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江蘇省南航附中九年級(上)期初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基礎與運用(24分)
-
1.用詩文原句填空。
(1)青青子衿,
(2)
(3)氣蒸云夢澤,
(4)
(5)
(6)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
(7)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
(8)莊子《逍遙游》中“
(9)“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詩人常用自問自答的方式來表情達意。這樣的古詩句還有很多,例如:“組卷:13引用:3難度:0.9 -
2.下列句子中,沒有錯別字且加點字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437引用:7難度:0.9 -
3.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378引用:4難度:0.8
二、閱讀(46分)
-
10.閱讀議論文《被污染的語言》,完成下面小題。
被污染的語言
高低杠
①最近幾天的社交媒體,差不多都被“后浪”這個詞刷屏:以“前浪”和“后浪”兩個詞,代表所謂的“老一代”和“年輕人”。
②然而,在現(xiàn)代社會中,這種“含義逐步簡化,最后直接使用”的語言處理方式,開始在我們的文化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泛濫,讓我們的語言和思考日漸分離。所謂“語言污染”,或者說“語言腐敗”,也就此產(chǎn)生。
③“語言污染”并不是一個新現(xiàn)象,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語言學家陳原就已經(jīng)在《語言與社會生活》中提出,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語言,其實是可以被污染的:“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充斥著許多看起來很正確,但實際上已不傳達任何有效信息的語言,那么語言有什么用呢?這是我們經(jīng)歷到的一種污染災難。”
④被污染的語言,是什么樣子的?
⑤最容易被觀察到的特征,是語言豐富性的喪失:一些簡單化、符號化、便于記憶的詞匯被大量使用,概括的卻是一些復雜到并不適用的事物,比如人類社會,人的思想。個人領域的簡單化的語言習慣泛濫成災,我們對人類情感的理解力就會變得匱乏。而在公共領域,則會導致公共討論和公共理性的缺失:分析事實、提出觀點,為自己的觀點辯護、進而尋求更多人的認同,如今,這樣的正常實踐卻被“帶節(jié)奏”和“夾帶私貨”等詞匯遮蔽。
⑥語言污染的第二重特征,是一些詞匯的詞義變得歪曲或空洞。本來,對于任何一門語言來說,詞義隨著時間變化而改變是再正常不過的規(guī)律。然而,如果這種變化帶來的改變,是讓我們的認知更加狹隘而不是更加豐富的時候,語言的污染,或者說腐敗也就發(fā)生了。
⑦是什么在污染語言?我們的語言之所以被污染至如此地步,原因是多方面的。
⑧首先,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讓“社交”和“討論”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我們每個人都被卷入與陌生人的交往當中,卻并沒有為此做好準備。導致讓我們感覺到的不再是“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而是“舒適的日常社交環(huán)境被打破、被冒犯了”,我們自然會本能地去追求快準狠地回應別人,而不會主動反思自己參與的對話是否有助于增進對事物的認識。從這樣的需求出發(fā),每個人都在重復使用并理解的,蘊含特定情緒或立場的“金句”、流行詞、口號——或者一言以蔽之,“?!薄瞳@得了相對于書面語的優(yōu)勢地位,并開始影響我們的思考。
