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山東省青島市膠州市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中國戲曲的獨到之處,是它的虛擬性。西方戲劇基本上是不承認這一點的。他們的演出,是“現(xiàn)在進行式”,十分重視舞臺上的真實感。他們的道具、布景等等,總是面面俱到,力求真實。但是,這種做法其實是吃力不討好的。花錢多不說,也未必有效果。因為道具布景做得再像,也是假的,而且其真實性也總是有限的。中國的戲曲藝術(shù)家就高明得多。他們干脆公開承認是在演戲,一切都是假的,不過是“以歌舞演故事”,即中國戲曲的演出是“過去敘述式”的。咱們姑妄言之,你們也姑妄聽之,對付著看好了。
尊重觀眾,是中國戲曲的一貫作風。比方說,《坐樓殺惜》中劉唐的自報家門就是。劉唐一上場,就對觀眾說:某,赤發(fā)鬼劉唐是也。這原本是不應該的事,因為宋代的劉唐不可能和我們說話。而且,既然是和隔了上千年的我們說話,就不該害怕當時官府的差人聽見,然而當劉唐說到“奉了梁山”幾個字時,卻突然捂嘴,看看四周有沒有人,然后才壓低了聲音接著說“奉了梁山晁大哥之命”等等??梢?,中國戲曲雖有虛擬之事,卻無欺人之心,能真實的,還是盡量真實。更何況,在中國藝術(shù)看來,一切都可虛擬,唯獨心理和情感不可作偽。
正因為中國戲曲的藝術(shù)構(gòu)成是虛擬的,因此它的舞臺表演是寫意的。中國藝術(shù)的造型觀,不是力求形似的“具象造型觀”,而是只求意似的“意象造型觀”?!耙庀笤煨陀^”的要義,是“立象盡意,得意忘象”。象,不過是傳情表意的手段,是可以不必斤斤計較甚至可有可無的東西。西方戲劇的“無實物動作”(面對假想物空著手進行的形體表演)雖然也有虛擬性,但仍要求“形似”;而中國戲曲的“虛擬程式”,卻只要求“意似”。從喝酒、吃飯、睡覺、起床,到跋山、涉水、跑馬、行舟,都只是“意思意思”,只要在“意思”上相似就可以了,和國畫寫意中的“意到筆不到”或“逸筆草草”差不多。既然所求不過意似,則“旦角上馬如騎狗”,或者揩眼淚時袖子和眼睛隔著幾寸遠,也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了。
(摘編自易中天《中國戲曲藝術(shù)的美學特征》)材料二:
相對于西方的寫實戲劇,中國戲曲的“寫意性”即舞臺演出形式,傾向于與生活原型拉開距離,以一種經(jīng)過虛擬、象征或藝術(shù)夸張變形的程式來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
與西方戲劇比較,中國戲曲最大的特色在于表演的虛擬性。它運用演員的虛擬動作,調(diào)動觀眾的想象,形成特定的戲劇情境和舞臺形象。如開門沒有門,雙手作開門狀表示;騎馬沒有馬,用一根馬鞭表示;跑一個圓場,就表示越過了千山萬水等等。虛擬表演可以形成一種虛擬的舞臺時空。從根本上說,這種舞臺時空不是實際生活的時間和空間的反映,它們是一種“心理時間”和“心理空間”,存在于創(chuàng)作者和欣賞者的想象之中。虛擬表演還可以為觀眾創(chuàng)造一種虛擬的動作對象。如人物上樓梯,只做出提衣抬腿上樓的動作,樓梯是沒有的,但觀眾卻能理解那是上樓梯而不是別的,因為演員通過表演已使樓梯存在于觀眾的心目中。
中國戲曲舞臺還常采用一系列的象征性符號。一桌二椅是中國傳統(tǒng)戲曲舞臺上一個常見的象征性符號。它可以指現(xiàn)實中的桌和椅,但更多時候則象征皇宮、官府、帥帳等其他地方。如桌上擺一官印則象征著舞臺環(huán)境是官府;桌椅旁立一竿繡旗,則象征帥帳等等。戲曲中的臉譜、服飾也是一種象征性符號。臉譜藝術(shù)不是忠實地描繪和再現(xiàn)人的五官的本來面目,而是用大膽的想象和聯(lián)想,加以改造和創(chuàng)新,將角色的形象虛化成了象征性的臉譜符號,象征人物不同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服飾的顏色和樣式也具有象征性:黃“蟒”象征皇帝,白“靠”(甲衣)象征儒雅英俊的武將,等等。
中國戲曲經(jīng)常要借助夸張的表演,突出、強調(diào)生活中的某些部分,改變生活的原型。如以花臉表現(xiàn)的張飛,嗓音寬闊洪亮,性格粗獷豪爽,動作節(jié)奏鮮明大方,惱怒時即大喊“哇呀呀……”;而以小生表現(xiàn)的王金龍,說話要用小嗓,走路要邁方步,舉止文雅,風度瀟灑,高興時的笑是“?。“?!啊哈哈哈……”這些表現(xiàn)形式,用的是夸張手法,它要比生活中的原型更強烈,更典型,更具觀賞性。
