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學年四川省眉山中學高三(上)入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8/8 8:0:9
一、現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21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因為干渴,我們才認識了水,因為海洋,我們才了解了陸地。”離開“旅行”與“異鄉(xiāng)”的概念,家園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城市的交通工具,如飛機、火車、輪船或電梯,空間狹小幽閉,給人壓抑窒息之感;在公共場合或開闊地停留又有難以逃離的窘迫、尷尬與焦慮。這是一種失去家園感的城市病癥,在某種程度上,廣場恐懼癥也是因幽閉恐懼癥才具有意義的。“孟夏草木長,繞屋樹扶疏。眾鳥欣有托,吾亦愛吾廬。既耕亦已種,時還讀我書”是詩人對鄉(xiāng)村之愛的描述。處在不同時代,人們卻有相似情感:明白城市生活的喧嚷與誘惑,渴望在鄉(xiāng)村里尋找一份安寧。
一旦人類社會變得復雜與精致起來,人們就開始關注和欣賞相對質樸的大自然了。盡管城里有著復雜精致,便利的基礎設施也令人愉悅,但始終無法為人提供全部的滿足,這是家園感喪失、恐懼癥與幽閉癥衍生的源頭。故而對鄉(xiāng)野的情感只有在大城市出現時才會充盈,政治的壓力與官僚化的生活方式,會讓鄉(xiāng)村的寧靜變得很有吸引力,不斷向被城市病癥壓抑的人們召喚一種擺脫喧嚷與誘惑的“家園感”。這樣的情感是富有浪漫色彩的,它并不等同于對大自然真正的理解,而且它還夾雜著傷感。當人們隱退到鄉(xiāng)間,開始舒適的獨處生活后,他們的心里還會反過來惦記繁華的城市世界,所以他們始終得不到滿足。
美國第三任總統(tǒng)希望將國家財富與權力置于鄉(xiāng)村農業(yè)理念之下,該觀點獲得了美國公眾的贊同。在19世紀,吃苦耐勞、品德高尚的農民形象成為了美國民族精神的象征。這樣的理念并沒有阻止或妨礙財富的積聚與技術的進步,美國依然發(fā)展成為了一個制造業(yè)大國。然而,該理念絕非一種空洞的修辭,它具有的情感滲透進了美國的文化當中,表現在看低城市、遷往鄉(xiāng)村、鄉(xiāng)間歡度周末的行動當中,以及自然保護運動等方面。這樣的理念在政治層面上也表現得很明顯,例如表現在因“地方主義”的興起而反對國家體制化教育的行動當中,表現在國會農業(yè)部門握有的權力當中,表現在政府對農業(yè)的特殊補貼當中,表現在選舉系統(tǒng)允許農業(yè)人口的投票權重超出其所占總人口比例的規(guī)定當中。
(摘編自段義孚《城市化背景下的鄉(xiāng)村戀地情結》,有刪改)材料二:
沈從文《邊城》創(chuàng)造出一個詩意的、純潔的農村童話,躲避工業(yè)革命后都市生活的嘈雜。電影《平原上的夏洛克》表現現代性已經滲透進去的當代農村,但農村人的思維還沒有完全都市化,還留有很多傳統(tǒng)鄉(xiāng)土社會的痕跡。久居農村的人,或是為了工作,或是為了團聚而前往都市;在城市疲憊的人,本想回家渡一輪歲月靜好,目力所及,卻是人約黃昏,荒草叢生。
