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23課 《孟子》三章》2023年同步練習卷(8)
發(fā)布:2024/9/8 18:0:8
一、選擇題
-
1.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h2>
組卷:434引用:2難度:0.8 -
2.下列句子和成語中加點詞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420引用:2難度:0.6 -
3.下列各句中加點的“之”與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組卷:469引用:3難度:0.8
二、填空題
-
4.填空。
孟子,名組卷:230引用:2難度:0.7
四、文言文閱讀
-
12.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問題。
【甲】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孟子>三章》)【乙】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弊迂曉唬骸氨夭坏靡讯?,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br />(《論語》)(1)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字詞。
①兵革非不堅利也
②委而去之
③去兵
(2)翻譯下列句子。
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②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七里之郭 民信之矣 B.然而不勝者 于斯三者何先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 必不得已而去
(5)結合現(xiàn)實,談談你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組卷:276引用:3難度:0.5 -
13.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問題。
(一)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泵献釉唬骸笆茄傻脼榇笳煞蚝酰孔游磳W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于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戰(zhàn),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br />(選自《富貴不能淫》) (二)謝枋得,字君直,信州戈陽①人也,至元二十三年,集賢學士程文海薦宋臣二十二人,以得為首,辭不赴,又明年,行省丞相忙兀臺將旨詔之,枋得曰:“枋得名姓不詳,不敢赴語?!倍迥?,尚書留夢炎②以枋得薦。枋得遺書夢炎,終不行,福建行省參政魏天佑見時方以求才為急,欲薦枋得為功、枋得見天佑,傲岸不為禮,天佑怒,強之北行。至京師③,已而病,留夢炎使醫(yī)持藥雜米飲進之,枋得怒曰:“吾欲死,汝乃欲生我邪?”棄之于地,終不食而死。
(節(jié)選自《宋史?謝枋得傳》,有刪改)【注釋】①信州弋(yì)陽:今江西省上饒市弋陽縣。②留夢炎:浙江衢縣人,為人奸詐,見風使舵,原為宋朝大臣,后投降元朝。③京師:當時的大都,即今北京。
(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B.父命之/或王命急宣
C.與民由之/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D.一怒而諸侯懼/執(zhí)策而臨之
(2)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3)語段(一)中孟子為什么認為公孫衍、張儀不能稱為大丈夫?結合鏈接材料及語段(一)內(nèi)容進行說明。
鏈接材料 儀與蘇秦①皆以縱橫之術②游諸侯,致位富貴,天下爭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孫衍者,號曰犀首,亦以談說顯名。其余蘇代、蘇厲、周最、樓緩之徒,紛紜遍于天下,務以辯詐③相高,不可勝紀④。而儀、豪、衍最著。
【注釋】①蘇秦: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謀略家。②縱橫之術:戰(zhàn)國至秦漢之際的善于外交辯解的縱橫家,所使用的謀術都統(tǒng)稱為縱橫之術。③辯詐:言語巧偽而多詐。④不可勝紀:不能逐一記述,極言其多。
(4)語段(一)(二)在表達方式上有何不同?請結合語段內(nèi)容進行說明。組卷:36引用:5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