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19課 談創(chuàng)造性思維》2019年同步練習卷(2)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
-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汲取 壓榨 根深蒂固 鍥而不舍組卷:26引用:1難度:0.8 -
2.下列詞語中,書寫沒有錯誤的一項是( ?。?/h2>
組卷:49引用:1難度:0.9 -
3.下列加點成語使用不當?shù)囊豁検牵ā 。?/h2>
組卷:63引用:3難度:0.7
三、閱讀理解
-
8.閱讀《事物的正確答案只有一個》完成下列各題
“正確答案只有一個”這種思維模式,在我們頭腦中已不知不覺地根深蒂固。事實上,若是某種數(shù)學問題的話,說正確答案只有一個是對的。麻煩的是,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種數(shù)學問題那樣。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由于情況的變化,原來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現(xiàn)在往往不靈了。正因為如此,如果你認為正確答案只有一個的話,當你找到某個答案以后,就會止步不前。因此,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然而,尋求第二種答案,或是解決問題的其他路徑和新的方法,有賴于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那么,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有人是這樣回答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從古代史到現(xiàn)代技術,從數(shù)學到插花,不精通各種知識就一事無成。因為這些知識隨時都可能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chuàng)意。這種情況可能出現(xiàn)在六分鐘之后,也可能在六個月之后,六年之后。但當事人堅信它一定會出現(xiàn)。”
對此我完全贊同。知識是形成新創(chuàng)意的素材。但這并不是說,光憑知識就能擁有創(chuàng)造性。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必須有探求新事物,并為此而活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在此基礎上,持之以恒地進行各種嘗試。
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約翰?古登貝爾克。他將原來毫不相關的兩種機械-葡萄壓榨機和硬幣打制器組合起來,開發(fā)出一種新產(chǎn)品。因為葡萄壓榨機用來從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積上均等加力。而硬幣打制器的功能則是在金幣之類很小的平面上打出印花來。有一天,古登貝爾克半開玩笑地自言自語道:“是不是可以在幾個硬幣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壓榨機的壓力,使之在紙上打印出印花來呢?”由此發(fā)明了印刷機和排版術。
另一個例子是羅蘭?布歇內(nèi)爾。1971年的一天,布歇內(nèi)爾邊看電視邊這么想:“光看太沒意思了。把電視接收器作為試驗對象,看它產(chǎn)生什么反應。”此后不久,他就發(fā)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電子游戲,從此開始了游戲機的革命。
(1)選文第3自然段中的“這種情況”指的是
A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的汲取知識
B這些知識隨時都可能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chuàng)意。
C無論古代,還是現(xiàn)代,不精通各種知識就一事無成。
D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非只有一個,而是多種多樣。
(2)下面不屬于文中創(chuàng)造性思維“必需的要素”的一項是
A有淵博的知識
B有持之以恒的毅力
C有天才般的智慧和靈感
D有活用知識的態(tài)度和意識
(3)下面對選文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選文第1段指出,生活中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止一個,因此不放棄探求非常重要。
B選文第2段的設問,既引發(fā)讀者思考,又起到過渡作用。
C選文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觀點是,只要有知識就會有創(chuàng)造力。
D選文列舉事例,證明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關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
(4)選文中沒有運用的論證方法有
A道理論證 B舉例論證 C引用論證 D對比論證。組卷:32引用:4難度:0.8 -
9.論述類文本閱讀。
閱讀下面的書評,完成下列各題。
讀書有方法也是一門藝術
劉永紅
