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湖南省衡陽市部分校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5/1/7 15:0: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與其他學術研究不同,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者所面對的是無比龐大的對象,以卷帙浩繁、汗牛充棟來形容毫不為過。而其中可以明確辨別的文學理論專著不過寥寥,更多的文學理論則是散見于經史子集中,或者以類似于隨筆的形式出現(xiàn),有的還以書信、詩歌的形式出現(xiàn)。文論無定體,這在今天的古代文論研究界已達成共識。然而沒有統(tǒng)一文體的中國古代文論,卻有一貫的內在體性——詩性。
中國古代文論與文學創(chuàng)作不是兩分的,故而在選擇承載文論言說的文體時,絕大部分言說者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詩賦體,而不是論說體。文論言說者在文學化的體性中能夠表現(xiàn)出濃厚的詩性氣質。如中國古代的文論言說者將文學批評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詩中,深文隱蔚,余味曲包,隱抽象的思想于具體可感的意象或事件之中,讓觀者從沒有被解析的形象之中去體會和感悟其中深意,在涵藏掩抑之中營造出詩一般的朦朧美境。
此外,中國傳統(tǒng)文論話語析辭尚簡,“一言以蔽之”“十分意,三分語”式的表達賦予文論或雍容和順或玄奧雋永或單刀直入的簡潔之美。中國文論史上,真正讓后人玩味不已的,恰是那些言外之意、不言之言;引起最多爭論的,也是文學作品中那些有意無意的“留白”。文論家充盈的生氣凝結于言意之間,使“少言”和“不言”的空白沒有淪為空洞,反而成為充滿意蘊的生機盎然之“場”。向內凝縮的語言和向外延展的意義形成相反相成之力,達到劉熙載在《藝概》中所說“一語為千萬語所托命,是為筆頭上擔得千鈞”的效果。
在文約而旨遠,清澈雅潔、含蓄沖淡之外,文論語言又有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奇崛秀拔之美。這就要求在語言上和思維方式上突破舊有模式,超然別立機杼。賀貽孫《詩筏》:“蓋人所易道,即人所不能道也。如飛星過水,人人曾見,多是錯過,不能形容,虧他收拾點綴,遂成奇語。”文論求新求變,不一定要搜索于常人未至之僻境,許多人人曾見過而有感于心,卻不能形容于語言的平常之處,“收拾點綴”即成奇語。中國古代文論言說主體還擅長以妙喻言詩,人人都說得的文理,如若以巧妙之方式加以收拾點綴,將會脫胎換骨、新人耳目。
總體而言,文論言說拒絕理性的分割和剖析,它用詩性的體驗和文學化的言說去激起讀者意識中的詩的活動。這使傳統(tǒng)文論無論是其外在的語體表象,還是內在的氣韻風格,均表現(xiàn)出強烈的詩性。
(摘編自褚燕《中國文論的詩性言說》)材料二:
王國維的《人間詞話》和《紅樓夢評論》雖同為文論著作,卻有很大的區(qū)別。與《紅樓夢評論》相比較,《人間詞話》屬于中國傳統(tǒng)的詩性文論。
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在“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的文化潮流中,王國維從海寧來到上海,開始接受西方哲學、美學、心理學和文學理論的影響,并嘗試用康德、叔本華、尼采等德國哲學家的思想和方法來研究中國文學,用陳寅恪《王靜安先生遺書序》的話說,就是“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都t樓夢評論》就是用外來哲學觀念闡釋本土文學作品的范例。全著五章,首章標舉叔本華關于生活之本質的悲觀哲學,并以此為立論依據(jù)來評論《紅樓夢》;次章將《紅樓夢》之精神表述為“玉者,欲也”;三、四章借叔本華的悲劇理論與解脫理論,依次探討《紅樓夢》美學與倫理學之價值;最后一章評說新舊紅學之別,并大段引用叔本華原文以作全著之結。顯然,王國維《紅樓夢評論》受西學影響,其文體樣式、篇章結構及語言風格是哲學化和邏輯化的,與中國文論的詩性傳統(tǒng)大異。
