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安徽省A10聯(lián)盟高三(下)開學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材料一:
相對于其它文體,報告文學是一種“外向型”的文體。它的“報告性”決定了它必須像新聞一樣面對現(xiàn)實,參與社會生活。任何一種文體也許都有借口逃避現(xiàn)實,而報告文學不能。無論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它的姿態(tài)和腳步都必須是向前的。與社會現(xiàn)實互動,與時代發(fā)展同步,將根系深深扎入當下生活,是這個文體得以存在的前提,也是它能量和活力的源泉。
文學創(chuàng)作有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的說法,這“四力”仿佛為報告文學量身定做?!八牧Α敝?,最費心、勞力、耗時的當屬腳力;并且腳力的意義,還依賴于其它“三力”的支撐才得以存在。如果眼力、腦力、筆力不行,縱然你走了千里萬里,結果仍不得而知。數(shù)月或數(shù)年后,一部作品出來方有定論。如果作品成功,那之前的辛苦和勞動還算有了意義;如果作品失敗,之前大段時間的奔波與周折,都將被宣告為“無用功”。無疑,報告文學作家總是要比從事其他文體的作家多付出很大一部分有意義或無意義的勞動。很多天賦好一些的寫作者發(fā)現(xiàn)了這個“秘密”之后,便轉頭去寫小說或詩歌,沒耐性也沒有勇氣把熱情、精力和時間都花在那些難以把握的采訪上。
然而,不管這件事情有多難做,終究還是需要有人做。畢竟,報告文學這一大有作為的文體需要有優(yōu)秀的作家群體來支撐,需要有人為其付心血和汗水。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很多表現(xiàn)領域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現(xiàn)實意義的寫作主題,只適合于報告文學;直接、迅捷、有力量,這些特殊的文學向度也構成作家們不能舍棄的理由。既然報告文學寫作的人文價值在,其全面反映社會現(xiàn)狀和人性復雜的文學可能性在,堅守和捍衛(wèi)這個文體尊嚴的必要性就在。什么叫擔當呢?就是要在艱難與容易、壓力與安逸、約束與自在、值得與不值的權衡和選擇中,依從責任和使命,而不是個人苦樂和得失。這就是一個作家應有的使命擔當。
(摘編自佟鑫《報告文學的修為、使命與擔當》) 材料二:
對報告文學應該模仿客觀存在的現(xiàn)實還是揭示更加本質(zhì)的現(xiàn)實,不同的理論家都持有相應的觀點,且爭論不休。小說、戲劇和詩歌,其自身具有虛構性。亞里士多德指出的,“詩人的職責不在于描述已發(fā)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發(fā)生的事”,業(yè)已成為虛構類文學創(chuàng)作者信奉的圭臬。對非虛構類文學書寫的討論,則長期在反映已發(fā)生的事情上打轉。報告文學作為一種真實記錄歷史和社會的文體,讀者天然會對其產(chǎn)生信任感和真實感。不過,報告文學的書寫者也希望通過客觀真實達到一種更本質(zhì)真實的效果。畢竟所有的文學書寫者反映的絕不僅僅是生活世界,而是現(xiàn)實與虛構交織在一起的“可能性世界”——只是這種對可能性世界的描述潛藏于作者的想象書寫中。
事實上,“可能發(fā)生的事”背后也包含著作者從“實然世界”尋找其所認為的“應然世界”的愿望和可能。除了透過事實總結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寫作者往往也希望借助文學創(chuàng)作傳達自身的某種理念和愿望。有無這些理念和愿望,可說是報告文學與新聞報道的重要區(qū)別。新聞報道力圖準確、客觀傳達事件的來龍去脈與人物的真實形象,即便書寫者想透露自身的看法或無意識地流露出價值判斷,也受限于文體自身的要求。但報告文學則不同,因為它是一種記憶性書寫。所以不可避免地存在想象與紀實交融的情況,報告文學書寫也就不再像鏡子般再現(xiàn)社會真實,而是會打上受訪者與書寫者主體意識的烙印。
