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河南省安陽市高三(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6分)(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在眾多的詩歌體裁中,邊塞詩以其豪邁奔放的氣勢、意境,彰顯了金戈鐵馬、氣吞山河的氣魄,在文學史上顯示出不可忽視的意義。邊塞詩,顧名思義是表現(xiàn)邊疆地區(qū)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的詩歌,這就決定了它的審美風格和意象特色。
通觀邊塞詩,創(chuàng)作格局氣象不凡,蔚為大觀。舉其犖犖大者,如王昌齡的“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之渙的“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芙”;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這些詩中既有保家衛(wèi)國的豪情,又有在戰(zhàn)場上建功立業(yè)的壯志,凸顯了面對戰(zhàn)爭時所奔涌出的崇高感情和巨大精神力量,成為中華民族的最強音,千載悠悠。從美學風格來說,邊塞詩“雄渾、磅礴、浪漫、瑰麗”,充溢了陽酌之美,令人感到一種極為向上的生命力。
不難發(fā)現(xiàn),邊塞詩是伴隨著國家的出現(xiàn)而產(chǎn)生的。“江漢之滸,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詩經(jīng)?大雅?江漢》)講述的就是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古人的邊疆概念與意識。有邊境之戰(zhàn)爭,方有邊塞生活,進而有蘊含著地理學的邊塞詩章。邊塞詩涉及鮮明的邊地風物地貌,是疆土的直接呈示。比如,邊塞詩中涉及的自然景觀不乏一些地名風物,如“塞外”“雁門”“漠北”“羌笛”“胡笳”“樓蘭”,當然也不乏一些人物,如“戍卒”“胡人”,如此清晰的地名風物和意象,顯露出中國疆域的輪廓,具有強烈的地理標志意味,宛如歷史檔案館。
不僅如此,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實施,近年來,海洋文學也引起了古典文學研究者的關(guān)注。譬如明代涉琉海洋詩文研究,對于認識中國海疆圖景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與此同時,為呈現(xiàn)新疆歷史的客觀事實,央視播出了紀錄片《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堅持讓歷史發(fā)聲,也摭拾很少寫邊塞詩的李白詩句,以此深刻揭示出新疆是我國固有領(lǐng)土的歷史事實。這充分印證了邊塞詩人是歷史的記錄者、親見者。
在今天,深入挖掘古代邊塞詩的豐富內(nèi)涵,欣賞其文學價值和藝術(shù)美感,有助于堅定民族共識和國家認同。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我們今天仍然需要重溫歷史,賡續(xù)邊塞詩的精神血脈。
首先,要用好邊塞詩的詩教資源,激發(fā)潛能。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詩教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可以說,詩歌的品賞與創(chuàng)作早已成為中國人不可或缺的人生體驗。中華傳統(tǒng)詩教應以邊塞詩為切入點,解析其奧妙,努力在全民中營造誦讀邊塞詩的良好氛圍,不僅要注意欣賞古典詩歌的審美維度,還要從震撼人心的邊塞詩中汲取力量。
其次,應當挖掘、創(chuàng)作新的邊塞詩。每一個時代和民族都需要英雄,英雄主義和理想主義是邊塞詩的核心,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永恒的主題。不久前,新時代衛(wèi)國戍邊四名英烈,在雪域邊關(guān)以身軀鑄界碑,誓死捍衛(wèi)祖國領(lǐng)土主權(quán),同樣譜寫了可歌可泣的英雄贊歌?!扒宄旱膼?,只為中國?!边@是18歲的戍邊戰(zhàn)士陳祥榕生前寫下的戰(zhàn)斗口號。鏗鏘有力的誓言又何嘗不是邊塞詩的雛形呢?當代文學應把新時代的邊塞詩納入研究視野,賦予邊塞詩新的生命和活力。