然而,正如不少學者已經指出過的《紅樓夢評論》亦有種種缺憾,其中最明顯的是文學研究中“外來標準”與“本土對象”的“強合”。錢鍾書《談藝錄》“夫《紅樓夢》,佳著也,叔本華哲學、玄諦也;利導則兩美可以相得,強合則兩賢必至相厄”,而“王氏附會叔本華以闡釋《紅樓夢》,不免作法自弊也”。王國維之后,以西學之玄諦闡釋本土之佳作的著述汗牛充棟,而“強合”以至“相厄”者時有所見。
1909年,《人間詞話》64則全部刊出。與《紅樓夢評論》一樣,《人間詞話》在討論本土文學時也借用了外來觀念,如叔本華的“理想(理想主義)”“摹仿自然(寫實主義)”等。但二者又有極大的區(qū)別:《人間詞話》本質上是詩性的,是中國傳統(tǒng)式的,與哲學化、邏輯化的西方文論大異其趣。如果說《紅樓夢評論》是標準的論著體,那么《人間詞話》則是典型的文學化文體。話語方式的隨感式和評點式,洋溢著論者的真性情真情感;思維方式的直覺感悟和單刀直入,體現(xiàn)出儒道釋文化的詩性濡染,這些都使讀者處于一種閱讀的快樂之中。《人間詞話》的文論言說,從理論關鍵詞到批評對象,從文體樣式、語言風格到思維方式、批評方法等,都是本土的,都是詩性的。也正因如此,《人間詞話》在處理“外來觀念”與“本土作品”時,才能成功地避免“強合則兩賢必至相厄”而走向“利導則兩美可以相得”。
王國維在之后的中國文論中雖然更多的是采用《紅樓夢評論》式的論著體,但論及思想深度、理論價值以及對后世的影響,應該說具有中國傳統(tǒng)詩性的《人間詞話》有著更強大更長久的生命力。筆者大膽預言,百年之后,人們在回首并總結20世紀中國的文學理論和批評時,能夠記住并圈點的,可能不是《紅樓夢評論》式的論著體成果,而是《人間詞話》式的詩性文論。
(摘編自李建中、李小蘭《高天厚土水長流:論中國傳統(tǒng)文論的詩性空間》)(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古代文學著作卷帙浩繁、汗牛充棟,這導致中國古代的文論專著很少,中國古代的文論沒有形成固定的文體。
B.中國文論的詩性言說是文論發(fā)展的主流,而西方文論采取的理性的分割和剖析的方式違背了文論發(fā)展的主要趨勢。
C.王國維在創(chuàng)作《紅樓夢評論》時“取外來之觀念與固有之材料互相參證”,《紅樓夢評論》滲透著西方的哲學思想。
D.錢鍾書認為《紅樓夢》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佳作,而西方的哲學玄妙難懂,不應該以西學之玄諦闡釋本土之佳作。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中的一些“留白”能引起文論家的爭論,如林黛玉臨終時說道:“寶玉,寶玉,你好……”,林黛玉未說完整的遺言引起了文論家的爭論。
B.《人間詞話》隨感式和評點式的話語方式、直覺感悟和單刀直入的思維方式,都體現(xiàn)出中國文論的詩性傳統(tǒng),給讀者帶來快樂的閱讀體驗。
C.《紅樓夢評論》是標準的論著體,具有哲學化、邏輯化的創(chuàng)作傾向;而《人間詞話》雖也借用了外來觀念,但本質上是中國傳統(tǒng)式的。
D.《人間詞話》是典型的文學化文體,它更符合中國詩性的文論傳統(tǒng),這也決定了百年之后《人間詞話》要比《紅樓夢評論》更有生命力。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體現(xiàn)“利導則兩美可以相得”觀點的一項是
A.聞一多的《死水》是我國新格律詩派的代表作,它很好地吸收了西方現(xiàn)代詩的寫作技法。
B.中國近代一些知識分子主張全盤學習西方的思想,將中國的封建文化全盤拋棄。
C.《荀子?勸學》中以“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勸勉人們學習。
