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卷征集
加入會員
操作視頻
當前位置: 試卷中心 > 試卷詳情

2022年重慶八中高考語文適應性試卷(五)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Ⅰ(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飲茶中“中和”的美學思想,體現(xiàn)在煮茶時的“水火相濟”上。唐中期以后,人們更加關注煮茶過程中的細節(jié)對茶飲味道的影響。陸羽所著《茶經?五之煮》對此做了詳細的說明。首先,火苗要穩(wěn)定,火力受熱要均勻。“凡炙茶,慎勿于風燼間炙,熛焰如鉆,使炙涼不均?!绷硗?,陸羽對煮茶之用水也提出了要求,并且在歷史上有開古人之先鋒的地位,他認為:“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荈賦》所謂:‘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渖剿?,揀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瀑涌湍瀨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頸疾?!敝蟛枳詈眠x用活度適中的水,何謂活度適中?也就是說,水流的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不流動,即“石池漫流者上”。
          水火相濟以為和,不溫不火以為和,不急不慢以為和,達到協(xié)調融合的境界時,才能將茶葉最天然清香的本質味道體現(xiàn)出來,齒頰留香。作者認為,只有把握事物本身及事物與事物之間的度,才能實現(xiàn)“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的審美意境。同時,在這品茶的個中滋味中,有了“一碗喉吻潤”,探尋其中妙理,原來茶中滋味已散向毛孔,“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唐代盧仝《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摘編自程梓富島《淺談唐代茶文化》》      材料二:
          唐代飲茶之風的盛行離不開佛教的推動。因茶有益思助禪之效,寺院之中大有嗜茶之僧。唐開元之后,寺院普遍飲茶,并設有專門掌管茶事的“茶頭”。至中晚唐時,福州長樂百丈懷海禪師整頓和建立新的禪宗戒律,鼓勵僧徒坐禪飲茶,詳細規(guī)定了禪門飲茶的制度,把飲茶、信仰、生活、品位、嗜好連成一個共生循環(huán)的生態(tài)模式,飲茶成為寺廟日常修行必不可少的部分。
          唐代文人雅士多喜游佛寺,茶成為僧俗交往的媒介,在煎茶品茗間玄談悟道成了一種常態(tài)。除了可煮作茶粥食用,在茶水中增添鹽、姜等調料在唐中期以前甚為流行。陸羽的《茶經》中對此也有記載,但陸羽對此種原始、粗放的飲茶方式極為不滿,稱其為“溝渠間棄水”。陸羽系統(tǒng)地改進了烹茶之法,使得烹茶更加精細,更具文人雅興,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唐代名茶盡出自長江流域,以春茶為貴,每至出春茶時節(jié),長江流域的文人墨客以當?shù)匦虏璺饩}之后寄贈親友,或派專人或由驛遞送達對方。對方收到新茶后,往往酬之茶詩。若交情特別深厚的朋友,還會“乞茶”“索茶”。這種風雅的饋茶分甘的交往方式,體現(xiàn)了君子之交淡如水、禮輕情意重的旨趣。
          除了寄茶分甘,名士往來常常舉辦茶宴、茶會。除了賦詩聯(lián)句,茶會上有時會通過擊鼓傳花方式營造氛圍,行“傳花飲”之法。安史之亂后,士子文人紛紛渡江避難,湖州、常州成為新的文化中心,官方也開始在這兩州舉辦茶會。茶會除了給兩州人才提供交流平臺,更重要的是通過“斗新”提升了長江下游茶葉的品質。
    (摘編自劉禮堂《唐代長江流域飲茶習俗及其特點》》      材料三:
          云南省社科院歷史文獻做研究所研究員蔣文中老師,擔任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多年來堅持對中國茶文化研究,曾榮獲“中國陸羽獎首屆國際十大杰出貢獻茶人”稱號?!豆饷魅請蟆酚浾呔汀安栉幕睂λM行了專訪。
          記者: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而源于自然的茶可謂大自然給人類的寶貴饋贈。請問 ①______?