在漫長的戲曲發(fā)展過程中,這種“寫意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有無相生”“虛實結(jié)合”的哲學思想影響著藝術(shù)境界的追求。中國戲曲通過演員的虛擬、象征的動作和夸張的藝術(shù)手法去營造一種空靈變換、似與不似的戲劇情境,觀眾的想象力被最大程度地激活,戲曲藝術(shù)的寫意特征也就形成了。
中國戲曲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受其所處社會經(jīng)濟條件的制約。中國戲曲是在民間產(chǎn)生的,民間藝人沒有足夠的財力購置大量的布景和道具。此外,民間戲曲班子的流動特點也要求戲班必須輕裝上路,過多的布景和道具不適應戲班的流動狀態(tài)。因此,戲班在表演時就不可能過多地依賴布景和道具。民間戲班“撂地作場”的演出方式,不允許他們有更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條件去搭建復雜的布景。久而久之,中國戲曲就形成了寫意性特征。
(摘編自劉筠梅《中國戲曲的藝術(shù)特征及其成因》)(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戲劇注重虛擬性,西方戲劇注重寫實性,因此中國戲劇的表演是“過去敘述式”,而西方戲劇的表演是“現(xiàn)在進行式”。
B.中國藝術(shù)認為一切都可虛擬,唯獨心理和情感不可作偽。中國戲曲雖有虛擬之事,卻無欺人之心,正體現(xiàn)了這一思想。
C.虛擬的表演給演員和觀眾創(chuàng)造了藝術(shù)聯(lián)想和想象的“心理時間”“心理空間”以及虛擬的動作對象,這是外國戲劇所沒有的。
D.中國戲曲舞臺上沒有過多的布景和道具,其根本原因是民間戲曲班子具有流動的特點,要求戲班必須輕裝上路。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詩歌中的“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國畫中的“意到筆不到”“逸筆草草”均體現(xiàn)了中國藝術(shù)不力求形似而只求意似的“意象造型觀”。
B.戲曲諺語“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萬雄兵”體現(xiàn)了中國戲曲的寫意性,它是借助虛擬性的表演,調(diào)動觀眾想象,形成特定的戲劇情境和舞臺形象。
C.中國戲曲舞臺常采用桌椅、臉譜、服飾等一系列象征性符號,為的是很好地體現(xiàn)中國戲曲藝術(shù)“有無相生、虛實結(jié)合、虛中寫實”的寫意性特征。
D.中國戲曲中把曹操化妝成白臉,而且眉眼細小、皺紋粗大、嘴上部還有兩顆大黑痣,是用夸張手法突出其多疑、奸詐、陰險的性格特征。
(3)下列選項中不能體現(xiàn)中國戲曲的“寫意性”特征的一項是
A.梅蘭芳的琴師徐蘭沅曾跟梅蘭芳說過這樣一副對子:“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像誰。”
B.戲曲有時用一段長達二十分鐘的“慢板”曲調(diào)來抒發(fā)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有時大將在戰(zhàn)勝敵人后,用一大段“槍花”或“刀花”表演來抒發(fā)獲勝后的喜悅。
C.中國戲曲服飾主要以明清戲服為主,不太關(guān)注季節(jié)、時代、地域等服裝特點,只考慮戲曲服裝是否符合人物的身份、地位、年齡等方面。
D.關(guān)漢卿《竇娥冤》中,女主人公竇娥在含冤臨刑前發(fā)出了血濺白練、六月飛雪、亢旱三年三樁誓愿,借異常的現(xiàn)象向人間發(fā)出強有力的警示。
(4)請簡要分析材料二的論證思路。
(5)明代戲曲理論家王驥德在《曲律》中指出:“戲劇之道,出之貴實,而用之貴虛?!闭埥Y(jié)合材料一、二簡要分析。組卷:29引用:4難度:0.1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中阮老寧
劉立勤 老牛一輩子都不能理解老寧。
老寧從學員班畢業(yè)時,不僅聲音倒倉【注】唱不了戲,體形也變了,膀粗腰圓屁股大,上舞臺是沒戲了。老團長就讓他學中阮。
老團長說了中阮的歷史,又背白居易的詩:“掩抑復凄清,非琴不是箏。還彈樂府曲,別占阮家名。古調(diào)何人識,初聞滿座驚?!比缓髶七^一把中阮,當場彈撥了一曲《春江花月夜》。那柔和圓潤富有詩意的音色、寬廣的音域,立馬揪住了老寧的心。老寧答應了。
那一刻,同學老牛杠了一句:
“你弄那個東西有啥用!”