總之,邊塞詩凸顯的文學地理景觀,以實證闡明了中華民族的疆域輪廓,它已深深融入人們的血液,成為助推中國發(fā)展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綿綿疆土,戍邊流長。新的時代,催生新的美學觀念和審美形式,并將力促新、舊邊塞詩的對接。歷史充分證明,無論是在烽火連天的戰(zhàn)爭歲月,還是在波瀾壯闊的改革時期,讓邊塞詩在人民心中生根開花,有助于凝聚起14億人民奮力前行的精神密碼,推動中華民族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摘編自孫雨晨《讓邊塞詩綻放新時代的藝術(shù)張力》)(1)下列關(guān)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國家的出現(xiàn)、邊境的戰(zhàn)爭是邊塞詩出現(xiàn)的前提,故邊塞詩都是對國家邊境戰(zhàn)爭場面的直接呈現(xiàn),真實性強。
B.《中國新疆之歷史印記》紀錄片主要以李白曾寫的邊塞詩為證據(jù),來證明新疆是我國的固有領(lǐng)土。
C.在學習中國邊塞詩時,從震撼人心的邊塞詩中汲取精神上的力量,要比學習欣賞古典詩歌的文學藝術(shù)性更加重要,
D.學習與品賞邊塞詩、挖掘與創(chuàng)造新的邊塞詩,是新時代賦予邊塞詩新的生命與活力的必由之路。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guān)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首先從文學、地理等多個角度論述邊塞詩的意義,繼而論述當下重溫歷史,賡續(xù)邊塞詩精神的方法,層次分明。
B.文章列舉王昌齡等人的詩句,呈現(xiàn)了邊塞詩中的崇高感情和巨大精神力量,說明了邊塞詩氣象不凡的創(chuàng)作格局。
C.文章在論證邊塞詩人是歷史的記錄者這一觀點時,用了對比、舉例的論證方法,論證靈活、恰切。
D.文章末段總結(jié)前文,同時強調(diào)讓邊塞詩走進人們心中對于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及向心力的重要作用。
(3)下列可以作為論據(jù)來論證邊塞詩的意義的一項是
A.嚴羽所著的詩學理論專著《滄浪詩話》云:“唐人好詩,多是征戍、遷謫、行旅、離別之作,往往能感動激發(fā)人意。”
B.“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是陳子昂進行邊塞詩創(chuàng)作時的追求,他認為骨氣為“骨”,音情為“風”,有此兩個要素,方有好的邊塞詩。
C.唐代殷潘在評王昌齡邊塞詩時,一方面看到其對漢魏風骨的繼承,另一方面也看到王詩的獨特性:造語奇駿,筆力雄杰,有金石之聲。
D.高棅《唐詩品匯》序言中說,“窺唐詩之藩籬,究其根本在于‘鳴國家之盛’‘鳴治世之音’‘追雅頌之作’”,故所選詩歌,均符合風調(diào)高雅、議論雅正的詩學標準。組卷:2引用:1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屋頂本是建筑上最實際必需的部分,中國則自古,不殫煩難的,使之盡善盡美。使切合于實際需求之外,又特具一種美術(shù)風格。屋頂最初即不止為屋之頂,因雨水和日光的切要實題,早就擴張出檐的部分。使檐突出并非難事,但是檐深則低,低則阻礙光線,且雨水順勢急流,檐下濺水問題因之發(fā)生。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發(fā)明飛檐,用雙層瓦橡,使檐沿稍翻上去,微成曲線。又因美觀關(guān)系,使屋角之檐加甚其仰翻曲度。這種前邊成曲線,四角翹起的“飛檐”,在結(jié)構(gòu)上有極自然又合理的布置,幾乎可以說它便是結(jié)構(gòu)法所促成的。
如何是結(jié)構(gòu)法所促成的呢?簡單說:例如“廡殿”式的屋瓦,共有四坡五脊。正脊尋常稱房脊,它的骨架是脊桁。那四根斜脊,稱“垂脊”,它們的骨架是從脊桁斜角,下伸至檐桁上的部分,稱由戧及角梁。桁上所釘并排的椽子雖像全是平行的,但因偏左右的幾根又要同這“角梁平行”,所以橡的部位,乃由真平行而漸斜,像裙裾的開展。
這個曲線在結(jié)構(gòu)上幾乎不可信的簡單和自然,而同時在美觀方面不知增加多少神韻。飛檐的美,絕用不著考據(jù)家來指點的。不過注意那過當和極端的傾向常將本來自然合理的結(jié)構(gòu)變成取巧與復雜。這過當?shù)膬A向,外表上自然也呈出脆弱、虛張的弱點,不為審美者所取。南方手藝靈活的地方,過甚的飛檐便是這種證例。外觀上雖是浪漫的姿態(tài),容易引誘贊美,但到底不及北方的莊重恰當,合于審美的最真純條件。
屋頂曲線不止限于挑檐,即瓦坡的全部也不是一片直坡傾斜下來,屋頂坡的斜度是越往上越增加。這斜度之由來是依著梁架疊層的加高,這制度稱做“舉架法”。這舉架的原則極其明顯,舉架的定例也極其簡單,只是疊次將梁架上瓜柱增高,尤其是要脊瓜柱特別高。使檐沿作仰翻曲度的方法,在增加第二層檐橡,這層檐甚短,只馱在頭檐椽上面,再出挑一節(jié),這樣則檐的出挑雖加遠,而不低下阻蔽光線。
總的說起來,歷來被視為極特異神秘之屋頂曲線,并沒有什么超出結(jié)構(gòu)原則和不自然造作之處,同時在美觀實用方面均是非常的成功。這屋頂坡的全部曲線,上部巍然高舉,檐部如翼輕展,使本來極無趣、極笨拙的屋頂部,一躍而成為整個建筑的美麗冠冕。
既講到屋頂,我們當然還是注意到屋瓦上的種種裝飾物。上面已說過,雕飾必是設(shè)施于結(jié)構(gòu)部分才有價值,那么我們屋瓦上的脊瓦吻獸又是如何?