          蔣文中:從“茶”字演化形成看,歷史上稱謂和寫法較復雜。在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有荼、槚、橈、蔎、茗、荈、葭等。至唐代及至陸羽撰寫《茶經》之后,“荼”字才被劃掉一橫成為“茶”字?!安琛弊质菚庾?,分三部分?!澳尽北硎静菽?,“人”表示中國人,上面是樹葉。也就是說中國人發(fā)明了用樹葉作為飲料?!安琛弊植痖_,就是“人在草木間”,又有長壽之意,源于“廿”(草字頭)+“人”(中間的“人”字)+“八十”(“木”字)=一百零八,故一百零八歲的老人被稱為“茶壽老人”,寓指愛茶飲茶,遵循“人在草木間”生態(tài)自然簡單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長壽,活到一百零八歲。從一個茶字還可看出,只有建設生態(tài)文明,走健康生態(tài)綠色有機環(huán)保的方向才有未來更大的發(fā)展,才能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記者:從我國博大精深的茶文化里如何感受“天人和一”的宇宙觀和價值觀?
          蔣文中:中華文明對人類世界的一大貢獻,就是生動詮釋了什么是“道法自然”與“天人合一”,這也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最樸素的生態(tài)文明思想。作為產生于中國、歷史悠久的茶文化,充滿了中華各民族人與自然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浪漫藝術情調,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生的生命流動,也由此形成在中國茶道精神上始終追求自然、講究質樸、向往真實的樸素價值觀,在茶藝茶道中體現(xiàn)著上道法自然,以簡為德,在精行簡德中實現(xiàn)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在怡然自得返璞歸真中,修身養(yǎng)性,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
          記者:原來,②______。那么在今天,弘揚中國傳統(tǒng)的茶文化應該著重倡導其中怎樣的精神?
          蔣文中:中國茶文化中,飲茶不只是一種生活行為,也是一種禮儀之道,由茶禮上升的“茶道”,便是最強調以禮相待,互相尊重的明倫之道。中國各民族多姿多彩的茶禮、茶俗甚至可以是人類文明史的活化石。在世界三大飲料中,茶是最平和的飲料?!昂途粹妗蹦酥袊牟璧雷非??!昂途础奔仁强鬃铀枷氲暮诵模彩侵袊栉幕暮诵膬r值觀?!昂汀敝獯筇巵碚f是整個宇宙、自然界呈現(xiàn)統(tǒng)一的狀態(tài),小處來說是任何事情都要和諧、協(xié)調。茶的質樸、簡約、溫和、淡定是“中和”“包容”的最佳內涵體現(xiàn)。和為貴,內和則眾志成城,外和則良友諸多,氣和能財源廣進,人和可所向披靡。以茶和天下,追求“和而不同”“和諧相生”之道,以中華茶文化之“和”詮釋人類文明的兼容,充滿了東方智慧的人生哲學和世界觀。在人與社會“和而不同”“求同存異”的交融影響下,在各民族人民都共同熱愛的溫和溫情的一杯茶中,在“和諧相處”“和平與共”“共同發(fā)展”的認同中,大家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茶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中國茶文化是海納百川,在茶的融通間,豐富著自己的多元,包容踐行著“和而不同”的理念。
    (摘編自任維東、李曾骙《茶文化,蘊藏著哪些內涵?》)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唐中期以后,人們更加關注煮茶過程中的細節(jié)對茶飲味道的影響,飲茶逐漸成為一種風雅的活動,陸羽認為山中清流是煮茶的上品水。
    B.唐代飲茶之風的盛行源于佛教的推動,寺院普遍飲茶,飲茶成為寺廟日常修行不可缺少的部分,后來茶成為僧俗交往的媒介。
    C.“茶”又有長壽之意,由拆字而得,一百零八歲的老人被稱為“茶壽老人”,寓指愛飲茶,遵循生態(tài)自然簡單的生活,人便能健康長壽。
    D.“和敬怡真”乃中國的茶道追求,人們認分只有達到協(xié)調融合的境界時,才能將茶葉最天然清香的本質味道體現(xiàn)出來,齒頰留香。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文人墨客以茶贈友,友人收到新茶后,需要以詩酬報,這種饋茶分甘的交往方式,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誼。
    B.唐代名士舉辦茶會,以茶會友,茶會上文人賦詩聯(lián)句,展示才華,這吸引官府參與其中,茶會從此成為人才交流平臺。
    C.對于大部分的底層百姓而言,飲茶讓他們感受到愉悅,而茶學大師的人生境界要高得多,飲茶是他們修身養(yǎng)性的方式。
    D.中國茶文化經由千年發(fā)展與演變,受到道家、儒家以及佛家思想文化的影響,體現(xiàn)著中國人民的生活智慧和生活情趣。
    (3)下面的茶俗或與茶相關的掌故中,體現(xiàn)了茶道追求中“和”“敬”的一項是
     

