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黑龍江省大慶實驗中學高二(下)月考語文試卷(4月份)
發(fā)布:2024/8/12 10:0:2
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信息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在歷史學研究中,魯迅、茅盾、老舍、聞一多等人的作品經常被當作佐證史料而引用?,F代文學能夠被用作歷史研究之輔助的根本原因正在于它固有的“以文見史”傳統(tǒng)的存在。所謂“以文見史”,是對中國現代文學與歷史互動關系的概括,它既是作家面對歷史的觀念傳統(tǒng),又是作品處理文本與現實關系的寫作傳統(tǒng)。中國現代文學在反思歷史、關注現實方面成就卓著,各個時期的文學潮流中都存在一個清晰的歷史維度。
“以文見史”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寫作傳統(tǒng)。文學參與歷史建構的傳統(tǒng)在五四文學之前的進步人士那里就已經開啟。中國現代文學與歷史深度融合,積淀成一種前后相繼的寫作現象,并演化為具有本質意義的寫作傳統(tǒng)?,F代作家在“人”的建構過程中,首選的是歷史批判的路徑,而不是將世俗生活合法化的路徑,梁啟超、魯迅等人都是如此。
歷史是中國現代作家傾心審視與觀照的一片邈遠、深沉的疆域。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許多作家都寫過孔子的事跡,如曹聚仁的《孔老夫子》、馮至的《仲尼之將喪》、陳子展的《楚狂與孔子》等。中國古代歷史上的風云人物不斷出現在現代文學作品中,包括人文始祖女媧(魯迅《補天》),歷史豪杰伍子胥(馮至《伍子胥》),精神氣節(jié)的代表人物文天祥(鄭振鐸《桂公塘》),及眾多能臣謀士,如信陵君(廖沫沙《信陵君之歸》)、蘇秦(魏金枝《蘇秦之死》)等。此外,歌頌高尚文人的作品中亦不乏佳作,如何其芳的《王子猷》、唐弢的《曉風楊柳》等?,F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歷史書寫,是溝通過去與當下的精神通道,有助于促進讀者對歷史的認知和理解。
中國革命與現代文學的密切關系,使文學天然地關注歷史進程?,F代文學的紀實功能十分強大,民族國家重大事件與其文學呈現之間的時間差非常小,這是現代文學“以文見史”傳統(tǒng)的醒目標志。各時期的主流文學全面折射出歷史的風云變幻,文學由此逐漸確立了新歷史觀,并參與了歷史的意義重構。
“以文見史”傳統(tǒng)與中國現代倫理變遷息息相關。新倫理的建構依托歷史資源的例子大量存在。倫理辯駁在20世紀30年代前后的歷史小說中大量出現,抗戰(zhàn)文學把民族安全至上提升為最高倫理原則。中國作家善于到歷史中尋求倫理變革的依托。在這里,倫理變革與“以文見史”傳統(tǒng)相遇并形成相互映照的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以文見史”傳統(tǒng)與現代文學的形式變革密不可分。歷史小說、新歌劇、隨感錄、報告文學、傳記文學、敘事詩中都有歷史的蹤影?,F代作家突破了傳統(tǒng)平話和歷史演義的局限,從而為歷史表達創(chuàng)造了新形式。例如,魯迅的故事新編、茅盾的社會剖析小說、朱東潤的歷史人物傳記、譚正璧的歷史小說等,都在文學形式上創(chuàng)造了新范式,而新范式的誕生與歷史語境有著必然的關聯(lián)。