瓦上的脊吻和走獸,無疑的,本來也是結(jié)構(gòu)上的部分?,F(xiàn)時的龍頭形“正吻”古稱“鴟尾”,其所以為鴟尾者還帶有一點象征意義,因有傳說鴟鳥能吐水,拿它放在瓦脊上可制火災。
走獸最初必為一種大木釘,通過垂脊之瓦,至“由戧”及“角梁”上,以防止斜脊上面瓦片的溜下,唐時已變成兩座“寶珠”在今之“戧獸”及“仙人”地位上。后代鴟尾變成“龍吻”,寶珠變成“戧獸”及“仙人”,尚加增“戧獸”“仙人”之間一列“走獸”,也不過是雕飾上變化而已。
南方屋瓦上多加增極復雜的花樣,完全脫離結(jié)構(gòu)上任務(wù),純粹的顯示技巧,甚屬無聊,不足稱揚。
這種曲線屋頂已經(jīng)從結(jié)構(gòu)上分析了,又從雕飾設(shè)施原則上審察了,而其美觀實用方面又顯著明晰,不容否認。我們結(jié)論實可以簡單地承認它藝術(shù)上的大成功。
(摘編自林徽因《論中國建筑之幾個特征》)材料二:
屋頂在中國建筑中素來占著極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彎曲的。當屋頂是四面坡的時候,屋頂?shù)乃慕且簿褪锹N起的。它的壯麗的裝飾性也很早就被發(fā)現(xiàn)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體系建筑中,屋頂素來是不受重視的部分,除掉穹隆頂?shù)玫教貏e處理之外,一般坡頂都是草草處理,生硬無趣,甚至用女兒墻把它隱藏起來。但在中國,古代智慧的匠師們很早就發(fā)揮了屋頂部分的巨大的裝飾性。在《詩經(jīng)》里就有“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句子來歌頌像翼舒展的屋頂和出檐?!对娊?jīng)》開了端,兩漢以來許多詩詞歌賦中就有更多敘述屋子頂部和它的各種裝飾的詞句。這證明屋頂不但是幾千年來廣大人民所喜聞樂見的,并且是我們民族所最驕傲的成就。它的發(fā)展成為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摘編自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1)下列圖片中,屬于“廡殿”式屋頂?shù)囊豁検?
(2)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建筑中“飛檐”的發(fā)明,很好地解決了屋檐低垂會阻礙光線、檐下濺水等實用性問題,同時也具備很強的美學特征。
B.屋頂呈現(xiàn)上陡下緩的斜度,與“舉架法”的使用是分不開的,其本質(zhì)上是由梁架上瓜柱增高的幅度所決定的。
C.屋瓦上的裝飾物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發(fā)生變化且呈現(xiàn)出不同的花樣,但其顯露基本結(jié)構(gòu)的功能卻始終存在。
D.屋頂?shù)陌l(fā)展是中國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中華民族克服煩難形成的獨具特色的建筑樣式,是中華民族驕傲的成就。
(3)兩則材料在闡述中國建筑的屋頂這一核心對象時側(cè)重點不同,請結(jié)合材料簡要說明。組卷:2引用:1難度:0.3
(三)文學類文本閱讀(本題典3小題,15分)
-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軍功馬
申 平 上世紀60年代,我家住在草原上的軍馬場附近。軍馬場,多么神秘的地方少在一座高墻大院之內(nèi),最多時養(yǎng)著上千匹軍馬。每到馬兒出場的時候,首先會聽到一陣雷鳴般的聲響,然后是一陣煙塵騰起,成百上千匹軍馬在十幾個馬倌兒的押解下奔涌而出,氣勢磅礴,人喊馬嘶,那場面極為壯觀,簡直驚心動魄。
這個場面結(jié)束后,就會有一個瘸子牽著一匹老馬走出來。瘸子的年紀也很大了,就那么一瘸一拐地走在老馬一側(cè)。他腿腳不好,可是從來不見他騎馬。那匹老馬是棗紅色的,身架高大,隱約可以看出它年輕時的風采。但是現(xiàn)在它卻顯老了,行動有點遲緩,它總是低著頭默默地走著。這個場面,至今還清晰地印在我的腦子里。
那時我十三四歲,正是人嫌狗不愛的年紀。我對軍馬場,對那些軍馬,內(nèi)心充滿好奇。而且,我還著魔一般想騎馬??匆娔切R倌兒威風凜凜騎在馬上,我簡直羨慕得要死,夜里做夢經(jīng)常騎在馬背上飛馳。但是那些軍馬一匹匹生龍活虎的,我哪里敢碰,我的目光最后落在了那匹老馬身上。
那兩年學校都停課了,我和伙伴們整天無所事事,上樹掏鳥,下河捉魚,偷瓜摸棗,無所不干。那日看見瘸子又在山下放馬,于是便湊了過去。
大叔,這馬,讓我們騎下唄?