    A.宋代文人雅士流行“分茶”游戲,詩人李清照便是個中高手,即煮茶時待茶湯上浮細末如乳,就用著或匙攪動,使其變化出各種形狀。
    B.在四川的茶館,既能看到長嘴茱壺倒茶、四川揚琴、金錢板等特色表演,也能交上幾個朋友擺擺龍門陣,所以四川的茶館具有濃濃的人間煙火氣。
    C.品茶講究“六境”——擇茶、選水、候火、配具、環(huán)境和品者修養(yǎng),一招一式有極嚴格的要求和相應的規(guī)范,故言“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D.古人認為茶樹只能從種子萌芽成秩,不能移餓否則就會枯死,所以在古代婚禮中人們饋送“茶禮”,就包含著對婚姻忠貞不渝的祝愿。
    (4)聯(lián)系上下文,請將文中劃橫線的記者提問補充完整。
    (5)美國作家埃倫?迪薩納亞克說:“當純粹的感覺經驗,被賦予文化與美學的意義,就會產生新的心理感受。”請據(jù)此談談品茶這一活動帶給中國人哪些獨特的心理感受。

    組卷:8引用:1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談人生與我
    朱光潛
    朋友:
          我寫了許多信,還沒有鄭重其事地談到人生問題,這是一則因為這個問題實在談濫了,一則也因為我看這個問題并不如一般人看得那樣重要。在這最后一封信里我所以提出這個濫題來討論者,并不是要說出什么一番大道理,不過把我自己平時幾種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隨便拿來做一次談料。
          我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前臺,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塊玩把戲;在第二種方法里,我把我自己擺在后臺,袖手看旁人在那兒裝腔作勢。
          站在前臺時,我把我自己看得和旁人一樣,不但和旁人一樣,并且和鳥獸蟲魚諸物類也都一樣。人類比其他物類痛苦,就因為人類把自己看得比其他物類重要。人類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余的人苦痛,就因為這一部分人把自己比其余的人看得重要。
          因為如此著想,我把自己看作草木蟲魚的儕輩。草木蟲魚在和風甘露中是那樣活著,在炎暑寒冬中也還是那樣活著。像莊子所說的,它們“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得。”它們時而戾天躍淵,欣欣向榮,時而含葩斂翅,晏然蟄處,都順著自然所賦予的那一副本性。它們決不計較生活應該是如何,決不追究生活是為著什么,也決不埋怨上天待它們特薄,把它們供人類宰割凌虐。在它們說,生活自身就是方法,生活自身也就是目的。
          從草木蟲魚的生活,我學得一個經驗。我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方法,不在生活以外別求生活目的。世間少我一個,多我一個,或者我時而幸運,時而受災禍侵逼,我以為這都無傷天地之和。