其實,不論是寓褒貶于紀實還是描述“可能發(fā)生的事”,都需要主客體的統(tǒng)一。想象恰恰為報告文學實現(xiàn)主客體的統(tǒng)一提供了基礎,因為想象具有雙重超越性。一重是主體對自我意識的超越。受訪者和書寫者總是抱有某種目的進行想象活動。這種目的的產(chǎn)生往往是由于其在現(xiàn)實中難以獲得滿足,主體想象出一種讓自己滿意的狀態(tài)來彌補現(xiàn)實的不足。另一重超越性便是對社會現(xiàn)實的超越。這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方式,或通過報告社會現(xiàn)實存在的不良現(xiàn)象,呼喚更美好的社會。這是對客觀存在的超越;或弘揚社會新風、時代精神與個人品質(zhì),這同樣是對客觀存在的超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柔石想象歌聲是五彩美麗的云,“用了‘共產(chǎn)主義’的大紅色的帆篷,裝載著我們到了自由、平等的無貧富、無階級的樂國”。今天,《大國重器》《最好的時代》《國家溫度》《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等作品,展現(xiàn)了中國在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彰顯了中國力量,這樣的中國正是柔石等先行者期盼的中國社會。中國奇跡與時代精神激勵著中國人不斷奮進,超越當下,為實現(xiàn)民族復興而努力。
(摘編自陳想《紀實與想象:作為記憶書寫的報告文學》)(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面對現(xiàn)實,參與社會生活,是報告文學的根本屬性之一,也是它區(qū)別于任何一種文體的特殊之處。
B.在表現(xiàn)領域、寫作主題、文學向度等方面,報告文學往往具有自身的特色,作家有可能大有作為。
C.亞里士多德關于詩人職責的話對小說等虛構文學影響巨大,對報告文學等非虛構文學也有借鑒意義。
D.主體在現(xiàn)實中未能獲得滿足,就可能抱著某種目的進行想象,以此達到一種滿意狀態(tài)來彌補現(xiàn)實的不足。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指出報告文學的創(chuàng)作需要有耐性和勇氣,需要依從責任和使命,有擔當?shù)囊庾R。
B.文本二從是否傳達自身理念和愿望的角度論證報告文學與新聞報道的區(qū)別,對比鮮明。
C.文本二舉《大國重器》等為例,論證了報告文學與時代精神之間存在相互促進的關系。
D.文本一指出報告文學具有人文價值,文本二引柔石言論說明了報告文學中想象的功能。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報告文學有三重門,第一重門是生活之門,其次是文學之門、思想之門。
B.報告文學要求的是“是生活”,而小說等文學門類要求的則是“像生活”。
C.“七分采訪,三分寫作”,所以人們常把報告文學形容為“行走的文學”。
D.報告文學,報告在前,文學在后,當以報告為主,文學不過點綴而已。
(4)想象在報告文學中存在的原因和作用分別是什么?請結合材料二相關內(nèi)容簡要分析。
(5)報告文學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組卷:5引用:2難度:0.5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文本一:
保衛(wèi)延安(節(jié)選)
杜鵬程“報告!”陳興允輕輕地走進窯洞,低聲喊。
“哦,你來咯!把濕衣服脫掉。”彭總走到床邊,提起一件自己常穿的破舊棉衣,說:“披上?!?br /> 彭總,中等以上的身材,普通工人的臉相,兩道又粗又黑的濃眉下一對不大的眼睛閃著嚴肅剛毅的光芒。這位天才的軍事家像普通勞動人民一樣質(zhì)樸、淳厚。他和陳興允談了幾句話以后,又注視作戰(zhàn)地圖,扳住指頭在計算什么。有時,他來回輕輕地踱著步子??磥?,他總是全副精力都貫注在某一點上,冷靜地深思著。
彭總讓陳旅長走到地圖邊,要他看其他戰(zhàn)場敵我態(tài)勢以及敵人在陜北的分布情況和動向。有時候,他回頭看陳興允的眼睛,仿佛在觀察:“他是否懂了這一切呢?”
