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3-2024學年四川省綿陽市南山中學高三(上)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8/7 8:0:9

?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論述類文本閱讀(本題3小題,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李白和杜甫歷來被視為中國古代詩壇上最為耀眼的雙子星座,“李杜”并稱也成為慣常用語。然而這一并稱的生成與定型過程卻頗為復雜,并為聚訟千年的李杜優(yōu)劣論埋下了隱患。
          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簽》曰:“唐人一時齊名者,如蘇李、燕許皆兼以文筆為稱,其專以詩稱有大歷十才子、咸通十哲等目。至李杜、王孟諸合稱,則出自后人,非當日所定。”前者即所謂的“時稱”“時議如此”,多數(shù)得到當事人認可。如蘇題與張說皆以文章顯,稱望略等,故時稱“燕許大手筆”。這種并稱的雙方或多方大都具備某種相似的特性,雖然也偶或引起個別作家的不滿,但總體上比較穩(wěn)定,后人的爭論也較少。后者的出現(xiàn)很可能是因為一方身后的影響力較生前有了某種變化,具備了與另一方齊名的條件?;谶@種原因形成的并稱往往先天不足、爭議不斷,特別是后人對某一方的評價出現(xiàn)變動時,爭議就更大,往往成為后人比較其優(yōu)劣的根源所在。李杜并稱就是如此。
          李白早年即“大名寰宇滿”,既與陳子昂并稱“陳李”,亦位列“飲中八仙”。杜甫本人雖“自謂頗挺出”,卻長期處于“碌碌飽飯行”的狀態(tài),他生前也并未取得堪與李白相當?shù)挠绊懥?。李杜并稱的最終確認與杜詩漸為他人接受,跟元稹、韓愈等人對杜甫的推尊有很大關系。貞元十年,元稹在《代曲江老人百韻》中用“李杜詩篇敵,蘇張筆力勻”一句開啟了李杜并稱的先河,稍后為杜甫撰墓志銘時再度使用了這一稱謂。元稹密友白居易也接受并使用了這一說法,韓愈更是多次將二人并舉。從元和年間起,李杜并稱開始頻頻出現(xiàn)在韓愈筆下,如元和元年《感春四首》云:“近憐李杜無檢束,爛漫長醉多文辭。”元和二年《薦士》云:“勃興得李杜,萬類困陵暴?!焙髞碓凇墩{(diào)張籍》中也寫道:“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br />      古人非常重視排序,在極為講究品第的唐朝更是如此,“初唐四杰”之一的楊炯即曾公開表示對“王楊盧駱”這一排序的不滿。李杜并稱的生成過程中就始終存在著排序之爭。杜甫生前詩名遠不如李白,中唐時期陡然出現(xiàn)李杜并稱之說,自然免不了受到他人的攻訐。韓愈、元稹和白居易雖然使用了“李杜”這一稱謂,但并不意味著他們都將李、杜二人的詩歌成就等量齊觀,并稱的背后也隱藏著作者們各自的偏好。具體而言,韓愈的李杜并稱,有特意抬高杜甫地位之意;元稹的李杜并稱,隱含著揚杜抑李;白居易的李杜并稱,起初也與元稹一樣揚杜抑李,但經(jīng)過與韓愈論戰(zhàn)后,修正了自己的看法,在《李白墓》中對李白的文學成就有了較高的評價,在《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后》中也對李、杜二人的生平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情形給予了較為公允的評述。貞元、元和之際,杜甫的地位仍處于上升態(tài)勢,尊杜者甚至將李白和杜甫并稱為“杜李”(見顧陶《唐詩類選后序》)。此后杜甫的地位還在一路上升,北宋后期更是登峰造極。隨著崇杜思潮的愈演愈烈,李白與杜甫的排序之爭進一步促進了李杜優(yōu)劣論的展開。
          羅時進先生曾指出“唐代文學研究充滿著爭論,而爭論的出發(fā)點往往即源于并稱”(羅時進《唐代作家并稱的語言符號秩序與文學評論意義》,《文藝理論研究》2013年第2期)。而并稱中的排序問題也是爭論的關鍵。實際上王安石早就發(fā)表過“唐人并稱無關優(yōu)劣”的議論:“名姓先后之呼,豈足以優(yōu)劣人?……當時甫、白復以能詩齊名,因亦語‘李杜’,取其稱呼便耳?!保ü诱隆对フ略娫挕罚┤裟軈⑼复它c,再從源頭上探討李杜并稱的先天缺陷,方可走出因并稱和排序而引發(fā)的優(yōu)劣論怪圈。
    (孟國棟《李杜并稱與李杜優(yōu)劣論的根源》,有刪節(jié))(1)下列關于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按照胡震亨對作家并稱情況的歸納,“大歷十才子”形成于當事人生前,“李杜”形成于當事人身后。
    B.考察中國詩歌史可知,形成于當事人生前的并稱不會引起爭議,形成于當事人身后的并稱則爭議不斷。
    C.杜甫生前詩名遠遜李白,元稹“揚杜抑李”,首將李杜并稱,這為后來的“李杜優(yōu)劣”論埋下了隱患。
    D.作家并稱意味著他們在創(chuàng)作上產(chǎn)生的影響力相當,李杜并稱的穩(wěn)固性隨著杜甫地位的提高而得以增強。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先陳述了讀者熟知的李杜并稱這一事實,再提出本文討論的核心話題與主要觀點。
    B.第三段在論述元、白、韓諸人的推崇對李杜并稱定型的作用時,特別強調(diào)了韓愈的貢獻。
    C.楊炯不滿“王楊盧駱”的排序,可見唐人講究品第、重視排序,也證明并稱中的排序暗示優(yōu)劣。
    D.大量引用古今學者觀點并指明文獻來源,突出了作者廣闊的學術視野、嚴謹?shù)膶懽鲬B(tài)度。
    (3)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得到當事人認可的并稱總體較穩(wěn)定,而出自后人的并稱常被某一方影響力和評價的變化左右。
    B.從元和年間起韓愈多次將李杜并稱,這標志著李杜并稱的完全形成并被文人集體認可與接受。
    C.李杜并稱形成過程漫長而復雜,反映了杜詩價值與藝術是逐漸被人們發(fā)現(xiàn)與認可的這一事實。
    D.根據(jù)王安石關于“唐人并稱無關優(yōu)劣”的觀點,尊杜者改“李杜”為“杜李”實在沒有必要。