老寧不管,樂樂呵呵地彈起中阮。他看起來大大咧咧不拘小節(jié),其實心細如發(fā)。老團長教他學中阮時,他不僅學習技法,還研究樂器的歷史與特性。尤其是在彈奏曲目時,他喜歡暢想音樂創(chuàng)造的意境,從而使自己的演奏入情入景情景交融,給人帶來無盡的美感。
記得那一年中秋,老寧約了幾個好友去仙娥湖賞月。我們看著月亮,吃著月餅,品著美酒,老寧演奏了一曲《彩云追月》。其時風輕云淡,月光如水,湖面的水波輕輕拍打著小舟,樂聲超塵拔俗,仿佛把我們的魂兒都收走了。
中阮再好,在樂隊里也只是可有可無的伴奏樂器,不像二胡楊琴鑼呀鼓呀不可或缺。老寧常常被老團長喊去敲小鑼,或是充當舞臺督導。老團長也給他排過中阮獨奏《漁舟唱晚》,終是曲高和寡應者寥寥。老寧心里有點兒落寞。他就想學作曲,老牛又來了一句:
“你弄那個東西有啥用!”
老牛唱不了戲玩不了樂器,在辦公室跑業(yè)務,到處簽合同,紅得像燃燒的煤球。他想讓老寧和他一起跑業(yè)務,老寧懶得搭理他,一門心思學作曲。
老寧懂音樂。更懂花鼓戲。他作曲的花鼓戲《雨神》在省里會演一下子就唱響了,竟然獲得一等獎。老寧高興呀,天天抱著中阮,把《雨神》的曲子彈得風生水起。他給自己打氣:“老寧,繼續(xù)努力,再整出幾部更好的作品?!比欢鴦F的光景一年不如一年,別說排戲演戲,連工資都發(fā)不下來了。
后來,老寧的同學幫忙,把他調(diào)到了博物館。博物館閑,老寧閑得腰痛,就找領導說他想去做田野調(diào)查,收集文物。我們那里是個窮地方,哪有什么文物?倒是流傳著不少花鼓民歌。花鼓民歌真是好聽呀,流鶯啼鳴一般婉轉(zhuǎn)。人總得干一點兒啥吧,老寧計劃收集民歌。
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老牛。老牛當罷了團長又當上文化局副局長了,他希望得到老牛的支持。老牛卻來了一句:
“你弄那個東西有啥用!”
老寧犟,你不支持,他也要干。
真開始收集了,有人就知道了民歌的價值。歌手唱民歌是高興,張開嘴巴說唱就唱。可當老寧拿著筆記本和錄音機上門收集民歌時,好多歌手卻只是默默地笑,就是不開口唱。老寧再次上門時,就買份禮物,或是給份工錢,他們就咿呀咿呀唱起來了。歌兒真的好聽,老寧高興了,可他的工資就不夠花了,日子過得捉襟見肘。
老寧不管不顧。唱花鼓唱民歌的多是一些老人,再不收集就失傳了。老寧又把歌手請到縣里,他掏錢報銷路費食宿,還要給工錢。幸虧老婆開了一家小飯館,來者有地方吃肉有地方喝酒。錢不夠用,他就偶爾拉開飯館的抽屜抽幾張油乎乎的票子。偶爾得到一首好歌,他便手舞足蹈,然后抱著中阮坐在大院門口彈奏起優(yōu)美的曲調(diào)。
過了十幾年吧,老寧收集的民歌資料裝了大半間屋子??吹侥切┵Y料,他想,如果不整理整理印出來,真應了老牛的話,沒啥用了。要是自己整理出版,可能得賣房子,或者盤出老婆的小飯館。那時,老牛已經(jīng)是文化局局長了。他又找到老牛,老牛還是那句話:
“你弄那個東西有啥用!”