對“以文見史”傳統(tǒng)的認知有助于評價文學作品的價值。文學與歷史都以關注人性為前提,這就使某些文學作品在生成審美價值的同時也具備認知價值。從文學的歷史敘事中培育出的審美意識是社會化審美意識,對這種意識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審美價值的動態(tài)性和社會性,從而體現出中國現代文學“以文見史”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側面。
“以文見史”傳統(tǒng)為文學接受者與批評者帶來了指向未來的愿景。文學中的歷史書寫總是帶著對公平、正義乃至烏托邦的向往,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精神并不是“向后看”的精神,而是從“過去”透過“現在”而直達“未來”的精神。這一傳統(tǒng)不僅折射出歷史規(guī)律,而且用指向未來的愿景為社會進步帶來隱形的助力。
(摘編自王寰鵬《中國現代文學“以文見史”的寫作傳統(tǒng)》)材料二:
在近年的當代小說中,文學與歷史的關系問題開始越來越引人關注。習近平同志在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講話中,非常明確地談到了文學與歷史的關系,其中當然也隱含著對于當代文學的批評。習近平同志說:文學家、藝術家要結合史料進行藝術再現,必須有史識、史才、史德。歷史給了文學家、藝術家無窮的滋養(yǎng)和無限的想象空間,但文學家、藝術家不能用無端的想象去描寫歷史,更不能使歷史虛無化。文學家、藝術家不可能完全還原歷史的真實,但有責任告訴人們真實的歷史,告訴人們歷史中最有價值的東西。戲弄歷史的作品,不僅是對歷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對自己創(chuàng)作的不尊重,最終必將被歷史戲弄。只有樹立正確歷史觀,尊重歷史、按照藝術規(guī)律呈現的藝術化的歷史,才能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才能立之當世、傳之后人。
對于中國當代文學來說,我們并不是要求作家像歷史學家那樣去追求歷史事件、歷史情節(jié)的絕對真實,而是要求必須尊重歷史本質的真實。也就是說,即便敘事者在歷史事件與情節(jié)的描繪上達到了相當程度的真實,但這一基礎如若并非建立在歷史本質的契合之上,我們也不能說這是真實的歷史敘述。反之,即使對于某些歷史的描寫,其事件與情節(jié)完全出于虛構,但卻在更高層面呈現了特定時代的本質規(guī)律,也依然可以看作是真實的歷史。
(摘編自徐剛《當代文學的歷史敘事問題》)(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為文學與歷史互動關系的一種概括,“以文見史”的觀念傳統(tǒng)和寫作傳統(tǒng)始終貫穿中國現代文學史。
B.梁啟超、魯迅等人采用歷史批判的路徑來解構人性,體現了中國現代文學與歷史的深度融合。
C.中國現代倫理的變遷和文學形式的變革助力“以文見史”傳統(tǒng)的發(fā)展,這為歷史表達創(chuàng)造了新形式。
D.現實中,作家常常會根據自己寫作的需要選擇史料,因此具備“史識、史才、史德”就顯得尤為重要。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學以自己的方式參與歷史建構,這不僅適用于歷史題材作品的創(chuàng)作,也同樣適用于其它題材的文學創(chuàng)作。
B.對文學的社會化審美意識的研究有助于揭示審美價值的動態(tài)性和社會性,體現出文學作品的認知價值。