①目前,全民閱讀已經(jīng)蔚然成風,全民閱讀活動的開展,一方面離不開品種豐富、質(zhì)量上乘的各類優(yōu)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離不開科學有效的閱讀方法。雖然我國每年出版的圖書多達三四十萬種,然而能夠指導廣大讀者如何讀書的有用、實用、好用的閱讀指導類圖書并不多,作為《新華文摘》雜志讀書與傳媒專欄編輯,我萌生了策劃出版一本關于名家大師漫談讀書的小書的念頭。
②《讀書的方法與藝術》集中收錄了魯迅等24位名家大師漫談讀書的美文,這些美文,或論述讀書的重要性,或講述自己的讀書經(jīng)歷,或談論讀書的方法,或分享讀書的感受與體會,內(nèi)容豐富,可讀性很強。
③讀書是有方法的。讀書的首要問題是讀什么書的問題,不妨擷取以下諸位名家大師,且看他們怎么說。樓宇烈先生認為,我們現(xiàn)在讀書,如果從中國傳統(tǒng)的圖書分類來講,那就是經(jīng)史子集都要讀一點,不能只讀這個不讀那個。陳平原先生認為,讀書一要讀沒有實際功用的詩歌、小說、散文、戲劇等,二要關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連的現(xiàn)當代文學,三是必須有自家的生活體驗做底色,不至于讀死書,讀書死。易中天先生認為,讀書如擇偶,要學會選書,先要多讀書,所謂現(xiàn)千劍而后識器。無獨有偶,朱光潛先生也曾說過:“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種類愈復雜,風格愈紛歧,你的比較資料愈豐富,透視愈正確,你的鑒別力也就愈可靠?!庇纱擞^之,讀書要盡量廣博,要讀經(jīng)典作品,精挑細選,不能太功利。
④解決了讀什么書的問題,我們才真正進入了怎樣讀書的問題。魯迅先生認為,讀書至少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職業(yè)的讀書,譬如升學、備課等與飯碗有關的讀書;另一種是嗜好的讀書,沒有任何功利目的讀書。嗜好的讀書就如游公園,可以隨著自己的個人興致來去,但是,職業(yè)的讀書必須和現(xiàn)實社會接觸,把書讀活。周國平先生將自己讀書的特點歸納如下:第一個是“不務正業(yè)”;第二個是“不走彎路,直奔大師”;第三個是“不求甚解,為我所用”。關于讀書的方法,胡適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馮友蘭先生將自己的讀書經(jīng)驗與方法總結(jié)為四點:精其選、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劉堂江曾經(jīng)研究過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讀書方法,巴金的讀書方法是“回憶法”,即靜坐在那里回憶自己曾經(jīng)讀過的書,屬于讀書而無書;夏丏尊的讀書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讀的文章或者書籍為出發(fā)點,向四面八方蔓延,將內(nèi)容相關的書聯(lián)系起來讀;秦牧的讀書方法是“鯨吞牛食法”,“鯨吞”指的是泛讀,“牛食”指的是精讀,兩者互相結(jié)合,調(diào)配得當。由是觀之,讀書要講究方法,做到活學活用。
⑤讀書更是一門藝術。讀書產(chǎn)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覺,可以帶給讀書人一種優(yōu)雅和風味。譬如,楊絳先生把讀書比作串門兒--“隱身”的串門兒?!胺_書面就闖進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jīng)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對質(zhì)。”作家畢淑敏認為,讀書的感覺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滿漢全席,為大享樂;有些像睡,讀完名著仿佛從酣然夢幻中醒來,重又生機盎然;有些像搏斗,我們在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發(fā)出從未有過的力量。
⑥正如該書封面上那幅版畫:一本打開的書與一杯熱騰騰的咖啡,這是本透著一股書香味,散發(fā)著一絲書卷氣的裝幀雅致的好書?!蹲x書的方法與藝術》對當今的全民閱讀,尤其是青少年的閱讀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對于年輕讀者的閱讀習慣養(yǎng)成、閱讀方法掌握、閱讀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年輕人掌握了讀書的方法與藝術,才能正確開啟閱讀之旅,實現(xiàn)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傳統(tǒng)紙質(zhì)閱讀日益式微的當下,如何讓年輕人多一份書卷氣,多一點書香味,我想,這也是書香社會構(gòu)建并永遠延續(xù)下去的關鍵之處。
(選自2017年9月7日《新華網(wǎng)》,有刪改。)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2)第①段在文章結(jié)構(gòu)上有何作用?
(3)作者在第④段列舉大量事例,是否累贅?為什么?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讀書的方法與藝術》是一本透著書香味的好書,有很強的可讀性。
B.易中天、朱光潛一致認為,讀書之法,應先博覽群書,而后鑒別選擇。
C.讀書是一種美好享受,也是一種藝術熏陶,正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
D.只要年輕人掌握了讀書的方法與藝術,多一份書卷氣,就能構(gòu)建書香社會。組卷:241引用:6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