趙樹理《三里灣》的鄉(xiāng)村貼近塵土,與現實發(fā)生的事件息息相關,它涉及土地制度改革、農業(yè)生產方式變化。莫言《紅高粱》既有對高密東北鄉(xiāng)那片大紅的高粱地的熱愛與贊美,也有借此排解傷感憂郁的情感寄托。《平原上的夏洛克》中的主人公保留了農耕社會很多習慣,他的性格被農耕社會所塑造,他是處于現代性夾縫中的人,是當代的黃昏守夜人。在這里,導演徐磊是在認清現實后,著力表現當代農民對生活的真實態(tài)度。
沈從文《邊城》側重于用鄉(xiāng)土情結批判現代性,導演徐磊則在給予農村深情凝視的同時,盡量客觀地呈現農村現代生活中既有的事實。前者美化農村,將其幻化成淳樸過往的象征;后者側重于表現城鄉(xiāng)對立、農民在接受現代性時的吃力。步入今天來看沈從文或徐磊,他們都在鄉(xiāng)土意識上掙扎。現代性不再是城鄉(xiāng)對立的標志,沈、徐兩人及其作品下的人都是矛盾的,一方面慢慢接受現代性,一方面眷戀鄉(xiāng)土。時代逼著他們前進,可他們半截身子還留在過去。
路遙小說《人生》中的高加林,相對更復雜,他對黃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但又不想在鄉(xiāng)村困守一生。他有自己自私、虛榮的一面,也有自己改變世界、成為英雄的抱負。他像一個更具有理想氣也更有反省意識的祁同偉(電視劇《人民的名義》中的角色),當他的“城市夢”幻滅,他回到最初的地方,聽從了德順爺爺的一番話后,一下子撲倒在黃土地上。無論他們對農村有多少眷顧,城市都已成為大部分人用腳投票的選擇。我們尋不到淳樸的農村,就像我們再也回不去童年的故鄉(xiāng)?,F實中,農村只是他們一年回一次的存在,大部分農村在悄然間已經如同荒涼的廢墟。
《平原上的夏洛克》表現了農村離當代年輕人越來越遠,這根源于城市定居者對農村想象的匱乏。導演借助一個美好的農民形象,呼喚我們這個時代日益稀少的品質,比如:仁義、誠實、團結、互幫互助等。朋友有難,我不能見死不救,這是仁義;知道你不是肇事者,哪怕你是有錢人,我也不訛詐你的錢,這是誠實;老哥的車陷進坑里出不去了,深夜我也要開車去幫忙,這是團結。
(摘編自周郎顧曲《從沈從文到<平原上的夏洛克>:留守農民在城鄉(xiāng)巨變中的身心矛盾》,有刪改)(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只要人類社會變得復雜與精致起來,人們就會開始關注和欣賞相對質樸的大自然了。
B.吃苦耐勞作為美國精神象征,未妨礙財富積聚與技術進步,美國依然是制造業(yè)大國。
C.美國文化表現在看低城市、遷往鄉(xiāng)村、鄉(xiāng)間歡度周末,也包括自然保護運動等行為。
D.美國政府重視農業(yè),表現在選舉系統(tǒng)允許農業(yè)人口的投票權重超出相關規(guī)定的比例。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美國,“鄉(xiāng)村間的樂園能讓人們的美德發(fā)揚光大”這一理念或能登上政治的舞臺。
B.城市疲憊的人向往詩意的農村及躲避工業(yè)革命后都市生活的嘈雜,渡一輪歲月靜好。
C.有理想氣也更有反省意識的祁同偉,“城市夢”幻滅時,對黃土地懷有更深厚的感情。
D.《平原上的夏洛克》借助一個美好的農民形象,呼喚我們這個時代日益稀少的品質。
(3)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一核心觀點的一項是
A.沈從文的《邊城》展現的湘西的農村風光。
B.路遙的《人生》對黃土地懷有深厚的感情。
C.莫言《紅高粱》中東北鄉(xiāng)大片的紅高粱地。