C.當代小說作家如果承繼“以文見史”傳統(tǒng),尊重歷史、按藝術規(guī)律呈現歷史,就能在創(chuàng)作中避免歷史虛無化。
D.即使是歷史情節(jié)完全虛構的作品,只要在更高層面土呈現了特定時代的本質規(guī)律,就可以看作是真實的。
(3)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各項中不符合“以文見史”觀點的一項是
A.《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詩人獻給一位普通農婦的頌歌,對她一生遭遇的描寫,揭示了舊中國廣大勞動婦女的悲劇命運。
B.《茶館》以老北京裕泰茶館為舞臺展示的各色人物個人生活的變化,再現了清末到民國半個多世紀中國社會的滄桑變化。
C.《小二黑結婚》講述了抗戰(zhàn)時期根據地一對青年追求婚姻自由的故事,歌頌了民主政權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區(qū)的新面貌。
D.《邊城》描繪舊中國軍閥混戰(zhàn)時期,偏安一隅的湘西地區(qū)特有的風土人情,謳歌了當地未受污染的農業(yè)文明的傳統(tǒng)美德。
(4)兩則材料都談到了文學與歷史的關系,但論述角度不同,請簡要分析。
(5)《阿Q正傳》體現了“以文見史”的傳統(tǒng),請結合材料一,分析小說是如何體現這傳統(tǒng)的。組卷:6引用:2難度:0.7
(二)文學類閱讀(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臉譜
朱以撒 這首配合迅疾變臉的曲子,像一群狂奔的馬,有些咄咄逼人,似乎在追趕著什么,追問著什么。演員在急管繁弦中亮相,一張面具在一剎那消失了,換成了巨靈神,一個甩頭的動作,又變成了風神、靈官、王朝馬漢……隨著鼓點的密集,臉譜不斷地翻新。一位變臉人進入人群,最后一張臉譜落下,竟然是一位眉目清秀的女子。這幾個夜晚讓人著實感到神奇,躺在床上,眼前是變幻不定的臉譜,耳畔是激越鏗鏘的鑼鈸聲響。一個陌生的民間藝術,在臉譜上如此經營,是不是還有什么其他意思?
如果最后那張臉譜沒有落下,在這層薄薄的遮掩中,我們始終不知,臉譜后的那張臉是什么樣子的。
對于臉譜,我是充滿興趣的,這大概源于少年時生活在木偶之鄉(xiāng)——木偶的表情就是人的表情的縮小,人的表情是木偶的基礎。天下最生動的表情見之于臉,這也使臉譜急劇增多,即便繁衍至千萬也遠遠不能窮盡。臉譜最有價值的地方在于它的善變,心靈是其善變的根源。這也使民間藝人從很早的時候就捕捉到了——利用臉譜之變來表達人心的幽深難測。臉譜當然都是極盡夸張之能事的,五官俱在,只是都被渲染了。為什么人要夸張自己的臉譜來起到震懾人的效果?我以為世事繁雜,人的空虛無助,需要借助這么一個虛無的形式——世界上沒有一個人像臉譜的,由于不像才產生威力,才值得往離奇深處發(fā)展。
有誰能揭起一個人的臉譜呢?我每天不停地行走,不斷地遇見陌生人,可是我完全不清楚臉譜之下什么是真實——在臉譜上全然看不出來,這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復雜深奧,里外往往是截然不同的。如果這樣的懷疑成為習慣,人和人之間的信任程度就會降得很低,而戒備卻成為每天都要披戴的盔甲。有閱歷的人通常認為臉譜是不可靠的,它是一種偽飾,使人捕捉不了眉宇間的微妙。臉譜與心靈在許多時候是錯位的,內心含恨,臉上卻綻開笑容,讓對方不知其真實用意。而笑容通常是人們處理社會、人群關系最先抵達的一個表情。以前我見到有人吵架,看他們充滿血色的臉,比工匠正在上油彩的臉譜更為生動。在工作室里是做不成多少讓人驚嘆的臉譜的,他應該更多地走到街頭巷尾去觀察,尤其是鄉(xiāng)野山村,生活的艱辛使人的表情變得十分滄桑。當然,我記憶中的鄉(xiāng)野山村主人們都是過去的人物了,他們很多人已經不在,只是臉上的表情已進入了我的內心。我記得當時與他們交往真是輕松之至,野田勞作很苦,卻由于與人交往的不必費心機,苦日子里也有快樂。
