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學年陜西省延安一中高二(上)第一次月考歷史試卷
發(fā)布:2024/12/22 12:0:2
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
1.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思想家認為:“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殺人者也。如有不嗜殺人 者,則天下之民皆引領(lǐng)而望之矣!誠如是也,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該思想家 的核心觀點應(yīng)是( ?。?/h2>
組卷:16引用:34難度:0.9 -
2.“分定而無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設(shè)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边@種主張應(yīng)出于( ?。?/h2>
組卷:21引用:30難度:0.7 -
3.戰(zhàn)國后期,諸子思潮激蕩,交互影響。例如墨者習儒者之學,老莊、申韓學術(shù)頗有互通之處……調(diào)和折衷之思潮逐漸成熟。呂氏春秋之編纂可視為先秦思潮發(fā)展的結(jié)局。 這種思想局面折射出( ?。?/h2>
組卷:38引用:42難度:0.9 -
4.《史記?太史公自序》肯定了“旨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的治國策略。該治國策略所屬學派是( ?。?/h2>
組卷:23引用:22難度:0.9 -
5.“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于天亦可?!倍偈娴倪@一思想主張( ?。?/h2>
組卷:18引用:17難度:0.9 -
6.董仲舒言道:“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為德,陰為刑;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yǎng)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于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庇纱丝梢?,董仲舒( ?。?/h2>
組卷:8引用:7難度:0.9 -
7.西漢政府在設(shè)立的太學中講解《易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禮記》《公羊傳》《谷梁傳》《左傳》《周官》《爾雅》等課程。這反映出( )
組卷:9引用:42難度:0.6 -
8.三國名將關(guān)羽的后世地位自宋徽宗以后“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成為忠義的化身享受中國乃至世界華人圈的奉祀。究其根源最有可能的是( ?。?/h2>
組卷:11引用:16難度:0.7 -
9.蕭公權(quán)在《中國政治思想史》中說:“度當時之要,益信理國非恃空言,救亡必資實學。朱陸一切心性仁義之說,不啻儒家之清議,足以致中原于淪喪而莫可挽回?!边@表明他( ?。?/h2>
組卷:5引用:16難度:0.9
二、非選擇題(共3小題,26題14分,27題16分,28題20分,共50分)
-
2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guān)問題:
材料一 董仲舒說:“春秋大一統(tǒng)者,天地之常經(jīng),古今之通誼也。本師異道,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tǒng);法制數(shù)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shù)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tǒng)紀可一,而法度可明,知所從矣?!?br />材料二 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這樣一種二重性的立場,使得儒家學說能夠在維護禮教倫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過去,一手指向未來,在正在消逝的貴族分封制宗法社會和方興的大一統(tǒng)國家之間架起了橋梁。這就是為什么儒學在當時能成為“顯學”,以及雖然于變革動蕩的形勢下顯得迂闊難行,而到新社會秩序鞏固后又被捧上獨尊地位的原因。漢代以后,儒學幾經(jīng)變化,禮教德治的精神始終一貫,從而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正宗。
--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材料三 黃宗羲說:“凡天下無地而得安寧者,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腦,離散天下之子女,博我一人之產(chǎn)業(yè),曾不慘然。曰:我固為子孫創(chuàng)業(yè)也。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曰:此我聲業(yè)之花息也。然則,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請回答:
(1)結(jié)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儒家學說之所以能夠在漢代成為主流思想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三反映出黃宗羲的思想具有批判君主專制的鮮明特點,請結(jié)合當時的時代背景,談?wù)匋S宗羲這種思想特點形成的原因?
(3)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組成,在建設(sh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應(yīng)如何辯證的對待?組卷:9引用:3難度:0.3 -
28.對自由的追求是近代歐洲思想解放運動的重要目標。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處處提倡人性和人權(quán),重新思考人和神的關(guān)系。他們認為人的情感和思想要擺脫神學的禁錮,盡可能走上一條自由發(fā)展之路。人文主義者指出天堂不在來世,而在現(xiàn)世。他們公開申明,追求個人的幸福和自由符合人性的要求。
--摘編自王斯德《世界通史》材料二:馬丁?路德的思想和教會成了自由的旗幟,因為馬丁?路德的原則是每個人都是自己的牧師,他將直接與上帝溝通。這種開放的、可以按照自己心愿與神對話的信仰方式,使基督教徒獲得了自由,特別容易在德國和歐洲流行開來。更為重要的是,新教置宗教和教會于政府行政和國家法律的掌管之下,從而消除了教會對于世俗權(quán)威的威脅,社會又恢復了它的秩序。
--摘編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材料三:在盧梭看來,權(quán)利絕不是建立在暴力和強權(quán)之上,而只能建立在自由的契約之上。因此,社會契約是一切政治自由與權(quán)利的來源。康德則認為自由的個體具備自己決定自己的性質(zhì),在理性世界中,自己的意志成為主人。自由既要求不受別人約束,同時又不去約束別人,自由需要服從于理性的“法則”和“要求”。
--摘編自徐大同主編《西方政治思想史》(1)據(jù)材料一并結(jié)合所學知識,概括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思想主張。結(jié)合所學知識,指出文藝復興運動在意大利興起的原因。
(2)結(jié)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二所反映的馬丁?路德的思想主張。據(jù)材料二,分析宗教改革運動在追求自由方面的進步。
(3)據(jù)材料三,概括盧梭和康德關(guān)于自由的觀點,歸納啟蒙運動最大的價值意義。組卷:9引用:77難度: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