D.《平原上的夏洛克》展現當代的農村畫卷。
(4)某市舉行學術論壇,聚焦于“廣場恐懼癥”“幽閉恐懼癥”這類現象。作為一名受邀進行主題發(fā)言的學者,你如何向與會者介紹對這一現象的認識?請結合材料列出你的發(fā)言要點,并簡要闡釋。
(5)《邊城》與《平原上的夏洛克》在呈現農村時有何異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理解。組卷:11難度:0.5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
藍袍先生(節(jié)選)
陳忠實
我爺爺徐敬儒,是清帝的最末一茬秀才,因為科舉制度的廢止而不能中舉高升,爺爺只好穿上藍袍在楊徐村坐館執(zhí)教,教的是他的“四書五經”。我爺爺把門樓上那副“耕讀傳家”的題匾挖掉了,換上一副“讀耕傳家”的題匾,把“耕”和“讀”的位置做了調換。我父親初看時,還以為我爺爺筆下失誤,問時,爺爺一拂袖子,瞪了父親一眼,沒有回答。我父親不敢再問,卻明白了是有意調換而不屬于筆誤,該當慢慢地去體味,低下頭小心翼翼地鑿刻起來。
爺爺瞑目前,選定我父親做他的接班人,父親穿上了爺爺留下的藍袍去私塾坐館執(zhí)教。后來因為家庭內部變化,在我剛滿十六歲的時候,父親讓我做他的替身去坐館執(zhí)教……
過罷正月十五,私塾又開學了。我也穿上了藍布長袍,第一次去坐館,心里怎么也穩(wěn)實不下來。走出我家那幢雕刻著“讀耕傳家”字樣的門樓,似乎這村巷一夜之間變得十分陌生了,街巷里那些大大小小的樹木,一摟抱粗的古槐,端直的白楊,夏天結出像蒜墨一樣的長英的楸樹,現在好像都在瞅著我,看我這個十六歲的先生會不會像先生那樣走路!那些擁擁擠擠的一家一戶的門樓里,有人在窺視我的可笑的走路的姿勢吧?不管怎樣,我已經走出街門了,沒有再退回去的余地了,只有朝前走。這時候,像面對一個十分面熟而又確實讀不出字音的生字時順手掀開字典,我想到了父親走路的姿勢。我多少次看見父親來去學堂時走在村巷里的身姿,而他訓導我的如何走路的條文倒模糊了。
我抬起頭,像父親那樣,既不仰高,也不低垂,兩目平視,梗直脖根,絕不左顧右盼,努力做到不緊不慢,朝前走過去。
走進學堂的黑漆大門了,三間敞通的瓦房里,學生們已經把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滿了學生自己從家里搬來的方桌和條凳,排列整齊,桌子四周圍坐著年齡差別很大的生,在哇啦哇啦背書。除了新添的幾個啟蒙生,教室里坐著的全是那些春節(jié)以前和我同窗的本村的熟人、同伴、同學,有的個子比我長得還高還壯實,我今天看見他們,心里膽怯了。我完全知道他們和我父親搗蛋的故伎,尤其是楊馬娃和徐拴拴兩人,念書笨得很,卻盡鬼點子搗蛋。我一進門就瞅見他倆的詭秘的臉相,倒有點怯場了,那些不懷好意的臉相!
我立即走向那張四方教桌,偏不注意那幾個扮著怪相的臉。我在父親坐過的那把直背黑漆木椅上坐下來,腰似乎自然地挺直了,父親就是這樣挺著身坐。桌子角上壓著一送打好了格子的空影格紙,那是學生們遞上來的,等待我在那些空格里寫上正楷字,他們再領回去,鋪在仿紙下照描,我取下一張空格紙,從銅筆帽里拔出毛筆,蘸了墨,剛寫下一個字,忽然一個聲音在我耳邊響起:
“藍袍先生——”
我的腦子里轟然一聲爆響,耳朵里傳來學堂里恣意放肆地哄笑的聲浪。我轉過頭,看見一張傻乎乎愣笑著的臉,這是村子里一個半傻的大孩子。他的嘴角吊著涎水,一只手在背后抓撓著屁股,得意地傻笑著,我立即追問:“誰叫你這么稱呼我?”