瘸子抬頭看了我們一眼,臉上瞬間寫滿不屑,他的嘴唇抖動了半天才吐出幾個字來:就就……你們幾個……還想騎它?知知……道它是什么……馬嗎?
哈,原來還是個結(jié)巴!我們心里發(fā)笑,嘴上卻專撿好聽的說。但他的頭卻一直搖得如同撥浪鼓。軟的不行就來硬的:我們撲上去搶他手里的馬韁,硬往馬背上爬。他一著急,嘴唇干動彈卻說不出一個字。
這時,忽聽得“咴咴”一聲馬嘶,卻見那匹老馬突然暴跳起來。它身體一抖,腦袋一擺,就把我們這幾個小屁孩甩得滾滾爬爬。隨即它身子一橫,掃帚般的尾巴又抽了過來。
我們落荒而逃。跑出好遠還聽見瘸子在吼:這這……回知……知道厲害了吧?告……告訴你們,這……是一匹……軍功馬,它……還有軍功章呢!你們還……想騎……它?
但是我們卻不甘心失敗,開始挖空心思想起歪點子來。
先是起哄。每天瘸子牽著老馬一出來,我們立即尾隨,在后面學狼嚎鬼叫,又學瘸子走路,學他說話,編順口溜罵他。幾天之后,發(fā)現(xiàn)這招根本不靈。因為瘸子每天為老馬選好草場之后,就坐下來抽煙。對我們的叫囂,他根本置若罔聞。老馬呢,只管低頭吃草,當然更不搭理我們。
接著是攻擊。我們每人頭上戴一個樹杈圈兒,手里拿根樹棍,提前在他們的必經(jīng)之路旁埋伏好,等他們走近了突然沖出,口中高叫“沖啊”、又學機關(guān)槍、手榴彈的響聲,一口氣沖到老馬跟前,對著它就是一通亂打。就聽見瘸子撕心裂肺一聲大叫,沖過來拼死護住老馬,轉(zhuǎn)身和我們搏斗。我們的棍子打到他的身上他也不在乎。沒想到老馬又是一聲嘶鳴,它掙脫韁繩,高昂起頭顱,瞪著兩只銅鈴般的眼睛,挺尾豎鬃,迎著我們就沖了過來。我們先是被嚇傻了,接著掉頭就跑。老馬卻不依不饒,繼續(xù)追趕。它大概看出我是領(lǐng)頭的,就緊盯住我追趕。它雖然跑得并不快,但是到底還是把我追上了,一口叼住我的后衣領(lǐng),就那么讓我懸空著,一直把我叼到瘸子跟前扔下。它大口大口地喘著氣。
我在地上哭喊、求饒,我聽見瘸子在結(jié)結(jié)巴巴地教訓我。直到他們走開我才爬起來。我看到老馬這時回頭看了我一眼,它的目光很奇特,宛如大人對犯錯孩子的警告。
不過老馬最后還是被我算計了,我用在電影里學會的一招報復了它。我們在路上挖坑,然后放上樹杈,用土蓋好,還脫下鞋來在上面印上腳印,偽裝得就像路面一樣。那天,瘸子和老馬慢慢走過來了,我們藏在樹林里遠遠地看著。就見那匹老馬忽然一頭栽倒了,接著就傳來了瘸子的哭喊聲
我們幾個壞小子正在樹林里歡呼雀躍。猛然,我們聽見了一種聲音響起。那聲音是那么高亢,那么悲憤,還帶著英雄遲暮的無奈。那是老馬的嘶鳴聲,它的聲音在草原上回蕩,一聲接一聲,穿云裂帛,震撼心靈。我們一時間都被鎮(zhèn)住子,世界也一下變得安靜起來,仿佛一切都瞬間凝固了……
多年以后,我重回故里,赫然發(fā)現(xiàn),當年的軍馬場早已不復存在。那地方卻矗立起了一匹馬的雕像。那馬,高揚前蹄,鬃毛豎立,一副沖鋒陷陣的姿態(tài)。我迫不及待上前查看,終于讀到了后面的銘文:紅云,軍功馬,勇敢聰慧,極通人性。戰(zhàn)爭期間為部隊運送彈藥,能自己臥倒隱蔽,躲避槍彈。后去河中運水,能自己側(cè)臥灌水,送往火線。榮立二等功,部隊終生養(yǎng)護,1967年因崴斷前腿去世,終年30歲。
啊,老馬,你原來真的是一個大英雄!可是我……如煙往事在眼前閃過,我簡直無地自容。我長跪在老馬雕像前,深深懺悔。同時我也在想,如果當年有人給我們講下軍功馬的故事,也許悲劇就不會發(fā)生了吧。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guān)內(nèi)容與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中“正是人嫌狗不愛的年紀”“我們幾個壞小子”等對自己的描寫和稱呼,包含著“我”在回顧往事時對自身無知行為的悔恨。
B.雖然這匹老馬是一匹軍功馬,但“我”卻一味地打它的主意,多次算計它,即使在它反抗的時候也毫不畏懼。