D.韓愈在談到后人的創(chuàng)作時曾說道:“惟古于詞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賊?!?br />(4)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我國古代文學家元好問曾用絕句的形式比較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他的詩歌理論,他曾用“筆底銀河落九天,何曾憔悴飯山前”(飯山多用來表示詩人拘守格律)兩句詩來評論唐代詩人李白的創(chuàng)作,這樣的評論繼承了我國傳統(tǒng)文論的詩性特征。請結合材料一,簡要分析元好問對李白評論所呈現(xiàn)的詩性特征。組卷:1引用:3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II(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桂樹情結 凌鼎年
提起“丁家中醫(yī)”,老婁城沒有不知道的,傳到丁一言父親這一輩已是第六代了。
他家在翰林弄,據(jù)說丁一言父親是抗戰(zhàn)勝利后買下這宅院的,當初相中這宅院就是因為前院有兩棵老桂樹,少說也有300年以上樹齡。老爺子偏愛桂樹,說桂花清可絕塵,濃能遠溢,認為“兩桂當庭”“雙桂留芳”,乃吉宅。
丁一言父親買下這宅子后,又在后院移植了四棵桂花樹,有金桂、銀桂、丹桂、四季桂,這樣,一年中就有好幾個月有桂花香,他還請書法名家題寫了“桂香小筑”的匾額,自己則用隸書寫了元代大畫家倪云林《桂花》詩中的一聯(lián):“桂花留晚色,簾影淡秋光?!?br /> 解放后,丁一言的父親進了婁城人民醫(yī)院當醫(yī)生,因醫(yī)術精湛,在當?shù)仡H有口碑,到20世紀60年代初,已是副院長了。
丁一言兒時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十月的搖桂花,做桂花蜜。
那桂花味道真好聞,丁一言從小喜歡桂花,但父母很固執(zhí),每當搖桂花都讓讓妹妹去搖,不讓他搖。父親還教妹妹一邊搖一邊唱民歌:“秋風柔柔地吹,桂香淡淡地飄。我呀輕輕地搖,搖得嫦娥姐姐笑……”
丁一言很不理解,難道我不比妹妹有力氣,為什么不讓我來搖呢?如果我來搖,三下兩下就把滿樹的桂花都搖落下來了。
父親攔住丁一言,說:“讓你妹妹搖!你力氣太大了,樹要傷的?!边@算什么理由,但似乎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丁一言感到很委屈。后來從母親的嘴里知道:讓女孩兒來搖桂花,是老祖宗傳下的規(guī)矩,據(jù)說這樣做出的桂花蜜更有香味。
說是說“八月桂花香”,其實,一般要九月才開初花,十月才滿樹盛開,滿院溢香。
到了十月,父親會選一個晴天,讓母親把舊床單鋪在桂花樹下,讓妹妹去搖,妹妹力氣小,搖得輕,但熟透了的桂花還是紛紛揚揚地掉下來,掉在床單上,一片金黃,香氣撲鼻。
母親就把床單上的桂花倒在竹匾里,篩一下,再把樹葉、樹枝等雜物小心撿拾干凈。之后,用淡鹽水浸泡一會兒,以起殺菌、驅蟲作用,再清水洗一遍,瀝干后放竹匾里晾曬,直到干透。
有了這些原料,母親就開始做桂花蜜了。家里有幾個瓷瓶,她把干桂花放一層,再放一層白糖,再一層干桂花,再一層白糖,每放一層,壓緊一次,快到瓶口時再用白糖封頂,最后倒入蜂蜜,讓蜂蜜滲透到底。這些程序后,就密封起來。大約過了三個星期,瓷瓶里的干桂花就把蜂蜜、糖分都吸附到花瓣上了,又香又甜,就可以食用了。
開瓶滿屋香,丁一言最喜歡吃的就是母親做的桂花糖芋艿與桂花糖年糕,那一個香啊,用一句婁城土語形容,就是打耳光不放。
丁一言最喜歡那棵丹桂,不像銀桂顏色淡淡的,丹桂那種橘黃色醒目亮眼,如詩如畫,但那棵樹的桂花,母親從來只做香囊,不做桂花蜜。丁一言不解,問父親。父親告訴他:“丹桂有微毒,宜聞香,不宜食用?!备赣H還告訴他:“桂花還是一味中藥呢,花、果實、根都可入藥。花,能散寒破結,化痰止咳……”
丁一言從父親那兒學到了不少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對父親有點崇拜。