教室里的笑聲戛然而止,靜默中潛伏著許多期待。
我從桌上摸過板子,那塊被父親的手攥得把柄溜光的柳木板子,攥到我的手里了,心里微微忐忑了一下,我就毫不退讓地說:“伸出手來!”
傻子臉色立時大變,眼里掠過驚恐的陰影,把雙手藏到背后去了。
我從他的背后拉過一只左手,抽了一板子,傻子當下就彎下腰去,用右手護住左手嚎啕起來:“馬娃子!你教我把人家叫‘藍袍先生’,讓我挨打……嗚嗚嗚嗚……”
我立即站起,一下子揪住楊馬娃,這個暗中專門出鬼點子搗亂的“壞頭頭”。不壓住這個楊馬娃,我日后就難得在這張椅子上坐安穩(wěn)。我命令:“楊馬娃,到前頭來!”
楊馬娃虎不失威,晃一下腦袋,走到前頭來了。他個子雖不高,年歲不小了,也是個老學生。他應付差事似的朝我草草鞠了一躬,就站住了。
我早已不能忍耐這種惡作劇還在繼續(xù)往下演,“伸出手——”
楊馬娃伸出手來。他的眼里滑過一縷冤枉的無可奈何的神色,既不看我,也不看任何人,漫不經心地瞅著對面的墻壁。
我抽一下板子,那只手往下閃了一下,又自動閃上來,沒有躲避,也聽不到挨打者的呻喚,更聽不到求饒聲了,我突然覺得那只手在向我示威,甚至蔑視我。教室里很靜,聽不到一絲聲響。我感到了兩方的對峙在繼續(xù),我不能有絲毫的動搖,不然就會被壓倒,難得起來。我也不吭氣,誰也不看,只看著那只要擊中的手。我記得父親打板子的時候就是這樣,從來不看被打者的臉,更不聽他們的呻喚和求饒,只是打夠要打的數字。我抽下五板子了……
傻子突然跪倒在地,抱住我的板子,哭喊說:“先……先先先生!馬娃叫我叫你‘藍袍先生’,我說你要打手的,他說不會,你和俺倆都是在一塊念下書的,不會打手的。他就叫我跟你耍玩,叫‘藍袍先生’……我往后再不……”
我似乎覺得胳膊有點沉,抬不起來了,再一想,如果馬娃一直不開口,我能一直打下去嗎?倒是借傻瓜求情的機會,正好下臺,不失威風也不失體面。
傻瓜先爬起來,深深地鞠了一躬,跑下去了,楊馬娃則不慌不忙,文質彬彬地鞠了躬,慢慢走回到座位上去了。
我重新坐好,提起毛筆,題寫那張未寫完的影格兒,手卻在抖。我第一次執(zhí)板打人,心里卻沒有享受打人的暢快,反倒添加了一縷說不清的滋味……
就這樣,我穿著藍袍,像爺爺,像父親,做起了先生……人說,我活脫就是二十年前我爸的原樣兒!連脾氣也跟我爸一模一樣了。
楊徐村解放了,人民政府廢止了我的課程,讓我到城南的師范學校去進修。我來到了師范學校,來到了一個新的世界,我脫掉藍袍,穿上了“列寧裝”,無論如何,我感到一種從來沒有過的輕松,我像卸下了鋼鑄鐵澆的鎧甲,頓時感到渾身舒展了。我挺直了脊背,向前走去……
(選自《藍袍先生》,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中“偏不注意那幾個扮著怪相的臉”里的“偏”有“故意”的意思,掩飾“我”第一次執(zhí)教內心的不安和膽怯。
B.小說中“他的眼里滑過一縷無可奈何的神色,漫不經心地瞅著對面的墻壁”,運用細節(jié)描寫,表現楊馬娃對挨打的詫異。
C.小說中“從來不看被打者的臉,更不聽他們的呻喚和求饒,只是打夠要打的數字”這一句主要是為了表現父親的冷酷。
D.在小說中,傻瓜“深深地鞠了一躬”,楊馬娃“文質彬彬地鞠了躬”表現出他們對于“我”的懲罰的信服。
(2)下列對本文的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開頭介紹門樓雕刻著“讀耕傳家”字樣,體現出爺爺對“讀”,對知識的重視,同時也為下文塑造“我”的形象做了鋪墊。
B.小說第一段的環(huán)境描寫主要是“我”在赴學館途中的所見,在寫樹木古槐時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意在表現“我”初次去學堂途中的敏感與忐忑。
C.小說采用第一人稱敘述視角,敘述親切自然,既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令人信服,也讓讀者能夠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樂,從而引起讀者共情。