    組卷:2引用:1難度:0.5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本題共1小題,12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我們對腳下的世界所知甚少。晴朗無云的夜晚,你仰頭望天,可以看到數(shù)萬億英里外的星星發(fā)出的光芒,小行星在月球表面撞擊出的隕石坑也清晰可見,而低下頭,你看到的只有柏油路和自己的腳指頭。僅僅下到距地面十碼,我就覺得已遠離人世間,這里,最初在古海洋大陸架上形成的石灰?guī)r層閃閃發(fā)光,我看得入了迷。
          地下世界牢牢保守著它的秘密。直到最近二十年,生態(tài)學家才追蹤到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網(wǎng)絡,這些真菌將單獨的樹木連成了彼此聯(lián)通的森林,而這一活動已經(jīng)持續(xù)了數(shù)億年。2013年,在中國重慶發(fā)現(xiàn)了一個擁有獨立天氣系統(tǒng)的洞穴網(wǎng)絡:大團的水汽在巨大的中央洞穴中聚集,冰冷的塵霧如云層般在遠離陽光的洞室中飄蕩。在意大利北部一千英尺的地下,我沿著繩索滑到了一個空曠的圓形石室,滿地都是黑色的沙堆,地下河從中橫貫而過,踩在沙堆上,就像穿行在漆黑星上的無風沙漠中。
          為什么要往地下去?這樣做完全是反本能的,既違背理性的意愿,恐怕也少有人會心生向往,特意把一件東西埋入地下,大都出于某種隱蔽的目的。而從地下取回一件東西,無一例外是需要花費一番功夫的。但是現(xiàn)在,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理解地下的世界,喬治?佩雷克在《空間物種》中寫道:“努力讓自己把目光放平吧?!倍蚁敕瘩g:“努力讓自己把目光投得更深吧?!睂τ谌祟悧拥倪@個具有深度的世界,“水平視野”是遠遠不夠的。
          我們目前處于人類世,這個世代見證了全球范圍的、令人恐懼的巨大變化,本應一直被埋藏的東西自行露出了地面,讓我們無法再忽視,那種強烈的侵入感令人愕然。在東西伯利亞的森林里,一個巨型坑洞在不斷軟化的土地上張開了血盆大口,它吞下數(shù)以萬計的樹木,袒露出已有二十萬年歷史的地層,當?shù)氐难艓焯厝朔Q它為“地下世界入口”。在英國,近年來的酷暑使得古代建筑遺跡紛紛闖進人們的視野——羅馬時期的觀測塔、新石器時代的圍墻……陸續(xù)被揭開面紗,就像大地上的麥田怪圈,從空中俯瞰即可辨認。格陵蘭島西北部,冷戰(zhàn)時期的一個導彈基地在五十年前被封在冰蓋下,如今它即將重見天日,里面儲存著數(shù)十萬加侖的化學污染物??脊艑W家波拉?佩圖爾斯多蒂爾寫道:“問題不在于地層中埋藏著那些東西,而在于它們非常持久,比我們的壽命更久,而且有朝一日會裹挾著我們從未意識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來,它們就像是‘沉睡的巨人’,從‘深時’的睡眠中被喚醒。”
          “深時”是地下世界的紀年,深時就是地球那令人眩暈的漫長歷史——時間從當下向前向后無盡延展。深時的計量方式讓人類顯得微不足道,它的計量單位是“世”和“宙”,而不是“分”和“年”,它的載體是巖石、冰川、鐘乳石、海床沉積物和漂移的地殼板塊,深時通向過去也通往未來,五十億年后,隨著太陽能量的耗盡,地球也會落入黑暗,我們正踮著腳尖站在邊緣處。
          我們要警惕這種逆來順受的思維,實際上恰恰相反,深時應當是一種更加激進的視角,促使我們采取行動,而不是變得無動于衷。理解深時可以敦促我們思考:自己眼下的所作所為,會給我們身后的生命乃至后世留下什么?用深時的視角來看,我們原本認為恒久不變的東西便有了生命,萬物的歡樂躍入我們的眼睛和頭腦,世界再一次變得豐富離奇,充滿生機,冰川有了呼吸,巖層有了潮汐,山脈經(jīng)歷著蜷縮與伸展,石頭有了跳動的脈搏。我們棲居的地球,生生不息。
    (摘編自羅伯特?麥克法倫《深時之旅》,王如菲譯)(1)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羅伯特?麥克法倫不認同喬治?佩雷克應該用水平視野去觀察世界的觀點,他認為人們比任何時候都要理解地下世界。
    B.面對東西伯利亞森林中巨型坑洞“張開了血盆大口”“吞下數(shù)以萬計的樹木”這種環(huán)境異變,人們會感到驚愕與恐懼。
    C.當諸如冰蓋下冷戰(zhàn)時期的導彈基地等事物帶著我們從未意識到的巨大力量卷土重來時,會給人類世界帶來巨大的災難。
    D.通向過去與未來“深時”是地下世界的紀年,是地球的漫長歷史,“深時之旅”就是探索和認知地下世界隱匿的黑暗。
    (2)下列對原文相關內(nèi)容的分析和評價,正確的一項是
     

