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安徽省亳州市第二完全中學高一(下)期末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5/1/7 15:0:3
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9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題。
材料一:
中國文學最缺乏的是悲劇的觀念。無論是小說,是戲劇,總是一個美滿的團圓。有一兩個例外的文學家,要想打破這種團圓的迷信,如《石頭記》的林黛玉不與賈寶玉團圓,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與李香君團圓;但是這種結(jié)束法是中國文人所不許的,于是有《后石頭記》《紅樓圓夢》等書,把林黛玉從棺材里掘起來好同賈寶玉團圓;于是有顧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與李香君當場團圓!這種“團圓的迷信”乃是中國人思想薄弱的鐵證。作書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顛倒是非,便是生離死別,他卻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偏要說善惡分明,報應昭彰。他閉著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劇慘劇,不肯老老實實寫天工的顛倒慘酷,他只圖說一個紙上的大快人心。這便是說謊的文學。
更進一層說:團圓快樂的文字,讀完了,至多不過能使人覺得一種滿意的觀念,決不能叫人有深沉的感動,決不能引人到徹底的覺悟,決不能使人起根本上的思量反省。例如《石頭記》寫林黛玉與賈寶玉一個死了,一個出家做和尚去了,這種不滿意的結(jié)果方才可以使人傷心感嘆,使人覺悟家庭專制的罪惡,使人對于人生問題和家族社會問題發(fā)生一種反省。若是這一對有情男女竟能成就“木石姻緣”團圓完聚,事事如意,那么曹雪芹又何必作這一部大書呢?這一部書還有什么“余味”可說呢?故這種“團圓”的小說戲劇,根本說來,只是腦筋簡單,思力薄弱的文學,不耐人尋思,不能引人反省。
(摘編自胡適《文學進化觀念與戲曲改良》)材料二:
中國人深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惡報應不在今生,就在來世。好人遭逢不幸,也被認為是前世作了孽,應當受譴責的總是遭難者自己,而不是命運.
中國人既然有這樣的倫理信念,自然對人生悲劇性的一面就感受不深。對人類命運的不合理性沒有一點感覺,也就沒有悲劇,不愿承認痛苦和災難有什么不合理性。此外,中國人的文學受到道德感的束縛,對他們來說,文藝是一件嚴肅的事情,這就是為什么純想象和虛構(gòu)的文學作品那么少,戲劇發(fā)展得那么晚。
事實上,戲劇在中國幾乎就是喜劇的同義詞。中國的劇作家總是喜歡善得善報、惡得惡報的大團圓結(jié)尾。戲劇情境當然常常穿插著不幸事件,但結(jié)尾總是大團圓。中國戲劇的關(guān)鍵往往在亞里士多德所謂“突變”的地方,很少在最后的結(jié)尾。隨便翻開一個劇本,不管主要人物處于多么悲慘的境地,你盡可以放心,結(jié)尾一定是皆大歡喜,有趣的只是他們怎樣轉(zhuǎn)危為安。劇本給人的總印象很少是陰郁的。
(摘編自朱光潛《悲劇心理學》)材料三:
“貴和尚中”的思想積淀于民族心靈深處,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習性。這種強大的文化習性也走進了中國人的審美意識領(lǐng)域,成為中華民族的集體無意識,轉(zhuǎn)化為中華美學觀念中的重要審美心理定勢,從而對中國古典戲曲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作為審美接受主體的劇作家,在這種審美心理結(jié)構(gòu)的指導下,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設(shè)計著一個又一個大團圓的故事。即使是創(chuàng)作悲劇,結(jié)尾也要安排一個光明的尾巴,因為以“中和為美”的社會審美觀念體現(xiàn)在戲劇中,就是強調(diào)悲劇因素和喜劇因素的對立統(tǒng)一。觀眾在戲曲的開頭看到好人蒙冤、有情人離散,內(nèi)心就會不和諧。觀眾追求“中和之美”的心理沒有得到滿足,就會產(chǎn)生壓抑苦悶的感覺。只有安排一個大團圓結(jié)局,才能達到“怨而不怒、哀而不傷”的審美效果,用充滿喜樂情緒的大團圓結(jié)局把作家和觀眾的心理機制帶回到和諧、中庸的狀態(tài)。
中國古代社會是一個典型的道德倫理型社會,表現(xiàn)在文學創(chuàng)作中就是戲劇作家往往以強烈的倫理責任感切入藝術(shù)領(lǐng)域,倡導在戲劇作品中展現(xiàn)最淳樸的人性,故而在敘述悲慘凄涼的情節(jié)時也不忘懲惡揚善,給觀眾以一線光明。