我看到一些在臺上又笑又跳的孩童,以為是成年人的縮影,臉上過于熱烈的表情,是仿成人的。如果拿他們和山村兒童相比,我會更接受樸素的,甚至怯生生的表情,它像極了山間小路旁的細碎野花,只是淺淺地、淡淡地流露。也許只要持有這樣的一種分寸,已經足夠表達內心的愿望,就不需要再擴張,泛濫了就是偽飾了。我沒見過山村人久別相見時那種大呼小叫抱在一起的粘乎勁,他們只是淡淡說幾句,邀請到家中坐坐。這樣的表情寡淡嗎?我覺得很受用,有時候想給人解釋一下,但最終沒有開口——一個人表情如何,完全是自己的事。
我的母親在最后的十年中,臉上幾乎沒有什么表情,以前她看到我時憐愛的神色,這十年內都消失了。她對這個世界似乎也不熱烈,很淡地面對人群,從不像有的女鄰居一臉夸張大呼小叫。一臉凝固,一年甚是一年。我內心期待她有所緩解,滋潤出笑意和我說話,就如同一場春夢醒來,待從頭再說起。在她的少年時代,會對家園周圍充滿了好奇,去發(fā)現自然界中的許多趣味并且融入到草木中去,這是一段多么值得留戀的時光啊。人和草木、昆蟲、鳥雀有一種親密的關系。后來有了電視,母親也就只是欣賞《動物世界》。為什么她琢磨動物的樂趣遠遠地勝過對于人的琢磨?我猜度母親對人的世界的復雜性把握不了,隱蔽在人的皮囊里的玄機太多了,簡單的母親無法理解。母親往往在看《動物世界》時才表情歡悅,隨著各種動物的行止姿態(tài),表情也發(fā)生一些變化。她和動物說過話,或者學過動物的叫聲,這是我見過、聽過的一種真實。只是后來,樹木漸漸砍光了,清晨不再有鳥雀的鳴唱了;野草也沒有了,那些蜻蜓、螞蚱、金龜子不知去了哪里,而空氣中習慣了的草木氣息、野花苦澀的味道,從此不會再被敏感的母親捕捉。母親沒有表示什么,她的內心和表情都是淡淡的。
現在我覺得快樂的是每周到畫室去看看研究生們的創(chuàng)作。他們年輕,以至有很好的表情,單純勝于復雜。只是為師者簫鼓向晚,老去情疏。我想,每一位漸漸老去的人,待他們坐在藤椅上曬太陽時,他眼前飛掠而過的是一張張不同含意的臉,這些臉所帶來的萬千情節(jié),支撐著他長久的回憶。
(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臉譜具有數量眾多、變化多端、夸張變形等特點,雖然在生動程度上遠遠不及人臉,但是比人臉更善于變化。
B.作者留戀過去與鄉(xiāng)野山村主人們的交往生活,那時人與人坦誠相待,無須戒備,日子雖苦卻感到輕松快樂。
C.晚年的母親不再像年輕時充滿好奇,臉上越發(fā)平淡,作者關注母親的變化,他期待能重溫母親憐愛的神色。
D.作者認為每一個漸漸老去的人,他所見到過的臉龐、表情以及它們所帶來的故事,將伴隨他度過老去的時光。
(2)下列對本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配合迅疾變臉的曲子,像一群狂奔的馬,有些咄咄逼人”這一句運用比喻、夸張手法,表現了曲子自由、飄逸的特點。
B.文章多用對比,如舞臺上的孩童與山村兒童的表情對比、母親的淡然與鄰居的夸張對比,使文章的情感傾向更為鮮明。
C.穿插在文章中的幾個問句,清晰顯示了全文脈絡,讀者據此可以感受、領會作者的思路變化,并引發(fā)深刻的思考。
D.文章敘議融合,在場景敘寫、往事追憶之后,往往加以或長或短的議論,意在多層次、多維度地表現臉譜的特點。
(3)文章題為“臉譜”,而大量的筆墨是在寫“表情”,你是如何理解的?