    A.我們對腳下世界知之甚少,可能跟探究地下世界違反人類本能、人們對“往地下去”這種事情缺乏熱情有一定關系。
    B.為了說明發(fā)現(xiàn)地下世界秘密并非易事,文章列舉了林地土壤中的真菌網(wǎng)絡、重慶的洞穴網(wǎng)絡以及意大利地下石室三個例子。
    C.說起地下世界,人們總是將其與恐怖、黑暗等詞語相聯(lián)系,充滿恐懼和厭惡,因此我們更有必要把目光投得更“深”。
    D.考古學家波拉?佩圖爾斯多蒂爾的言論,說明我們在人類世這個世代見證了全球范圍的、令人恐懼的巨大變化這一事實。
    (3)以“深時”的視角思考,人們會產(chǎn)生哪兩種不同的行為?請根據(jù)本文概括說明。

    組卷:1引用:1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西方人譯中國古典詩,常常碰到的一個頭疼問題,①_______。翻譯吧,(a)就好像戲里的旁白竄入了演員的獨白;不翻譯吧,(b)就好比倒掉藥湯去嚼那熬成了木屑似的藥渣。這種情況下,兩種語言互譯中的典故如同密碼,文化的隔閡使得翻譯家如同找不到密碼的情報官,眼睜睜地看著,卻( ?。?br />      “用故實組織成詩”,是明人屠隆對宋詩的批評。不過,據(jù)他說用故實組織就只能做散文而不能做詩,這就令人懷疑,(c)好比說用肉辦的是宴席而用魚辦的就不叫宴席。普通的詞匯與特殊的典故都是意象,都是符號,這個意象、符號為什么可以組織成詩而那個意象、符號卻反而不能組織成詩呢?“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是用典,②_______,又有誰能說它們不像詩呢?(d)其實肉也罷,魚也罷,經(jīng)高明的廚師之手,便是花團錦簇的佳肴,經(jīng)愚笨主婦之手,則無論如何上不了臺盤。
          ③_______,古人有各種各樣的說法?!凹譥______”,就是說要把典故“藏”在詩里,如“乙_______”似的找也找不著,這是一種;“丙_______”,就是說怕讀者看不懂,太生僻的要到前臺去亮出底牌,而熟人熟客只需在大幕后面喊一嗓子,這又是一種;“丁_______”,就是說用典要高雅正派,免得人家讀了覺得你淺薄油滑,這又是一種。這些說法大概都不得要領,因為關鍵并不在這里。如果典故字面有美感、故事有情感且包含了古往今來人類共同關心與憂慮的“原型”,那么就是高明的用典。
    (摘編自 葛兆光《漢字的魔方》)(1)請在文中劃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①③每處不超過10個字,②處不超過20字(標點除外)。
    (2)請用簡明扼要的語言,說明文中(a)(b)(c)(d)四個比方所表達的意思。
    (3)將下列引文依次填入原文甲乙丙丁四處,填法正確的一項是
     

    ①僻事熟用,熟事虛用
    ②《事文類聚》事不可用,又不可用俚語偏方之言
    ③水中著鹽
    ④不可著跡,只使影子可也
    A.③④①②
    B.④③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②①
    (4)文中括號里可以填哪些成語?請至少寫出三個。
    (5)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組卷:0引用:1難度:0.7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
    ——陸九淵《象山集?卷三十五》      在文學,無論閱讀或?qū)懽?,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br />——朱光潛《咬文嚼字》      上述材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結合材料內(nèi)容,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組卷:1引用:1難度:0.7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wǎng)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wǎng)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wǎng)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wǎng)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wǎng)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