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丁一言的父親受到了沖擊,有人揭發(fā)他過著修正主義的生活,譬如,上班喝桂花茶,下班喝桂花酒,完全是資產階級小姐、太太、老爺?shù)母嗌罘绞?。還有人揭發(fā)他在后院的桂花樹下,散養(yǎng)了幾只兔子。誰是吳剛?誰是嫦娥?到底想干什么?……
好在丁一言的父親是醫(yī)生,爺爺也是中醫(yī),無黨無派,從來都是靠治病救人賺錢過日子的,歷史是清白的,再說病家信賴他,副院長不做就不做,能繼續(xù)看病當醫(yī)生,他就心滿意足了。
后來,房管所看中了前院的那塊地,要造房子,丁一言的父親已靠邊站了,自然不好多說,造就造吧。唯一的要求就是:那兩棵三四百年的名貴老桂樹能不能不要砍伐,哪怕移植。
房管所的人笑笑,說:“移植?三四百年的老樹,誰有本事移植種活,你嗎?”
兩棵三四百年的老桂樹就這樣被砍了,不知被拉到了何處。
丁一言第一次看到父親流淚了。
20世紀80年代末,丁一言的父親病危了,彌留中,丁一言聽到父親在喃喃自語:“桂……花……樹,桂花……蜜……”
丁一言知道父親有桂樹情結,估計父親是不放心后院的那四棵桂花樹,因為老城區(qū)改造,整個翰林弄要拆遷,桂花樹會不會也像那兩棵三四百年的老桂樹一樣被砍伐?這四棵桂樹是父親當年親手移植栽種的,也有將近半個世紀的樹齡了。
丁一言附在父親的耳邊說:“我已與市綠化辦聯(lián)系過了,他們派人派車來挖那四棵桂花樹,移植到公園里?!?br /> 父親終于放心了,他沉沉睡去,仿佛去了芳香四溢的月宮,他是那么安詳、平靜……
(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父親讓妹妹搖桂花樹而不讓丁一言搖,這主要是因為用女孩兒搖下的桂花做成的桂花蜜更有香味。
B.父親對丹桂桂花只做香囊,不做桂花蜜從醫(yī)學的角度進行了解釋,父親的解釋符合他醫(yī)者的形象。
C.房管所的人無視父親的請求,砍伐了兩棵老桂樹,這突出小說批判人們缺乏文物保護意識的主題。
D.小說結尾寫丁一言出于孝心向父親謊稱市綠化辦已妥善安排了四棵桂花樹,這個善意的謊言令人動容。
(2)下列對小說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篇寫丁一言父親因醫(yī)術精湛、頗有口碑而當上副院長,這與后文父親被免去副院長的情節(jié)相照應,小說結構嚴謹。
B.小說采用補敘的敘述方式,敘述了丁一言父親在20世紀60年代因喝桂花茶、桂花酒而遭到批判,可見其對桂花的喜愛。
C.小說用一連串動詞描寫母親制作桂花蜜的過程,母親細致、認真地制作桂花蜜,也表現(xiàn)出了母親對桂花的特殊情感。
D.我國自古就有把月亮和桂樹聯(lián)系在一起的傳統(tǒng),文末寫父親去世后“仿佛去了芳香四溢的月宮”,增強了小說的文化韻味。
(3)小說二、三段對宅院的敘寫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
(4)散文化小說是介于散文和小說之間的一種文體,這類小說改變了傳統(tǒng)小說重情節(jié)、重人物的慣例,以抒情為主導,富有詩意美感。本篇小說具有散文化小說的特點,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組卷:11引用:3難度:0.6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文本一:
君人者,誠能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溢則思江海下百川,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憂懈怠則思慎始而敬終,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罰所及則思無因怒而濫刑??偞耸?,弘茲九德,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爭馳,在君無事,可以盡豫游之樂,可以養(yǎng)松、喬之壽,鳴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勞神苦思,代下司職,役聰明之耳目,虧無為之大道哉!