(4)結合下面材料,具體分析本文是怎樣體現“斯文人的談吐”這一特點的。
英國作家毛姆說過:“要把散文寫好,有賴于好的教養(yǎng)……有人認為,好的散文應該像斯文人的談吐?!睆乃资乐衼恚届`魂里去,使讀者得以在今天這個文化快餐充斥的環(huán)境中領略散文這一文體的健康成長狀態(tài);加之以獨特的語言,便使得朱以撒的散文有一種文雅的精神氣息流蕩其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斯文人的談吐”——這一點,正是朱以撒散文的獨特之處。組卷:52難度:0.5
二、古詩文閱讀(46分)(一)課內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2分)
-
3.對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相同的一項是( ?。?/h2>
組卷:4引用:1難度:0.8
三、語言文字運用(本題共1小題,9分)
-
10.閱讀材料,完成小題。
詩歌作為一門藝術,當然有新舊之別。但新舊之分并不代表質量、成就的高低之別。新詩、舊詩皆是詩。舊詩中有不少宣揚封建落后思想的,這是需要我們摒棄的,但另一方面,它又有許多大氣磅礴、令人_____的流芳之作,怎么能將其_____而全盤否定呢?如果用相同的標準來衡量新詩,不也是精品寥若晨星,而多應時應景、_____、膚淺跟風之作嗎?
雖然說中國曾是詩的國度,但是這詩指的不僅是自由開放的新詩而且是曾經輝煌的舊詩。但是,近百年來,舊詩被放逐得太久,被不加分析地排斥得太厲害,現在到了該重新認識它的時候。新舊詩相互以自己的意趣與標準去評價不同的東西,不是致力于求同存異、互相學習,而是希望_____,讓別人來歸順自己,這都是不可取的。新詩與舊詩需要結盟。若說哥德巴赫猜想是數學皇冠上的明珠,那么這明珠是由陳景潤摘取的;( ?。?。詩歌的天地大得很,與其獨演獨舞,何如聯(lián)手共舞?新詩、舊詩攜手聯(lián)盟,絕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大于三。
(1)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A.拍案叫絕 一筆抹殺 歌功頌德 唯我獨尊 B.拍案叫絕 一筆勾銷 交口稱譽 唯我獨尊 C.拍手稱快 一筆勾銷 歌功頌德 妄自尊大 D.拍手稱快 一筆抹殺 交口稱譽 妄自尊大
A.雖然說中國曾是詩的國度,但是這詩指的主要是曾經輝煌的舊詩而非自由開放的新詩。
B.倘若說中國曾是詩的國度,那么這詩指的不僅是曾經輝煌的舊詩而且是自由開放的新詩。
C.倘若說中國曾是詩的國度,那么這詩指的主要是自由開放的新詩而非曾經輝煌的舊詩。
D.倘若說中國曾是詩的國度,那么這詩指的主要是曾經輝煌的舊詩而非自由開放的新詩。
(3)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A.若說詩歌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那么這明珠就是舊詩
B.若說詩歌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那么這明珠當然是新詩
C.若說詩歌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那么這明珠是由舊詩、新詩共同組成的
D.若說詩歌是文學皇冠上的明珠,那么這明珠是由舊詩或者新詩構成的組卷:2難度:0.5
四、寫作(60分)
-
1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子路自比南山生長的竹子,不須煣烤加工,自然長得筆挺。把它砍下來,做成竹箭,就能射穿犀牛的厚皮。那又何必還要學習呢?孔子則說,“如果把竹箭的后尾裝上硬羽,箭首裝上磨得尖銳的箭頭,箭不是能射得更深嗎?”子路由此心悅誠服,拜入孔門。
唐時懷素拜鄔形為師學習書法。鄔形是“草圣”張旭的弟子,鄔形傾囊傳授。有一天他對懷素說,張旭學書法不是拿著字帖學的,而是去看秋風吹過,孤蓬在天上飛的樣子,他看到風吹過來,沙子在天空中盤旋的樣子,他覺得這才是書法的范本。最終,懷素的草書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
復興中學團委將組織以“我的成才觀”為主題的征文活動,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認識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7引用:6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