在這種觀念教導下,下層民眾也形成了一種倫理信仰,他們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相信“正義必勝,邪惡必敗”,而且,觀眾會始終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世界和自我。中國悲劇主要是贊頌美好和控訴罪惡,肯定道德價值,它反映了中國人美好的倫理信念,因為在中國人看來,只有善的才是美的。
中國古代社會專制勢力過于強大,百姓在現(xiàn)實社會中地位低下。他們親身體驗了地痞流氓的專橫作惡、高利貸者的貪無度、貪官污吏的草菅人命等,本已是備嘗艱辛。盡管他們在內(nèi)心深處一直充滿著對公平與正義的殷切期盼,但低微的社會地位使他們無力改變現(xiàn)狀?,F(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尖銳沖突只能通過欣賞文藝作品獲得想象的滿足。生活中無法得到的團圓可以在文藝作品中得以實現(xiàn),也就是通過戲劇之“圓”彌補生活之“缺”,戲劇充當了普通百姓艱辛生活的心理調(diào)節(jié)劑。
(摘編自李志琴《大團圓結(jié)局的文化意蘊》)(1)下列對材料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文學缺乏悲劇觀念,一些文人之所以會強行幫一些悲劇故事續(xù)寫上“大團圓”的結(jié)局,是因為這些悲劇都沒有結(jié)局。
B.獨特的倫理信念使中國人不能感受人類命運的不公,導致悲劇的缺失和戲劇發(fā)展落后。
C.中國古代戲劇作品在敘述凄慘情節(jié)時不忘懲惡揚善,這實質(zhì)上對下層百姓起教化作用。
D.大團圓結(jié)局哀而不傷,用喜樂情緒把作家和觀眾的心理機制帶回到和諧、中庸的狀態(tài)。這樣的作品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人喜歡善惡報應的大團圓結(jié)尾,這使得古代的戲劇和喜劇幾乎沒有差別,劇本給人的總印象很少是陰郁的。
B.中國過去某些寫書的人只圖一個紙上的痛快,不肯看現(xiàn)實中存在著悲慘和痛苦,于是便形成了說謊的文學。
C.中國古代社會充斥著各種不公,身份低微的百姓無力改變現(xiàn)狀,用大團圓的戲劇可以彌補現(xiàn)實人生的不足。
D,中國式大團圓戲劇“突變”的地方很少在結(jié)尾,結(jié)尾一定是皆大歡喜,有趣的只是主要人物怎樣轉(zhuǎn)危為安。
(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不符合中國式“大團圓結(jié)局”的一項是
A.《西廂記》中,張生與崔鶯鶯經(jīng)歷一系列的坎坷磨難之后,最終走到了一起。
B.《祝福》中,祥林嫂死去后,魯鎮(zhèn)的爆竹聲“聯(lián)綿不斷”,祝福的空氣把疑慮一掃而空,天地圣眾“豫備給魯鎮(zhèn)的人們以無限的幸?!薄?br />C.《竇娥冤》中,竇娥含冤而死后,竇天章得官歸來,重審女兒冤案,竇娥得以沉冤昭雪,觀眾獲得了精神的愉悅,得到了心理的補償。
D.《牡丹亭》的結(jié)局是杜麗娘死而復生,與柳夢梅還魂團聚。
(4)中國式大團圓結(jié)局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請結(jié)合材料三簡要概括。
(5)對于中國式大團圓結(jié)局,你持何態(tài)度?贊成還是反對?請表明立場并結(jié)合材料闡述理由。組卷:6引用:2難度:0.5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6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留一餅
趙登科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老牛是個賣餅的。
寶慶和平街最末的一間小木屋上插一黃布幌子,寫著“留一餅”三個大字。幌子的左邊,有一棵大桂花樹,它到底活了多少年,沒人能說得清,總之沒五個漢子是別想抱住它的腰。桂花樹底下,擺著張椅子,老牛沒事就躺在椅子上搖著蒲扇,吹著風。
老牛這人,人善,心慈,可就是太固執(zhí)。就拿這賣餅來說,十多年了,每天只做200個,一個不多,一個也不少。這些個餅,沒半個時辰就被搶光了,弄得許多想吃的吃不到,吃到的吃不飽,怨氣滿街。
光這還不算什么,更讓人氣的,是老牛拿著最后一個餅在你眼前晃晃,然后裝進袋子,說一句:“不賣了?!?br /> 關(guān)于老牛為啥留一餅,有人說那是老牛的秘方,得留一餅揉碎在明天的面團里,還有人說那是老牛留給自己吃的。
“留一餅”就是留一餅,誰來了也不賣!
老牛剛開始賣餅時,生意并不好,店鋪在街末,鋪前又有大樹擋著。可是老牛仍然堅持每天做200個餅,賣不完的親自送給街上的乞丐。
和平街的張老爺是個有頭有臉的大人物,連當官的都敬他三分。這一天張老爺過生日,許多賣吃的、賣喝的店鋪,紛紛關(guān)了門,給張老爺賀壽去了。老牛不去,“管他張老爺還是趙老爺,他過他的壽,我賣我的餅?!?br /> 別的鋪子關(guān)了門,那些賣力氣的漢子找不著填飽肚子的地,只得遠走幾步到老牛的鋪子里。沒一會兒,竟然排起了長隊。
餅快賣完時,來了個白凈男人,他從隊伍后面插了過來,摸出一兩銀子,往老牛桌上一擲:“兩個餅,快點?!?br /> 老牛像是沒聽見,繼續(xù)笑著裝餅,笑著收銀子。白凈男人猛地一拍桌,銀子跳得大拇指那么高:“老頭,你聾嗎?”