⑨當代人精神生活普遍的消費化,也是語言腐敗的一大原因。在當代社會,消費作為一種“主義”四處泛濫,精神生活也成為物質(zhì)消費的某種“影子”。在這種精神生活當中,我們自然習慣于使用那些不至于讓自己和他人都費力思考,同時又新潮時髦的“新話”:明星網(wǎng)紅是“帶貨達人”,給自己買東西是“取悅自己”,健身鍛煉是“身體管理”,工作學習是“自我優(yōu)化”;一切都是商品,一切都可以被物化。
⑩最后,圈層亞文化的擴展,成為了語言污染的直接來源。例如,以emoji、表情包和一些網(wǎng)絡粗口,來源于某位主播的粉絲圈所使用的“抽象話”。這樣的流行詞,確實在部分人當中取得了共鳴和“為了好玩”的模仿。可好玩和流行之余的問題在于,這種語言本身的主要功能并不完全是交流,在圈層內(nèi)部,這樣的語言帶有怎樣的情緒、立場,都只是小范圍的趣味和規(guī)則;然而,當它們被大眾接受和效仿、甚至成為一種通用表達習慣之后,這種語言自身意義的膚淺和干癟,以及它背后隱含的、對交流本身的不屑,就難免讓人感到不安。
?我們還能做點什么?語言還需要保衛(wèi)嗎?這個問題也許很難有明確的答案。但至少,我們能夠知道的是,語言從來不是單純的工具,語言污染、語言腐敗、語言暴力——不管我們把它叫做什么——本質(zhì)上,都是在改變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我們說著什么樣的話,就代表我們是什么樣的人。從這個角度說,讓自己與語言(包括母語)和文字之間,保持一種生機勃勃的、帶有溫度的聯(lián)系,就是對自己精神世界的保護。
?具體來說,我們也許可以做到這些:
?首先,每當我們發(fā)現(xiàn)某些流行用語似乎特別“適用”于談論某些事情時,對其保持一定程度的警惕。無限豐富的現(xiàn)實,需要的是無限豐富的闡釋。然而當豐富性被化約為同質(zhì)性,就需要警惕是否有“場外因素”介入到表達過程當中。
?第二,對于一般人而言,那些由符號和公式構建的“形式邏輯”或許并非必要,但在參與公共討論時,我們最好還是學會區(qū)分事實與觀點,以及各種常見的邏輯謬誤,以便在他人試圖用話語游戲遮蔽什么、突出什么、淡化什么的時候,及時從語言的隱蔽陷阱里走出來。
?最后,在一切生產(chǎn)均已高度社會化的當下,只有閱讀和寫作還頑強地保持著語言的美感。思維從內(nèi)心流到筆尖的過程,是每個人與語言的一場約會。請讓這場約會在隔離干擾性語言的環(huán)境中進行,別讓它被讓他人制造的流行和熱點所打擾。
?不論外部環(huán)境如何,只要能在我們的“精神世界”這片自留地里,守住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命力,便是面對語言污染的無孔不入時,一點微小卻有力的抵抗。
(摘自《讀者》2020年十一月上,有刪改)(1)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本文的論證過程。
(2)請分析文章第⑨段劃線句使用的論證方法及其作用。
(3)請結合自身生活經(jīng)驗,談談你對文中第?段劃線句的理解。
(4)請依據(jù)文本并結合下面的材料,簡要概括當代青少年如何應對語言的污染現(xiàn)象。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意思為:學習要廣泛涉獵,有針對性地請教提問,學會周全地思考,形成清晰的判斷力,并用學習得來的知識和思想指導實踐。)
(5)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既寫了現(xiàn)今社會的現(xiàn)象,也提到上世紀八十年代語言學家陳原對“語言污染”的闡釋,使文章有理有據(jù),更具說服力。
B.本文論證層次言清晰嚴謹,前半部分總結了語言污染的兩大主要特征就是語言豐富性的喪失和詞匯的詞義變得歪曲或空洞。
C.文章第⑧段結尾表明了作者對現(xiàn)今社會“金句”“流行詞”“口號”或者說對“?!钡拇罅渴褂玫膱詻Q否定。
D.“守住語言的豐富性和生命力”,至少能對抵抗語言污染的無孔不入有些幫助,文章結尾表達了作者這樣鮮明的創(chuàng)作態(tài)度。組卷:33引用:3難度:0.3
三、作文(50分)
-
11.按要求作文。
題目:留在記憶里的芬芳。
作文要求:
(1)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2)除詩歌外,其它文體不限,600字左右。
(3)文中不得出現(xiàn)真實的人、校名、地名。
(4)書寫要規(guī)范、整潔、美觀。組卷:63引用:19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