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學年遼寧省沈陽市七年級(下)段考歷史試卷(一)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滿分30分)
-
1.隋朝的建立方式是通過( ?。?/h2>
組卷:61難度:0.9 -
2.“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chuàng)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tǒng)’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基礎?!敝傅氖牵ā 。?/h2>
組卷:6引用:7難度:0.9 -
3.隋朝經濟繁榮出現(xiàn)的原因是( ?。?br />①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
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fā)展生產
③隋文帝特別重視節(jié)儉
④隋滅陳,南北重歸統(tǒng)一組卷:40引用:2難度:0.7 -
4.“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利博也”此句是指( ?。?/h2>
組卷:58引用:10難度:0.5 -
5.銅鏡是精美的工藝品。它制作精良,形態(tài)美觀,圖紋華麗,銘文豐富,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中的瑰寶。將下列銅鏡按照歷史時間的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br />
組卷:2引用:1難度:0.7 -
6.唐太宗總結“南氏以富強而喪敗,動之也”的教訓,提出“靜民務農”的基本國策。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h2>
組卷:22難度:0.7
三、材料解析題(本題3小題,18題6分,19題6分,20題6分,共18分)
-
19.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戰(zhàn)國時期,刀兵峰起,戰(zhàn)亂紛呈,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tǒng)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tǒng)一中國過程中特殊的戰(zhàn)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并矣”(秦相司馬錯語)。在這一歷史大背景下,戰(zhàn)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邵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決心根治岷江水患,發(fā)展川西農業(yè),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tǒng)一中國創(chuàng)造經濟基礎。
材料二:戰(zhàn)國時期秦國李冰為根治岷江水患,發(fā)展川西農業(yè),率蜀地人民選擇高山與平原的交接處,利用地勢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經灌縣的岷江修魚嘴,分為內、外江,調節(jié)兩江水量,枯水季節(jié)將水調入內江,以利用灌溉,漲水季節(jié)將水調往外江,保證灌縣縣城的安全。
--摘編自趙毅主編《中國古代史》材料三:隋煬帝修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條: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運河。大業(yè)元年(605年)三月,發(fā)河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通濟渠。通濟渠分為三段:西段自東都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東循陽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黃河;中段自洛口到板者,是利用黃河的自然河流;東段起自板渚,引黃河水走汴渠故道,注入淮水。邗溝上接通濟渠,下接江南運河。隋煬帝大業(yè)元年(605年)所開的邗溝,從山陽疏導春秋時期所開的邗溝,引淮河水入長江。
大業(yè)四年(608年),隋煬帝詔發(fā)河北諸郡男女百余萬開永濟渠,引沁水,南達于河北通涿郡。永濟渠也是利用之前王朝開鑿留下的運河河道與自然水道疏浚而成的。大業(yè)六年(610年)隋煬帝下令開江南運河。隋代的江南運河,只是在六朝以來所開鑿的江南運河的基礎上加以疏浚而成的,并不是隋煬帝時才開始開鑿。
(1)材料一反映出都江堰修建的原因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概括都江堰在哪兩方面發(fā)揮了作用?
(3)根據材料三概括大運河開鑿的特點。
(4)綜合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大運河修建理念的共同點。(寫出一點即可)組卷:5難度:0.3 -
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唐朝的對外交通很發(fā)達,當時,陸路交通以長安為中心,北路經今蒙古地區(qū)到葉尼塞、鄂畢兩河上游,往西達額爾齊斯河流域以西地區(qū)。西路經河西走廊,出敦煌的玉門關西行,經今新疆境內有三條路可通中亞、西亞、巴基斯坦和印度,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西南路經西川到吐蕃,可達尼泊爾和印度;或經南詔、緬甸到印度。往東經河北、遼東可到朝鮮半島。海路交通方面,去日本有三條路:一是由登州(山東蓬萊)出發(fā),渡渤海沿遼東半島東岸和朝鮮半島西岸到日本;二是由楚州(江蘇淮安)出淮河口沿山東半島北上,東渡黃海經朝鮮半島到日本;三是由揚州或明州出海,橫渡東海直駛日本。到南亞諸國的海路,從廣州經越南海岸,在馬來半島南端過馬六甲海峽到蘇門答臘,由此分別到印度尼西亞的爪哇、斯里蘭卡和印度。到西亞的海路,主要是從廣州出發(fā),經東南亞越印度洋、阿拉伯海至波斯灣沿岸。
材料二:唐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主要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fā)展。
--摘編自李慶新《海上絲綢之路》
材料三:貞觀初年,玄奘從長安出發(fā),前往佛教圣地天竺,求取佛經。玄奘從天竺帶大量佛經回到了長安,專心翻譯佛經。他還把《老子》翻譯成梵文,介紹到天竺。玄奘及其弟子還根據旅途見聞,寫成《大唐西域記》。玄奘是第一個系統(tǒng)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
唐天寶元年(742年),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先后6次東渡,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754年到達日本。鑒真攜帶不少佛經、佛像、佛具等到日本,雖已雙目失明,還能協(xié)助校訂寫本佛經的訛誤,用嗅覺鑒定草藥。同行弟子有的擅長雕塑、繪畫、建筑等,傳播了唐朝文化。
材料四:貞觀五年(631年),日本派出了由留學生和學問僧組成的第一次“遣唐使”。到開成三年(838年)止,日本派出遣唐使共13次,另有派到唐朝的“迎入唐使”和“送客唐使”共3次。唐初,日本派出的遣唐使團一般不超過200人,從8世紀初起,人數大增,如717年、733年和838年派出的三次遣唐使,人數均在550人以上。
1970年在西安發(fā)現(xiàn)的日本銀幣,很可能就是遣唐使帶來的。日本奈良東大寺內正倉院所存放的唐代樂器、屏風、銅鏡、大刀等珍貴文物,就有一部分是遣唐使帶回去的。為了吸收中國的文化成果,日本選派了不少留學生來唐學習,他們被分配到長安國子監(jiān)學習各種專門知識。如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長期留居中國,擅長詩文。在唐歷任光祿大夫、秘書監(jiān)等職。他與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人有著深厚的友情,常作詩相酬贈。日本留學生回國以后,對中國文化的傳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材料一反映唐朝對外交往通過哪兩種交通方式?
(2)根據材料二分析唐朝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原因。
(3)材料三反映出唐朝對外交往的態(tài)度是什么?
(4)材料四說明了什么?組卷:18引用:1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