老牛沒瞧白凈男人一眼:“餅不多了,現(xiàn)在到后面排隊說不定還能吃上一口?!?br /> 白凈男人伸出手,一巴掌拍向老牛,卻被一個拿折扇的男人一把擋住。折扇男人堆著笑臉:“我們這就去排隊。”待到白凈男人時,剛好還剩下最后一個餅,老牛把餅裝好,指指掛在門口的幌子,“留一餅!”
白凈男人頓時來了氣,“知道我家公子是誰嗎?你……”折扇男人瞪了白凈男人一眼,“好,我們明天再來。”
第二天一大早,折扇男人果然來了,吃了幾口餅,說了幾句“好吃”,離開了。
折扇男人走了快一個月時,有人敲鑼打鼓送來一塊牌匾。轎子里走出來一個白凈男人,男人揭開紅布蓋頭,上寫“留一餅”三個大字??礋狒[的人上前一看那題款,驚了一聲:“這……這竟然出自當今皇上的親兄弟,康親王之手?!?br /> 就在寶慶人都聽說了這事,來看康親王親筆題的字時,老牛鋪子前的牌匾卻不見了。寶慶人問他,他指指鋪子里的一個角落:“在那呢!”
讓老牛揚名的倒不是他的餅,也不是康親王題的字,而是寶慶城人人都在傳老牛要被殺頭。你想想,把親王題的字丟在犄角里,殺十次頭恐怕都不夠。
傳言像一陣風,連寶慶的小角落都吹到了。寶慶人都早早地排隊到老牛的店鋪前買餅,生怕明天就吃不上了。
可是,一月過去了,一年過去了,老牛的頭還長在脖子上,還悠閑地在桂花樹底下?lián)u著蒲扇。
年到古稀的老牛,還是一個人在鋪子里做餅。有好心的小伙子來老牛店里幫忙,有時會問起老牛做餅的訣竅,老牛總是笑笑:“你看這胖胖圓圓的餅,放高處不俯視你,放低處不仰視你……”
老牛走了,老牛走的前一天還在做餅。老牛的愿望是把最后一個餅帶到棺材里,他做到了。
(選自《小小說大世界》)(1)下列對小說相關(guān)內(nèi)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老牛性格固執(zhí)的特點在文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作者對此明顯帶著一種欣賞的態(tài)度,這與小說要表現(xiàn)的主題是吻合的。
B.老牛敢將匾額扔在角落里,主要是因為通過賣餅一事,他已對康親王的人品和氣度有所了解,并不擔心會有性命之憂。
C.“放高處不俯視你,放低處不仰視你”一句,表面上說的是餅的特點,實質(zhì)上道出了老牛自身的性格特點與人生追求。
D.老牛作為一個賣餅者,從中參透人生,將從事的職業(yè)與自己的為人處世很好地融為一體,也贏得了人們的認同與尊重。
(2)下列對小說藝術(shù)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小說第二段的環(huán)境描寫既有一定的時代特色,也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背景,很好地烘托了老牛的形象。
B.買餅時,白凈男人飛揚跋扈的言語行動與老牛坦然自若的冷靜應對形成鮮明的對比,在矛盾沖突中推動著情節(jié)發(fā)展。
C.關(guān)于老牛到底為什么要留一餅,小說自始至終沒有明確說明,這種伏筆手法的使用,增強了故事的神秘感和可讀性。
D.老牛對有頭有臉的張老爺、地位顯赫的康親王以及普通的買餅者一視同仁,這樣寫更有利于刻畫其鮮明的人物形象。
(3)小說中老牛餅藝的高超主要是采用哪一種手法來體現(xiàn)的?請結(jié)合全文簡要說明。
(4)小說的題目“留一餅”有哪些內(nèi)涵?組卷:41引用:40難度:0.6
(二)語言文字運用II(本題共1小題,11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音樂可作為美育手段的心理依據(jù)是因為其獨有的感染力。①
和其他藝術(shù)一樣,健康的音樂能帶給人審美享受,影響著人們的意志、品格、情操,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正是③
(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2個字。
(2)文中畫波浪線處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請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組卷:1引用:8難度:0.7
四、寫作(60分)
-
8.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文章。
有人認為,《雷雨》和《哈姆雷特》中充滿了死亡和癲狂,《紅樓夢》則是“繁華落盡皆蒼涼”,這類作品的集中閱讀,會給孩子帶來消沉頹廢的情緒,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也有人認為,偉大的文學作品往往能透視社會與人生,給讀者以豐富的審美體驗,將人提升至崇高境界,從而有助于人的精神成長。
語文課上,老師將組織大家對此展開討論,請結(jié)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fā)言稿。
要求:結(jié)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組卷:7引用:3難度: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