(節(jié)選自魏征《諫太宗十思疏》)文本二:
貞觀七年,魏征代王珪為侍中,累封鄭國公。尋以疾乞辭所職,請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虜之中,任卿以樞要之職,見朕之非,未嘗不諫。公獨不見金之在礦,何足貴哉?良治鍛而為器,便為人所寶。朕方自比于金,以卿為良工。雖有疾,未為衰老,豈得便爾耶?”征乃止。
庶人承乾在春宮,不修德業(yè);魏王泰寵愛日隆,內外庶察,咸有疑議。太宗聞而惡之,謂侍臣曰:“當今朝臣,忠謇無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絕天下之望?!笔吣辏焓谔犹珟?,知門下事如故。征自陳有疾,太宗謂曰:“太子宗社之本,須有師傅,故選中正,以為輔弼。知公疹病,可臥護之?!闭髂司吐?。
后數(shù)日,薨。太宗親臨慟哭,贈司空,謚曰文貞。太宗親為制碑文,復自書于石。太宗后常謂侍臣曰:“夫以鋼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因泣下久之。乃詔曰:“昔惟魏征,每顯予過。自其逝也,雖過莫彰。朕豈獨有非于往時,而皆是于茲日?所以虛己外求披迷內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選自吳兢《貞觀政要?任賢第三》,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所以虛己/外求披迷/內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B.所以虛己外求/披迷內省/言而不用/聯(lián)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C.所以虛己/外求披迷/內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D.所以虛己外求/披迷內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誰之責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誠/若有是非/直言無隱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三驅,古人田獵時設網三面,留一面不設,指田獵有度,不過分捕殺。
B.豫游,出游,游樂。帝王春天出巡為“豫”,秋天出巡為“游”。
C.太宗,中國古代帝王常見的廟號,廟號是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立的名號。
D.道,古代帝王、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jù)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的一種稱號。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諫太宗十思疏》是魏征寫給唐太宗的奏章,“十思”是這則奏章的主要內容,意在警醒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B“十思”是與帝王治國興邦有關的十個問題,魏征直言進諫,毫不避諱,他不但指出了問題,還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內容豐富。
C.魏征被封為鄭國公后,以病為由請求辭去所任官職,只做個散官,但太子行為不檢點,唐太宗想讓其輔佐太子,因此拒絕了他的請求。
D.魏征去世后,唐太宗親自到他的靈柩前痛哭,還親自給他撰寫碑文,并親筆書寫在石碑上,唐太宗很是懷念魏征,常在大臣面前提及他。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慮壅蔽則思虛心以納下,想讒邪則思正身以黜惡。
②當今朝臣,忠謇無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絕天下之望。
(5)唐太宗的語言很有藝術性,他善用比喻來說理傳情,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組卷:3引用:7難度:0.6
微寫作。從下面兩個題目中任選一題,按要求寫作。(5分)
-
9.如果薛寶釵穿越到現(xiàn)代,成為你的同班同學,你認為她在班級里適合擔任哪項職務(只能選取一項職務)?請你寫出她可以擔任的職務名稱,并闡述理由,不超過180個字。
組卷:0引用:8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10.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本學期的語文學習讓我們充分認識到“美”無處不在,我們感受到了洞庭湖“素月分輝,明河共影”的自然之美、竇娥善良剛強的心靈之美、林覺民視死如歸的民族大義之美……這些“美”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開闊了我們的視野,還提高了我們的思想,讓我們擁有了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善于去發(fā)現(xiàn)這樣的“美”,并嘗試著去創(chuàng)造這樣的“美”。
在青春成長的道路上,我們要懂得認識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與美相伴,健康成長。你作為高一(8)班的一名學生,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美與成長”的認識與理解,向??肚啻褐馈窓谀客陡?。
要求:結合材料,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10引用:6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