老寧覺得有大用處呀。他四處“化緣”尋求支持,這才發(fā)現(xiàn)那東西真的沒用——道士化緣能給人消災祈福,和尚化緣能給人許個來生,民歌能給人帶來什么?我們那里也是真窮,偶爾遇上一兩個懂行的答應支持,也是杯水車薪無濟于事。
老寧和自己賭上了,弄不來錢就自己貸款,自己整理,掏錢請人打印,一頭濃密的黑發(fā)漸漸成了荒漠沙灘。得知昔日的同學在省里當上了領導,老寧就背著那些資料找到了老同學。老同學對老寧的工作大加贊賞,便從省里尋求支持,給縣領導寫信提議撥款,在報紙上發(fā)文章鼓動呼吁。老寧高興得又彈奏起了中阮。
書終于出來了,皇皇十大卷。老寧總算完成了自己的心愿。他真是高興呀,費心吃力地抱了一套書給老牛送去。此時老牛已經(jīng)是分管文化的副縣長了,老寧想讓他感受一下花鼓民歌的魅力??膳8笨h長坐在椅子,上動都沒動,只是云淡風輕地來了一句:
“呵呵,你弄那個東西有啥用!”
老寧聽了,笑了一聲,抱起那套書轉(zhuǎn)身就走了。
[注]倒倉,戲曲演員在青春期發(fā)育時嗓音變低或變啞。青春期“變聲”過程是專業(yè)演員職業(yè)生涯的重要時期,過渡不好嗓子就“廢”了,再不能唱戲了,很多人倒倉失敗后從事了其他相關(guān)的工作。
(1)下列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當老寧開始收集花鼓民歌之后,歌手們才懂得民歌的藝術(shù)價值,可見,老寧的辛苦付出得到了應有的回報。
B.老寧四處“化緣”時發(fā)現(xiàn)民歌真的沒用,“民歌能給人帶來什么”不僅寫出普通人的想法,也透露出老寧對自己的懷疑。
C.小說寫中阮、花鼓戲等魅力獨特,傳承久遠,但是在新時代變革的大潮中受到了沖擊,暗含著作者對人們的警示。
D.老寧最后抱起書轉(zhuǎn)身就走,表明他終于明白他和老牛追求不同,離開前的“笑”則隱含著他對老牛堅守目標的佩服。
(2)下列對小說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唱花鼓民歌的歌手向收集民歌的老寧“索要”報酬一事,既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又起到突出主要人物老寧的作用。
B.老牛有比較強烈的功利心,不重視“無用”的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卻一直做文化領域的相關(guān)領導,具有諷刺意味。
C.作者在講述老寧達成心愿的故事時,不斷設置困難,這種盡量拉開故事到達終點距離的技巧,正是小說成功的重要手段。
D.小說中多次出現(xiàn)“我們”,可以看出作者采用第一人稱的有限視角,敘述故事真實自然,自始至終敘述“我們”的所見所聞。
(3)“你弄那個東西有啥用!”這句話在小說中反復出現(xiàn),請結(jié)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4)作者為什么以“中阮老寧”為小說標題?請結(jié)合文本談談你的認識。組卷:3引用:2難度:0.5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杜詩字君公,河內(nèi)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稱。更始時,辟大司馬府。建武元年,歲中三遷為侍御史,安集洛陽。時將軍蕭廣放縱兵士,暴橫民間,百姓惶擾,詩敕曉不改,遂格殺廣,還以狀聞。世祖召見,賜以綮戟,復使之河東,誅降逆賊楊異等。詩到大陽,聞賊規(guī)欲北度,乃與長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將突騎趁擊,斬異等,賊遂翦滅。拜成皋令,視事三歲,舉政尤異。
七年,遷南陽太守。性節(jié)儉而政治清平,以誅暴立威,善于計略,省愛民役。造作水排,鑄為農(nóng)器,用力少,見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郡內(nèi)比室般足。時人方于召信臣[注],故南陽為之語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br /> 詩自以無勞,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
陛下亮成天工,克濟大業(yè),天下幸甚。唯匈奴未譬圣德,威侮二垂,陵虐中國,臣恐武猛之將雖勤,亦未得解甲囊弓也。夫勤而不息亦怨。勞而不休亦怨,怨恨之師,難復責功。臣伏睹將帥之情,功臣之望,冀一休足于內(nèi)郡,然后即成出命,不敢有恨。臣愚以為“師克在和不在眾”,陛下雖垂念北邊,亦當頗泄用之。圣王之政,必因人心。
臣詩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創(chuàng)制大業(yè),賢俊在外,空乏之間,超受大恩,牧養(yǎng)不稱,奉職無效,久竊祿位,令功臣懷慍,誠惶誠恐。八年,上書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許放退。臣詩蒙恩尤深,義不敢茍冒虛請誠不勝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職及臣齒壯力能經(jīng)營劇事如使臣詩必有補益復受大位雖析珪授爵所不辭也 惟陛下哀矜!