D.小說心理描寫細膩,從赴學館途中的不自信到進入學堂后的膽怯,再到與楊馬娃沖突后的暴怒,最后懲戒學生后的滿足,讓讀者看到了“我”的成熟。
(3)請結合契訶夫的《裝在套子里的人》,試比較“套子”與本文“藍袍”內涵的異同點。
(4)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是兒子“我”,但行文中卻多次提到父親,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請結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組卷:51引用:13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9月23日,農歷秋分,我國迎來了第五個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這一天,長城內外,大江南北,萬千人家載歌載舞,共慶豐收。秋分既是秋收冬藏的終點,① 設立“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既是對傳統(tǒng)“二十四節(jié)氣”這種古人智慧結晶的致敬與傳承,同時更加能夠表現當代中國人知曉自然更替,順應自然規(guī)律和適應可持續(xù)的生態(tài)發(fā)展觀。
“農民豐收節(jié)”的設立,不僅具有當代意義,② 。一方面,對于有著數千年農業(yè)文明的古老中國而言,這個節(jié)日的設立極具一種儀式感;春種秋收,春華秋實,一年的辛勤耕耘,金秋時節(jié)碩果累累,最能體現出豐收的喜悅。另一方面更是當代人準確把握住時節(jié)規(guī)律,用現代思維點綴傳統(tǒng)文明的一種上佳表現。節(jié)氣時令“搖身一變”,成了具有鮮活現代感的重要節(jié)日,這從某種程度上,恰是傳統(tǒng)文化有機融入現代生活的一種契機與自然而然。
“農民豐收節(jié)”是第一個在國家層面專門為農民設立的節(jié)日。它的設立是實施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一個重要舉措,可以激勵廣大農民投身鄉(xiāng)村振興。農民既是農業(yè)農村發(fā)展的主體,③ 。舉辦豐收節(jié)可以讓廣大農民參與進來、投身進來,充分發(fā)揮億萬農民的主體作用。
辦這個節(jié),可以激發(fā)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所以“中國農民豐收節(jié)”對農民兄弟是莫大鼓舞,必將在精神層面增強億萬農民振興鄉(xiāng)村的信心。
(1)下列句子中的“人家”和文中畫橫線處的“人家”,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這是個勤儉人家,五口人男耕女織,早出晚歸,精打細算,小口子過得挺紅火。
B.小劉暗下決心:人家是人,我也是人,我就不信我學不好語文!
C.無功不受祿。你快把這一兜子水果給人家送回去,咱可不能收。
D.“您快別說了,人家還小呢,還不想找對象呢?!比绢^說著,臉早就紅了。
(2)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組卷:10引用:7難度:0.6
四.作文
-
8.閱讀下面文字,完成寫作要求。
品,指事物的品類或等級,也指人的品質、品行,還可以指對人、物或事件的品評或辨別。品,體現出人們對周圍生活的積極關注,也包含著人們對自己內心的潛在訴求。
請以“說品”為題,寫一篇議論文??梢詮纳钚枨?、社會發(fā)展等方面,任選角度談自己的思考。
要求:論點明確,論據充實,論證合理;語言流暢,書寫清晰。不少于700字。組卷:13引用:9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