戰(zhàn)。
          電動汽車既是交通工具,也是移動的儲能單元,能夠靈活參與電網削峰填谷、清潔能源消納。為此,蘇州供電公司在同里試點開展電動汽車V2G、群充群控、柔性智能充電等新技術應用,建立電動汽車與大電網的互動機制,結合電網運行和車輛信息,實現(xiàn)電動汽車對電網的輔助服務,支撐電網運行。
    (摘編自《中國能源報》)(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碳達峰是我國向世界的鄭重承諾,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2030年前達到最大值,然后不再增長,逐步降低,真正走綠色發(fā)展的道路。
    B.碳中和是指測算整個社會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然后通過植樹造林,節(jié)能減排等形式來抵消,實現(xiàn)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C.作為“世界工廠”的我國,隨著制造加工能力的與日俱增,碳排放量也在加速攀升,因此我國發(fā)展低碳經濟,重塑能源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D.《碳達峰、碳中和100問》得到相關科研機構和政府部門的支持,也得到有關專家的指導,是一本科學通俗的“大家小書”。
    (2)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隨著二氧化碳的排放,氣候變化成了人類面臨的全球性問題,對生命系統(tǒng)形成威脅,這是我國提出“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之一。
    B.“碳中和目標”的實現(xiàn)任重道遠,需要我們每個人積極行動起來,多做減法:減排、減污、減欲、減負……就能為“碳中和”貢獻自己的力量。
    C.“碳達峰、碳中和”涉及領域很廣,從氣候變化科學,到應對的政策行動,涉及到交通、能源、建筑……將給我們生活帶來很大變化。
    D.電動汽車是移動的儲能單元,能靈活參與電網削峰填谷,為此國家已經建立電動汽車與大電網的互動機制,實現(xiàn)電動汽車對電網的輔助服務。
    (3)以上三則材料中,“光明網”“中新網”《中國能源報》報道的側重點有什么不同?為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組卷:5引用:2難度:0.5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金鋼
    陸穎墨
    [前情概說:金鋼本是西沙守島部隊的軍犬,跟隨礁長鐘金澤已經五年零八個月。軍犬為西沙守島立下了汗馬功勞。南沙的守礁部隊也試著讓軍犬上崗,但是沒有一只軍犬能在南沙呆夠兩個月的試訓期。為了打消部隊領導準備研究“電子狗”來代替軍犬的念頭,鐘金澤在用了六個月時間熟悉南沙環(huán)境后,才帶著金鋼來到南沙守礁,希望金鋼能突破極限,呆滿三個月的輪換期,守礁成功。但金鋼在最后幾天卻因惡劣環(huán)境失去控制,做出傷人行為。因為臺風,不能用船只撤離島礁,只能按照命令就地處理(擊斃)。但鐘金澤希望金鋼能夠自己順著海流漂回西沙。]
          戰(zhàn)士們都到了平臺,鐘金澤看了一下表。哦,該升旗了。升旗時間是太陽升起的時間。南沙的緯度在祖國的最南端,而這個礁盤,經度和北京相當。所以戰(zhàn)士們常說,他們天天參加天安門廣場的升旗。今天,鐘金澤破例讓金鋼站在他的前面,離國旗最近的地方。
          鐘金澤仰望和太陽一道升起的國旗,心里一動。在隊部,有幾十面嶄新的國旗,還有六面換下來的國旗。這些國旗飄揚的時間,多的二十多天,少的也有幾天。一直被紫外線照射的,紅色變淡;雨打日曬的,顏色就不均勻了;也有經歷狂風巨浪的,旗面會有破損。每一面國旗,在鐘金澤眼里就是一個故事,都有一種滄桑的壯美。每一個守礁士兵回大陸時,都會得到一面換下來的國旗。上次守礁六個月,鐘金澤從中挑出了一起經歷臺風的那面國旗。
          早飯后,他把金鋼領到救生筏前,開始布置任務。
          金鋼很快明白是怎么回事了,它沉默了一會兒輕輕地用臉靠近鐘金澤的腿,無聲地接受了指令。鐘金澤突然意識到,也許這是金鋼最后一次接受他的命令。回想起這么多年一次次給它下達命令,金鋼總是這么無條件地接受。
          接下來,鐘金澤和劉巖立即帶著金鋼到筏子上,開始復習漂流中的各種訓練科目,包括筏子被巨浪打翻后怎么從筏子底部逃生等金鋼都熟練地完成了。
          傍晚,為了讓金鋼好好休息、積聚體能,鐘金澤給它吃了兩片安眠藥。
    “三點五十五了!”劉巖提醒鐘金澤。鐘金澤回過神來,看了下表,告訴自己:金鋼漂流出發(fā)的時間到了。橡皮筏子上,老兵按天數(shù)用繩子系好了一包包食品和軟包裝的飲料、淡水。繩子很牢,即使浪把筏子打翻,食品也不會丟失。用前爪配合牙齒解開繩結,是金鋼干了很多年的老把式了。劉巖終于叫醒了金鋼,他真不忍心。昨天的安眠藥,讓它睡了個好覺。
           一片烏云突然從西邊過來,漸漸地遮住了半邊星空,遮住了半個海面下雨了,和自己膝蓋預測的一樣,是毛毛細雨,這小雨要持續(xù)兩天像是暴風雨的前兆。但對于金鋼來說,在這炎熱的南海海面,小雨就是甘霖。鐘金澤覺得這是個好兆頭,對劉巖說:“送行吧?!?br />      劉巖叫了聲“金鋼”,金鋼晃了晃腦袋,知道自己該走了。作為餞行,劉巖拿出一個食品包,金鋼熟練地打開,幾分鐘就把它們消滅了而后精神抖擻地站起身、揚起頭,面朝大海。
          橡皮筏子已在水中,金鋼跳了上去。劉巖解開纜繩。
    “等一下!”身后傳來一聲叫喊,一聽就是小周。
          不知什么時候,所有的戰(zhàn)士都站在了身后。
    “金鋼!”小周順著臺階,沖到小碼頭上。金鋼也回過身去,跳上了碼頭,和小周緊緊擁抱起來。
    “金鋼,記住,你給我好好地漂流,退伍了咱們在一起做鄰居?!毙≈苓煅手f。
          時間不等人。鐘金澤假裝沒事人一樣走下去,大聲說:“有什么大不了的,不就是漂流一回,還能難倒咱金鋼?過了臺風期,還能見面。”他的聲音很輕松,像是在安慰小周,其實他是在安慰自己。
          像預測的那樣,海流跟著寒流準時來了。黑色的筏子一下漂了出去,五米十米二十米,幾分鐘后已到了百米之外?!笆窍虮保∈窍虮?!”大家都歡呼起來。
          一片更大的烏云過來,遮住了整個天空,海面也失去了光亮。救生筏看不見了,十二名官兵依然站著,一動不動地目送。涼涼的細雨拂打著他們的臉龐。
          不知過了多久,鐘金澤輕聲說:“回去休息吧。”部隊沒有動,他又大聲說了一句,“解散!”
