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qū)德琳學校高二(上)期中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單選題(共20小題,每題3分,共60分)
-
1.習近平總書記曾在春節(jié)團拜會上指出:“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边@一思想產生的制度淵源是( ?。?/h2>
組卷:16引用:17難度:0.6 -
2.杰斐遜(1743年-1826年)等美國政治家們提出,在美國可以實行“雙重分權”機制,既實現(xiàn)國家權力系統(tǒng)之間的橫向分權,又實現(xiàn)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縱向分權。這一思想在美國制度設計中體現(xiàn)為( ?。?/h2>
組卷:37引用:15難度:0.5 -
3.1954年全國21萬多個基層選舉單位進行選舉,登記選民為3.23億人;全國共選出566萬多名基層代表;這些代表再召開各級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1226名全國代表。這一實踐反映新中國的( ?。?/h2>
組卷:4引用:5難度:0.5 -
4.戊戌變法期間,光緒皇帝共計發(fā)布變法詔令184條,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對此,時任海關總稅務司的赫德指出:“他們把足夠的東西不顧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它吃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主要是( ?。?/h2>
組卷:45引用:37難度:0.5 -
5.上計制是古代中國由地方行政長官定期向上級呈上計文書,報告地方治理狀況的一種制度。西漢時郡、國上計主要由郡丞、長史承擔;東漢后期郡、國上計則由郡丞、長史的下屬--“上計掾史”承擔。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h2>
組卷:56引用:17難度:0.5 -
6.讀史圖,①②③④處依次需要填寫的內容是( ?。?br />
組卷:12引用:8難度:0.6 -
7.兩江師范學堂是清末新式學堂的代表,由張之洞創(chuàng)建,而名三江師范學堂,1906年易名為兩江師范學堂。該學堂的設立( ?。?/h2>
組卷:5引用:4難度:0.6
二、材料分析題(共3小題,21題10分,22題14分,23題16分,共40分)
-
2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年,清政府為尋求與俄國合作共防日本,決定派李鴻章出使俄國。美國駐華公使田貝向國務院建議邀請李鴻章訪歐后再訪美,因為美國的造船廠、武器制造、鐵路系統(tǒng)和其他制造業(yè)都會使他感興趣。李鴻章抵達美國后受到美國總統(tǒng)克利夫蘭特歡迎。李鴻章談到了允許中國提高關稅的問題,并提交了一份備忘錄,解釋了新制定的征收關稅的辦法。對方以時值假期為由,未予討論。在美期間,李鴻章還會見了教會領袖,參觀了美國國會及商會。
--據(jù)王珞 熊志勇《李鴻章訪美考》整理材料二 1943年11月,蔣介石與羅斯福、丘吉爾在埃及開羅舉行首腦會議。蔣介石與羅斯福進行了會談,主要涉及恢復中國主權、懲處日本以及周邊國家獨立等問題。這一次,中國首腦與美、英首腦以平等的身份會晤,共商世界大事,本身就具有歷史性意義。
--據(jù)張海鵬主編《中國近代通史》第九卷整理材料三 1972年2月,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到中國訪問。毛澤東主席會見了尼克松總統(tǒng),周恩來總理同尼克松進行了會談。尼克松表示:“過去的一些時候我們曾是敵人,今天我們有巨大的分歧,使我們走到一起的,是我們有超過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br />--謝益顯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美國邀請李鴻章訪美的背景,并分析美國此舉的目的。
(2)根據(jù)以上三則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40年代和70年代兩次中美會談的原因,并指出以上三次會談中國國際地位有何變化。組卷:3引用:2難度:0.5 -
2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周代開始,中央政府經常派出使者“分行四方,延問疾苦”,以便及時“賑濟百姓”。漢代各級政府與扶貧相關的財政事權就包括了收養(yǎng)孤兒、賑恤孤寡、救疾醫(yī)病、放賑救災、助貸貧民、協(xié)助生產等十多項。漢代限民田,曹魏屯田制,北魏隋唐均田制,都是努力把人民和土地結合起來,幫助人民生產自救;另一方面則對農民生產提供幫助,如大興水利、提供種子農具的貸款、編制農書等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xiàn)了獨孤園等恤養(yǎng)老幼貧疾的常設機構。中唐時,劉晏強調國家賑濟要適當:“賑給少則不足活人,活人多則闕國用,國用闕則復重斂矣”。唐宋時期,政府針對各種貧弱對象,都設立了專門的救助機構,這些措施為元明清歷代所繼承,并有新的發(fā)展。
——摘編自史衛(wèi)《古代財政與扶貧》材料二:1834年,英國國會通過《濟貧法(修正案)》,史稱“新濟貧法”。主要內容有:接受救濟的人應給予一種比獨立的勞動者低的生活標準。在全國興建濟貧院,嚴格禁止對有工作能力的人提供濟貧院之外救濟,進入濟貧院要經過嚴格審查。所有的受救濟貧民必須被關進濟貧院或貧民習藝所,才能得到救濟。受助者必須接受三個苛刻條件:承認接受救濟是不體面的、個人的人生自由要受到限制、失去政治權利。
——據(jù)丁建定《英國新濟貧法制度的實施及其評價》等材料三:改革開放初,中國廣大農村分布著2.5億沒有解決溫飽問題的極端貧困人口。1986年,國務院成立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劃定重點扶持區(qū)域,設立專項扶貧資金,開始實施有組織有計劃大規(guī)模的國家扶貧行動。有世界銀行專家說,“中國的改革開放成為了歷史上最大規(guī)模的減貧行動,尤其對減少農村地區(qū)的絕對貧困人數(shù)更是如此”。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開發(fā)進入脫貧攻堅新階段。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督戰(zhàn),提出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建立脫貧攻堅的責任體系、政策體系、監(jiān)督體系、考核體系等,明確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xiàn)脫貧,解決區(qū)域性整體貧困的奮斗目標。
(1)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扶貧措施的特點。
(2)英國的新濟貧法自問世以來,人們對其實施效果的評價和爭論一直沒有間斷。有歷史學家認為新濟貧法或其中的部分內容是“殘忍的”,也有歷史學家認為新濟貧法是“有益的”。談談你的觀點并說明理由。
(3)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扶貧工作的核心舉措,分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扶貧工作取得突出成就的原因。組卷:2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