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章 大學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2年同步練習卷(19),高中語文試卷" /> 十二章 大學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2年同步練習卷(19)1.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〢.君子,古代統(tǒng)治者和一般貴族男子的通稱。B.小人,統(tǒng)治者對勞動者的蔑稱,也用于古時男子對地位高于自己者或平輩自稱的謙辭。C.四書五經(jīng),是“四書”與“五經(jīng)”的合稱。“四書”有《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jīng)”有《詩經(jīng)》《尚書》《禮記》《" />
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人教部編版選擇性必修上冊《第5課 <論語>十二章 大學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2022年同步練習卷(19)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

  • 1.下列有關古代文化常識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h2>

    組卷:113引用:4難度:0.8
  • 2.下列句子中,“而”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項的一項是( ?。?/h2>

    組卷:89引用:10難度:0.7
  • 3.下列關于《孟子》相關內(nèi)容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54引用:18難度:0.7

三、文言文閱讀

  •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材料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br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第六章)材料二: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bdo>“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yǎng)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謙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搖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薄昂沃^知言?”曰:“被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生于其心,害于其政;發(fā)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圣矣乎?”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第二章)(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B.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C.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D.無若宋人/然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四端,即“四心”,為孟子思想的重要概念;“四端說”是其“性善論”和仁政學說的基石。
    B.四海,指國內(nèi),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huán)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nèi)為四海或海內(nèi)。
    C.圣人,本指德高望重、有大智、已達完美境界的人,或指稱某一領域出類拔萃者,如“書圣”王羲之,“畫圣”顧愷之。
    D.子貢,孔門十哲之一,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善經(jīng)商,有“端木遺風”之典傳于后世。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和論證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中,孟子以人性為前提,以政治為指歸,由仁心推導出仁政:不忍人之心是人固有之仁心,因而仁政也應該是天經(jīng)地義的。
    B.材料一中,孟子在討論“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原因時,以“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憂惕惻隱之心”一事為例進行分析論證。
    C.材料一中,孟子以“人之四體”喻“仁德之四端”,生動貼切,強調(diào)了“四端”與生俱來的特性,同時又為后文論述張本。
    D.材料二通過公孫丑與孟子的問答,討論了“何謂浩然之氣”這一問題;這種問答體的形式,在后來的賦體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②“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
    (5)在材料二中,孟子認為怎樣才能“養(yǎng)吾浩然之氣”?請逐條陳述。

    組卷:45引用:4難度:0.6
  •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文段一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節(jié)選自《孟子?公孫丑上》,有刪改)文段二
          蓋嘗求之于六經(jīng),至于《詩》與《春秋》之際,而后知圣人之道,始終本末,各有條理。夫正化之本,始于天下之易行。天下固知有父子也,父子不相賊,而足以為孝矣。天下固知有兄弟也,兄弟不相奪,而足以為悌矣。孝悌足而王道備。此固非有深遠而難見,勤苦而難行者也。故《詩》之為教也,使人歌舞佚樂,無所不至,要在于不失正焉而已矣?!洞呵铩妨幱诤晾逯g,而深明乎疑似之際,截然其有所必不可為也。不觀于《詩》,無以見王道之易。不觀于《春秋》,無以知王政之難。
          自孔子沒,諸子各以所聞著書,而皆不得其源流,故其言無有統(tǒng)要,若孟子,可謂深于《》而長于《春秋》者矣。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至寬而不可犯,至密而不可察,此其中必有所守,而后世或未之見也。
          孟子嘗有言矣:“人能充其無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話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bdo>惟其不為穿窬也,而義至于不可勝用。惟其未可以言而言,可以言而不言也,而其罪遂至于穿窬。故曰;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嗚呼,此其所以為孟子歟!后之觀孟子者,無觀之他,亦觀諸此而已矣。
    (節(jié)選自蘇軾《孟軻論》,有刪改)注釋:①穿窬(yú):穿墻(偷盜)。②餂(tiǎn):取,謀取。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能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蠔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B.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儲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活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C.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土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節(jié)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話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D.人能充其無欲/為穿窬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鲇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鲇之也/是皆穿窬之類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孺子,是老師對學生的稱呼,也用作長輩對晚輩的稱呼,現(xiàn)多表示輕蔑意。
    B.六經(jīng),是指經(jīng)過孔子整理而傳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別為《詩》《書》《禮》《易》《樂》《春秋》。
    C.孝悌,指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儒家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
    D.沒,通“歿”,死;古人對不同人的“死”有不同說法,如“崩”“薨”“卒”“不祿”等。
    (3)下列對選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孟子認為,人人都有憐愛他人的心,而君主若想輕松治理天下,必須將踐行憐憫他人的心與施行憐憫他人的國家政策緊密聯(lián)系起來。
    B.《詩》和《春秋》對了解王道和王政十分重要,因此蘇軾認為研究六經(jīng)的人,只需讀懂《詩》和《春秋》就能夠懂得圣人的道理。
    C.蘇軾認為,孔子之后,諸子百家雖各自著書立說,但是他們的言論大多都不重要,因為他們沒有探尋到孔子學說的源流。
    D.蘇軾對孟子論述道理的方式方法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這其中一定有孟子的深意,只是后世學者可能還沒理解罷了。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
    ②充乎天地,放乎四海,而毫厘有所必計。
    (5)文段二中蘇軾評價孟子“其道始于至粗,而極于至精”,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蘇軾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組卷:29引用:3難度:0.6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quán),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