          部隊還是沒有動,一名戰(zhàn)士捧出一面國旗說:“礁長,升旗的時間到了。還是這面國旗。鐘金澤馬上說:“換一面新國旗?!彼褢?zhàn)士手里的國旗接過、收好。這一面國旗,鐘金澤是為金鋼保存的。
          忽然,鐘金澤的心頭一緊:在礁盤的邊際泛起了一道道白線,憑經驗,白線的距離告訴他浪高在八十厘米左右。浪突然來了,金鋼的漂流將加快,而風浪還會不會加大呢?
          鐘金澤久久佇立在平臺上,透過蒙蒙的細雨,牢牢盯著礁盤那邊一道追著一道的白浪……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將守礁戰(zhàn)士和軍犬金鋼合起來寫,為補充表現(xiàn)出中國邊防戰(zhàn)士這一群體昂揚不屈的精神風貌和對祖國的絕對忠誠。
    B.小說中畫線文字對海上的天氣狀況做了描繪推動了小說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渲染了在金鋼獨自漂流大海前緊張、壓抑的氛圍。
    C.小說采用開放式結尾,以鐘金澤盯著白浪結束表明了他對金鋼的絕對信任,也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有回味無窮之效。
    D.小說的文字樸實而靈動,具有強烈的畫面感如獵獵飄揚的國旗臺風來臨前的大海、臨走前金鋼的動作神態(tài)等,都歷歷在目。
    (2)小說對六面換下來的國旗進行了細致地描繪,有何作用?請簡要概括。
    (3)本文節(jié)選自《藍海金鋼》,被評為“寫給兒童的軍旅傳奇”,是近年來少有的優(yōu)秀兒童小說。請結合文本,從兒童成長、教育和接受角度談談作品有哪些優(yōu)秀之處。

    組卷:10引用:3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①        。為進一步利用和挖掘上海紅色文化資源,激發(fā)上海文化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活力,上海啟動了滬上紅色文化創(chuàng)意大賽。②        ,依托上海紅色文化資源開發(fā)的紅色文創(chuàng)產品受到廣泛關注,并呈現(xiàn)出潮流化、年輕化特色。滬上紅色文化創(chuàng)意大賽啟動以來,已衍生出各種各樣的創(chuàng)意作品,如讓中共一大會址“走”上剪紙,革命文物算盤“化”作電腦鍵盤,紅色地標建筑“嵌”進桌游,還有包含紅色文化內容的八音盒、魔方、手機殼、萬花筒等,兼具創(chuàng)意性和觀賞性,吸引了不少年輕人,把嚴肅的紅色基因與活潑的文創(chuàng)產品巧妙融合起來,從另一個側面精彩再現(xiàn)上海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將紅色基因帶進了你我生活。
          紅色文創(chuàng)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將紅色文化導入消費市場,將紅色資源轉化成文創(chuàng)產業(yè)優(yōu)勢,并在全社會形成審美趣味的共鳴,讓更多的市民看到、欣賞和感興趣,最后由衷喜歡,這樣的路徑,借助文創(chuàng)的巧勁,就能使紅色文化抵達年輕人的心底。
    (1)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可以改成“如讓中共一大會址出現(xiàn)在剪紙上,革命文物算盤當作電腦鍵盤,紅色地標建筑進入桌游”,從語義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為什么說原文表達效果更好?
    (2)根據(jù)上文內容,補寫出文中空缺部分,注意語意連貫,符合邏輯。

    組卷:1引用:1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材料一:上學期,我們一同閱讀研習了風格多元的中外名家小說作品,有詩情畫意的《荷花淀》,有通俗生動的《小二黑結婚》,有節(jié)奏緊張的《黨費》,還有真實深刻的《大衛(wèi)?科波菲爾》,諷刺批判的《復活》,敘事凝練的《老人與?!芬约半x奇又真切的《百年孤獨》,領略了不同國家和民族不同時期的社會文化風情,了解了人類精神成長的軌跡,感受了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
          材料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終和且平。
    ——《西南聯(lián)大紀念碑》碑文      今天,隨著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向更深、更廣處拓展,文化多樣化的特點更加凸顯,身為新時代的青年,你如何看待多元共生的人類文明?請結合材料,以“倡導文明互鑒,樹立文化自信”為主題寫一篇發(fā)言稿,在班會課上闡述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6引用:3難度:0.2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