陳興允覺得彭總那嚴肅深沉的眼光,直射到人心里。在這樣眼光下,軟弱、猶豫、自私都無法隱藏,正像眼睛里不能有針尖大的灰塵一樣。
彭總沉靜地站在地圖面前,使人感到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并不使你感到冷淡,相反的,這是耐心的啟發(fā)、等待和父兄般的關懷。
雖然將要進行的戰(zhàn)斗,是部隊在陜甘寧邊區(qū)作戰(zhàn)的第一次攻堅戰(zhàn),雖然部隊攻堅經(jīng)驗很少,可是陳興允一站到彭總面前,他就覺得蟠龍鎮(zhèn)一定會拿下。
彭總深思著,偶爾和陳興允說一兩句話。
陳興允,在這第一次和彭總接近的時刻,彭總的舉止言談使他微微感到奇異。他回憶起自己每一次對干部交代任務的時候,害怕他們了解不清,總是反復地給他們講,要他們中間某些人復誦。可是彭總老是冷靜地、精神非常集中地謀慮著,而很少說話。彭總不長篇大論地講話,可是他的話里,壓縮著寶貴的思想和豐富的經(jīng)驗。他的話,會讓你聯(lián)想起很多的事情。他的話,一投入你的腦子中,你那很多模糊感覺到而說不出的凌亂、片斷的經(jīng)驗,便聯(lián)貫起來了,系統(tǒng)了,明確了,提高了。這時,你會驚奇地對自己說:
“??!事情原來這樣簡單、明確!可是以前我怎么覺得它是那樣復雜和沒有頭緒呢?”
陳興允正尋思,三個小娃娃,跑到彭總住的窯洞門口。這些個娃娃最大的有六七歲,最小的只有四五歲。警衛(wèi)員一邊瞪眼嚇唬,一邊低聲喊:“小鬼,別亂跑,回來!”娃娃們根本不理睬,連跳帶蹦地闖到彭總住的窯洞中去了。
彭總彎下腰,輕輕摩著娃娃們的頭,問:“噢,你們有什么軍國大事要來討論?”
娃娃們傻呵呵地互相瞧瞧,一對對的黑眼珠,像那荷花葉上的水珠一樣滾轉。他們憨溜溜地笑了。接著,他們像事先商量好了一樣,一擁上去抱住彭總的腿,有的向彭總要子彈殼,有的向彭總要一支很小很小的手槍。
彭總給一個小娃綁好鞋帶,給另外一個小娃擦了擦鼻涕,然后又跟他們有趣地談了一陣,最后說:“這里不需要你們發(fā)言!”娃娃們跳著往出走,彭總用手照護著他們,一面走,一面說:“好,到外面去玩。對你們是不能講原則的。小心,不要跌跤!”
彭總望著走遠了的娃娃們,故意踏著泥水,倒退著、跳著向他招小手,他坦然地笑了。
(選自《保衛(wèi)延安》,有刪改) 文本二:
彭德懷速寫
丁玲“一到戰(zhàn)場上我們便有一個信心,幾十個人的精神注在他一個人身上,誰也不敢亂動。就是剛上火線的,也因為有了他的存在而不懂得害怕。只要他一聲令下,我們就找不到一個人不高興去迎著看不見的死而勇猛地沖上去!我們是怕他的,但我們更愛他!”
這是一個24歲的青年政治委員告訴我的。當他述說這一段話的時候,發(fā)紅的臉上隱藏不住他的興奮。他說的是誰呢?就是現(xiàn)在我所要粗粗畫幾筆的彭德懷同志,他現(xiàn)在正在前方擔任紅軍前敵副總指揮。
穿的是最普通的紅軍裝束,但在灰色布的表面上,薄薄浮著黃的泥灰和黑色的油,顯得很舊,而且不大合身,不過他似乎從來就沒有感覺得到。臉色是看不清的,因為常常有許多被寒風所摧裂的小口布滿著,但在這不算漂亮的臉上有兩個黑的、活潑的眼珠轉動,看得見有在成人臉上找不到的天真和天真的頑皮。還有一張頗大的嘴,充分表示著頑強,這是屬于革命的無產(chǎn)階級的頑強的神情。每當遇到一些青年干部或是什么下級同志的時候,看得出那些昂奮的心都在他那種最自然誠懇的握手里顯得溫柔起來。他有時也同這些人開玩笑,說著一些粗魯無傷的笑話,但更多的時候是耐煩地向他們解釋許多政治上工作上的問題,誠懇地顯示著對一個同志的勉勵。這些聽著的人便望著他,心沉靜了,然而同時又更奮起了。但一旦他不說話沉思著什么的時候,周圍便安靜了,誰也唯恐驚擾了他。有些時候他的確使人怕的,因為他對工作是嚴格的,雖說在生活上是馬馬虎虎;不過這些受了嚴厲批評的同志卻會更愛他的。
擁著一些老百姓的背,揉著它們,聽老百姓講家里事,舉著大拇指在那些樸素的臉上搖晃著說:“呱呱叫,你老鄉(xiāng)好得很……”那些嘴上長得有長胡的也會拍著他,或是將煙桿送到他的嘴邊,哪怕他總是笑著推著拒絕了。后來他走了,但他的印象卻永遠留在那些簡單的純潔的腦子中。
(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本一中“自己常穿的破舊棉衣”的細節(jié)、文本二中“最普通”“不大合身”等表述,都體現(xiàn)了彭德懷衣著簡樸的特點。
B.文本一沒有直接描寫彭總與陳興允關于戰(zhàn)斗的具體對話,借助陳興允的心理活動主要刻畫彭總嚴厲和堅強的一面。