          你如果問我,人們應該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說,就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著,像草木蟲魚一樣。你如果問我,人們生活在這幻變無常的世相中究竟為著什么?我說,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別無其他目的。你如果向我埋怨天公說,人生是多么苦惱呵!我說,人們并非生在這個世界來享幸福的,所以那并不算奇怪。
          這并不是一種頹廢的人生觀。你如果說我的話帶有頹廢的色彩,我請你在春天到百花齊放的園子里去,看看蝴蝶飛,聽聽鳥兒鳴,然后再回到十字街頭,仔細瞧瞧人們的面孔,你看誰是活潑,誰是頹廢?請你在冬天積雪凝寒的時候,看看雪壓的松樹,看著站在冰上的鷗和游在冰下的魚,然后再回頭看看遇苦便叫的那“萬物之靈”,你以為誰比較能耐苦持恒呢?
          我拿人比禽獸,有人也許目為異端邪說。其實我如果要援引經典,稱道孔孟,以辯護我的見解,也并不是難事??鬃铀^“知命”,孟子所謂“盡性”,莊子所謂“齊物”,宋儒所謂“廓然大公,物來順應”,和希臘廊下派哲學,我都可以引申成一篇經義文,做我的護身符。然而我覺得這大可不必。我雖不把自己比旁人看得重要,我也不把自己看得比旁人分外低能,如果我的理由是理由,就不用仗先圣先賢的聲威。
          以上是我站在前臺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但是我平時很歡喜站在后臺看人生。許多人把人生看作只有善惡分別的,所以他們的態(tài)度不是留戀,就是厭惡。我站在后臺時,把人和物也一律看待。我看西施、蟆母、秦檜、岳飛也和我看八哥鸚鵡甘草黃連一樣,我看匠人蓋屋也和我看鳥鵲營巢螞蟻打洞一樣,我看戰(zhàn)爭也和我看斗雞一樣,我看戀愛也和我看雄蜻蜓追雌蜻蜓一樣。因此,是非善惡對我都無意義,我只覺得對著這些紛紜擾攘的人和物,好比看圖畫,好比看小說,件件都很有趣味。
          這些有趣味的人和物之中自然也有一個分別。有些有趣味,是因為它們帶有很濃厚的喜劇成分;有些有趣味,是因為它們帶有很深刻的悲劇成分。
          我有時看到人生的喜劇。前天遇見一個小外交官,他的上下巴都光光如也,和人說話時卻常常用大拇指和食指在腮旁捻一捻,像有胡須似的。他們說這是官氣。我看到這種舉動比看詼諧畫還更有趣味。許多年前一位同事常常很氣忿地向人說:“如果我是一個女子,我至少已接得一尺厚的求婚書了!”偏偏他不是女子,這已經是喜?。缓螞r他又麻又丑,縱然他幸而為女子,也決不會有求婚書的麻煩,而他卻以此沾沾自喜,這總算得喜劇之喜劇了。這件事和英國文學家高爾司密的一段逸事一樣有趣。他有一次陪幾個女子在荷蘭某一個橋上散步,看見橋上行人個個都注意他同行的女子,而沒有一個睬他自己,便板起面孔很氣忿地說:“哼,在別地方也有人這樣看我咧!”如此等類的事,我天天都見得著。在閑靜寂寞的時候,我把這一類的小事件從記憶中召回來,尋思玩味,覺得比抽煙飲茶還更有味。老實說,假如這個世界中沒有曹雪芹所描寫的劉姥姥,沒有吳敬梓所描寫的嚴貢生,沒有莫里哀所描寫的達杜夫和夏白貢,生命更不值得留戀了。我感謝劉姥姥嚴貢生一流人物,更甚于我感謝錢塘的潮和匡廬的瀑。
          其次,人生的悲劇尤其能使我驚心動魄;許多人因為人生多悲劇而悲觀厭世,我卻以為人生有價值正因其有悲劇。我在幾年前作的《無言之美》里曾說明這個道理,現(xiàn)在引一段來:
          我們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為它是最不完美的。這話表面看去,不通已極,但是實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類所過的生活比好一點是神仙的生活,比壞一點就是豬的生活——便必呆板單調已極。因為倘若件件事都盡美盡善了,自然沒有希望發(fā)生,更沒有努力奮斗的必要。人生最可樂的就是活動所生的感覺,就是奮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們如何能嘗創(chuàng)造成功的快慰?這個世界之所以美滿,就在有缺陷,就在有希望的機會,有想象的田地。換句話說,世界有缺陷,可能性才大。
          這個道理李石岑先生在《一般》三卷三號所發(fā)表的《缺陷論》里也說得很透辟。悲劇也就是人生一種缺陷。它好比洪濤巨浪,令人在平凡中見出莊嚴,在黑暗中見出光彩。假如荊軻真正刺中秦始皇,林黛玉真正嫁了賈寶玉,也不過鬧個平凡收場,哪得叫千載以后的人稀噓贊嘆?以李太白那樣天才,偏要和江淹戲弄筆墨,做了一篇《反恨賦》,和《上韓荊州書》一樣庸俗無味。毛聲山評《琵琶記》,說他有意要做“補天石”傳奇十種,把古今幾件悲劇都改個快活收場。他沒有實行,總算是一件幸事。人生本來要有悲劇才能算人生,你偏想把它一筆勾銷,不說你勾銷不去,就是勾銷去了,人生反更索然寡趣。所以我無論站在前臺或站在后臺時,對于失敗,對于罪孽,對于殃咎,都是用一幅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贊。
    你的朋友:孟實(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寫小蟲、鮮花對“死”從不計較,是為了和人面對生老病死的痛苦形成對比,由此推論出人們生在這個世界并不只是來享幸福的觀點。
    B.作者把自己看作草木蟲魚的同類,草木蟲魚面對的“和風甘露”“炎暑寒冬”兩類生存環(huán)境,實際上也就是人在生活中要面臨的歡樂和痛苦。
    C.作者分別從“前臺”“后臺”來看待人和物,都把人和物看成平等的生命個體,所以應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心中常懷人生的趣味。
    D.劉姥姥、嚴貢生、達爾杜弗這類人物,既給人以喜劇的樂趣,又體現(xiàn)世俗、偽善、精明等豐富的人性,所以作者對他們的情感是復雜且多元的。
    (2)下列對文本相關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篇表明作者有兩種看待人生的方法,起到領起后文的作用。然后依次談到自己對人生的兩種態(tài)度,結構清晰流暢。
    B.文章構思精巧,第五段運用排比的手法,和第七段的排比相呼應,巧妙地解答了人們對生活方法、生活目標的疑惑。
    C.作者使用諸多事例來佐證自己,如列舉荊軻、林黛玉、李白等例子,表明人生的缺憾自有趣味的觀點。
    D.文章借書信形式向青年談論但行文隨和自然,讀之少了長輩說教之氣,多了如朋友般暢談之興味。
    (3)結合上下文,談談作者為什么說“這并不是一種頹廢的人生觀”。
    (4)作者結尾說“我無論站在前臺或站在后臺時,對于失敗,對于罪孽,對于殃咎,都是用一幅冷眼看待,都是用一個熱心驚贊?!苯Y合全文,談談你的看法。