C.文中兩次寫到老馬的發(fā)威,“身體一抖”“腦袋一擺”“掙脫韁繩”“挺尾豎鬃”等描寫,為讀者呈現(xiàn)了一匹英姿猶存、壯氣猶在的老馬形象。
D.面對我們對他的叫囂,瘸子置若罔聞;而面對我們對老馬的欺凌,瘸子拼死相護,可知老馬在瘸子心中的重要地位,也不由得讓讀者聯(lián)想他們之間過往的故事。
(2)小說是如何塑造這匹老馬的形象的?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
(3)“我”對老馬的態(tài)度由最初的多次算計變?yōu)楹髞淼纳钌顟曰?,促使變化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請結(jié)合文本簡要分析。組卷:3引用:2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9分)
-
8.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儉德作為一種收斂式消費導向,最低標準就是不浪費,其實質(zhì)是對勞動果實的愛惜和對自然資源的保護。首先,勞動果實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物質(zhì)基礎(chǔ),是無數(shù)勞動者辛勤工作的共同成果。對勞動果實的愛惜,就包含著對勞動和勞動者的理解、認可與尊重。唐詩《憫農(nóng)》傳誦至今,朱柏廬“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代代相傳,都充分反映了人們對此觀念的高度認同。其次,自然資源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要物質(zhì)儲備,但并非① 。陸贄在《均節(jié)賦稅恤百姓六條疏》中有言:“夫地力之生物有大數(shù)……取之無度,用之無節(jié),則常不足?!雹?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 ,即使數(shù)量充足最后也會枯竭。不僅如此,無法預知的天災人禍還會突然打斷各類資源的生成鏈條,可能造成物資的嚴重短缺,威脅到③ 新冠肺炎疫情為人們敲響了警鐘,我們必須始終保持危機意識,左傳?莊公二十四年說,“儉,德之共也”。在中國歷史上,儉德始終高度倡導,甚至被認為最大的美德。它之所以成為中華民族的主流價值導向之一,是因為與其作為應對資源有限性的積極策略分不開。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
(2)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組卷:1引用:1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作為一名曾經(jīng)受挫的小鎮(zhèn)青年,清華大學教授殷雅俊在2022年新生開學典禮上分享了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四點感悟。殷教授認為,在學習過程中,要追求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和廣度;要努力培養(yǎng)用一句話概括核心本質(zhì)的能力;要閱讀經(jīng)典,竭盡全力和偉大先驅(qū)對話;成為思想者和創(chuàng)作者,而不僅僅是學習者和繼承者。
讀完以上幾點,你有何感想?請選擇一點或幾點,結(jié)合自己的學習與生活經(jīng)驗,寫一篇文章。
要求:自選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0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