帝惜其能,遂不許之。
(節(jié)選自《后漢書?杜詩傳》)[注]召信臣:西漢時曾任南陽太守,做了許多為百姓謀福利的事。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義不敢茍冒/虛請誠不勝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職/及臣齒壯力/能經(jīng)營劇事/如使臣詩必有補益/復受大位/雖析珪授爵/所不辭也/
B.義不敢茍冒虛請/誠不勝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職/及臣齒壯力/能經(jīng)營劇事/如使臣詩必有補益/復受大位/雖析珪授爵所不辭也/
C.義不敢茍冒/虛請誠不勝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職/及臣齒壯/力能經(jīng)營劇事/如使臣詩必有補益/復受大位/雖析珪授爵所不辭也/
D.義不敢茍冒虛請/誠不勝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職/及臣齒壯/力能經(jīng)營劇事/如使臣詩必有補益/復受大位/雖析珪授爵/所不辭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敕,意為帝王的詔書、命令,“敕曉”在文中的意思是皇帝告誡曉諭。
B.視事,舊時指官吏到職辦公,“視事三年”在文中的意思是到任治理三年
C.比,意為挨著,與《項脊軒志》中“比去,以手闔門”中的“比”含義不同。
D.恨,意為怨恨,與《報任安書》中“恨私心有所不盡”中的“恨”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詩在擔任侍御史期間,殺掉了放縱士兵在百姓中橫行霸道的蕭廣,受到皇帝的賞賜,后又受皇帝派遣去討伐賊人楊異。
B.杜詩任南陽太守時,設計制作水排,鑄造農(nóng)具,使百姓過上了較為富足的生活,深得百姓愛戴,被人們比作召信臣。
C.杜詩認為將領們辛勤勞累無休止地堅守邊疆將會有怨言和不滿,很難再要求他們?yōu)閲⒐?,應當輪換調(diào)用將帥。
D.杜詩認為自己在治理、教化百姓的過程中確實有不稱職的地方,再長期擔任要職,功臣難免懷恨在心,于是上疏請求降職。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唯匈奴未譬圣德,陵虐中國,臣恐武猛之將雖勤,亦未得解甲囊弓也。
②八年,上書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許放退。
(5)請簡要概括杜詩的優(yōu)秀品質(zhì)。組卷:4引用:2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4分)
-
8.《鄉(xiāng)土中國》片段閱讀,按要求回答問題。
在一個鄉(xiāng)土社會中生活的人所需記憶的范圍和生活在現(xiàn)代都市的人是不同的。鄉(xiāng)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我已說過,向泥土討生活的人是不能老是移動的。在一個地方出生的就在這地方生長下去,一直到死。極端的鄉(xiāng)土社會是老子所理想的社會,“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不但個人不常拋井離鄉(xiāng),而且每個人住的地方常是他的父母之邦?!吧谒?,死于斯”的結(jié)果必是世代的黏著。這種極端的鄉(xiāng)土社會固然不常實現(xiàn),但是我們的確有歷世不移的企圖,不然為什么死在外邊的人,一定要把棺材運回故鄉(xiāng),葬在祖塋上呢?一生取給于這塊泥土,死了,骨肉還得回入這塊泥土。
——《鄉(xiāng)土中國》第三章:再論文字下鄉(xiāng) 從這段話中提取兩個關(guān)鍵詞:組卷:9引用:6難度:0.9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民間流傳著諸多象棋諺語,譬如,有時人們說“象棋似布陣,點子如點兵”,有時人們又會說“棋是木頭塊,輸了再重擺”。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寫一篇文章,表達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8引用:1難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