    組卷:30引用:3難度:0.2

二、古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1小題,20分)

  •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送李愿歸盤古
    韓愈      太行之有盤谷。盤谷之間,泉甘而土肥,草木叢茂,居民鮮少?;蛟唬骸爸^其環(huán)兩山之間,故曰‘盤’?!被蛟唬骸?bdo class="mathjye-underline">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庇讶死钤妇又?。
          愿之言曰:“人之稱大丈夫者,我知之矣: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zhí)其物夾道而疾馳喜有賞,怒有刑。才畯滿前,道古今而譽盛德,入耳而不煩。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飄輕,翳長袖,粉白黛綠者,列屋而閑居,妒寵而負恃,爭妍而取憐。大丈夫之遇知于天子、用力于當世者之所為也。吾非惡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而致也。
          窮居而野處升高而望遠坐茂樹以終日濯清泉以自潔采于山美可茹釣于水鮮可食。起居無時,惟適之安。與其有譽于前,孰若無毀于其后;與其有樂于身,孰若無憂于其心。車服不維,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我則行之。
          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足將進而趑趄,口將言而囁嚅,處污穢而不羞,觸刑辟而誅戮,僥幸于萬一,老死而后止者,其于為人,賢不肖何如也?”
          昌黎韓愈聞其言而壯之,與之酒而為之歌曰:“盤之中,維子之宮;盤之土,維子之稼;盤之泉,可濯可沿;盤之阻,誰爭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繚而曲,如往而復。嗟盤之樂兮,樂且無央;虎豹遠跡兮,蛟龍遁藏;鬼神守護兮,呵禁不祥。飲且食兮壽而康,無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車兮秣吾馬,從子于盤兮,終吾生以徜徉!”
    (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佐大于/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zhí)其物/夾道而疾馳
    B.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大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zhí)其物/夾道而疾馳
    C.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zhí)其物/夾道而疾馳
    D.利澤施于人/名聲昭于時/坐于廟朝/進退百官/而佐天子出令/其在外/則樹旗旄/羅弓矢/武夫前呵/從者塞途/供給之人/各執(zhí)其物/夾道而疾馳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是一篇贈序,贈序一般放在著作正文之前,內容多是勉勵、推崇、贊許之辭。
    B.本文中“太行之陽”的“陽”和《游褒禪山記》中“華山之陽”的“陽”用法。
    C.旗旄指用旄牛尾裝飾的旗幟,旄節(jié)指古代使臣所持的符節(jié),以牦牛尾為飾,用作信物。
    D.裾指衣服的(前)后襟,漢服的襟根據(jù)衣襟形式的不同又分為曲裾、直裾兩種。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友人李愿居住在盤谷,盤谷因為盤繞在兩山之間而得名,這里泉水甘甜,土地肥沃,草木繁茂,居民很少。
    B.有一種大丈夫聲名顯赫,從者如云,恭維者眾多,曲眉豐頰。這種大丈夫是命定的,不是可以僥幸謀求的。
    C.另一種大丈夫居于山野,追求身后沒有毀謗,心中沒有憂慮,遠離官場的生活。李愿也選擇按這樣的方式處世。
    D.本文末段先用“壯之”表達了對李愿的話的贊同,再以“歌”極言盤谷之美和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是谷也,宅幽而勢阻,隱者之所盤旋。
    ②車服不拘,黜陟不聞,大丈夫不遇于時者之所為也。
    (5)本文第四段,李愿發(fā)出“其于為人,腎不肖何如也”的疑問,你認為“其于為人”是“賢”還是“不肖”,為什么?

    組卷:19引用:3難度:0.6

(三)語言文字運用Ⅲ(本題共1小題,5分)

  • 8.請根據(jù)如圖為“碳交易”這一商業(yè)行為下定義,不超過65個字。

    組卷:19引用:1難度:0.3

四、寫作(60分)

  • 9.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期,在攻打柏林的戰(zhàn)役中,一天晚上,蘇軍必須向德軍發(fā)起進攻。可那天夜里天上偏偏有星星,大部隊出擊很難做到保持高度隱蔽而不被敵人察覺。蘇軍元帥朱可夫思索了許久,猛然想到并做出決定:把全軍所有的大型探照燈都集中起來。在向德軍發(fā)起進攻的那天晚上,蘇軍的140臺大探照燈同時射向德軍陣地,極強的亮光把隱蔽在防御工事里的德軍照得睜不開眼,什么也看不見,只有挨打而無法還擊,蘇軍很快突破了德軍的防線獲得勝利。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組卷:17引用:1難度:0.5
APP開發(fā)者:深圳市菁優(yōu)智慧教育股份有限公司| 應用名稱:菁優(yōu)網 | 應用版本:5.0.7 |隱私協(xié)議|第三方SDK|用戶服務條款
本網部分資源來源于會員上傳,除本網組織的資源外,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立刻和本網聯(lián)系并提供證據(jù),本網將在三個工作日內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