C.文本二開頭以青年政治委員的話傾訴愛戴,文末寫彭總留給百姓的深刻印象,別具匠心,都運用側面描寫手法。
D.文本一者重刻畫彭德懷眼光的嚴肅、剛毅和深沉,文本二突出其眼神的活潑、天真和頑皮,角度雖異,傳神則同。
(2)關于文本一中彭德懷與娃娃們交談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娃娃們闖進彭總窯洞,折射出彭德懷能與群眾打成一片,受群眾愛戴。
B.彭德懷摸娃娃頭的動作,與“軍國大事”的問話反差鮮明,盡顯幽默。
C.“荷花葉上的水珠”這一比喻,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娃娃們的天真無邪。
D.彭德懷對娃娃們充滿愛心,但“這里不需要你們發(fā)言”,凸顯其原則性。
(3)文本二說:“我們是怕他的,但我們更愛他!”請結合文本一和文本二簡要分析其原因。
(4)文本一和文本二是如何塑造彭德懷形象的?并據(jù)此概括“速寫”的文體特征。組卷:13引用:4難度:0.5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題目。
一般而言,失眠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入睡困難,即從上床到正常入睡的時間過長;另一種叫睡眠維持障礙,簡單理解就是能睡著,但是夜間會多次醒來,有效睡眠不足。青年群體的失眠癥狀大多是入睡困難,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大腦神經(jīng)細胞的功能不斷退化,① ,睡眠的片段化情況增加。
很多人常常把失眠問題放在心上,直到出現(xiàn)焦躁易怒、注意力不集中等病理癥狀和不良情緒時才予以重視。并且還有人存在這樣的誤區(qū),認為每天晚上11點之前能入睡、睡足6到8個小時才算是擁有好的睡眠。事實并非如此,良好的入睡時間和睡眠時間并不是固定的,每個人的基礎情況有所不同。
那在日常生活中,② ?有專家提醒,入睡之前有一個穩(wěn)定的情緒和心態(tài)很重要,安神定志是基本的治法。學會向外傾訴和釋放壞情緒,培養(yǎng)“鈍感力”來對抗壓力,睡覺之前放空自己,冥想、聽舒緩的音樂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此外,稍微設低房間溫度也有利于良好睡眠。夜晚身體新陳代謝減緩,產(chǎn)生的熱量減少,③ ,凌晨左右會達到最低點,而這時往往是深度睡眠的時間。通過幫助身體降溫來幫助減緩新陳代謝速度,使人更好地進入睡眠狀態(tài),擁有良好睡眠。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可少量增刪詞語,不得改變原意。
(3)下列選項中引號的作用和文中“鈍感力”作用相同的一項是
A.《詩經(jīng)》中就有“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句子來歌頌像翼舒展的屋頂和出檐。
B.挽起褲腿走下稻田,是人們從播種到收獲季節(jié)見到袁隆平最“標準”的形象。
C.有幾個“慈祥”的老板收集些萵苣的菜葉,用鹽一浸,這就是她們難得的佳肴。
D.目前,我國種植面積最大、產(chǎn)量最高的一個水稻良種“汕優(yōu)63”是雜交稻。組卷:16引用:9難度:0.6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作。
喬喬用蘋果系統(tǒng)上的時間追蹤軟件做學習時間記錄,然后通過電子手賬五色標記全天時間軸;栗軒每次吃飯都會帶上一臺電子秤,計算食物熱量精確到克;剛剛工作的艾樂參加了百日閱讀自律營,今天她看完了《成為可怕的自律人》,標記顯示這是她今年看過的第23本書,距離目標還差7本……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開始把生活數(shù)字化,并把這種新方式命名為“量化生活”。
量化人生目標、精確時間管理讓人生具有目標感、掌控感,但也帶來了哲學方面的討論:人的生活究竟能否被徹底量化?人生不該虛度,可人生必須量化嗎?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7引用:3難度: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