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九年級上冊《第18課 懷疑與學問》2021年同步練習卷(3)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選擇題。
-
1.補在橫線處的語句排序正確的一項是( ?。?br /> 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
①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
②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
③常常要抱懷疑的態(tài)度
④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組卷:22引用:1難度:0.7 -
2.下列語句的順序排列正確的一項是( ?。?br />①任何心理活動,任何創(chuàng)作,也許都具有“一次性”。
②揣度別人是很困難的。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③作者的顧,事后的創(chuàng)作談,能在多大程度上與實際創(chuàng)作情狀復合,是值得懷疑的。
④甚至揣度自己也未見得容易多少。
⑤人不能把腳兩次伸進同一河里。
⑥比方說這篇小說寫過這么久了,盡管我現(xiàn)在能盡力回憶當時寫作的心境,但時過境遷,當時的心境是絕對不可能再完整地重現(xiàn)了。組卷:313引用:9難度:0.8 -
3.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ā 。?br />(1)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身________。
(2)________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_______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
(3)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仨毑襟E,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________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組卷:49引用:6難度:0.8 -
4.下列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h2>
組卷:51引用:1難度:0.8 -
5.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h2>
組卷:28引用:3難度:0.8 -
6.下列標點符號使用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361引用:7難度:0.9 -
7.下列對病句的修改不正確的一項是( ?。?/h2>
組卷:239引用:17難度:0.9 -
8.下面各句括號內(nèi)依次應填人的關聯(lián)詞正確的一項是( )
(1)一切學問家,______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tài)度。
(2)我們對于_____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
(3)懷疑_____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仨毑襟E,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
(4)______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組卷:146引用:4難度:0.8
二、非選擇題。
-
9.閱讀材料一、材料二,請選擇恰當?shù)囊粋€作為下面文段段末的論據(jù),并說明理由。
我們對于不論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材料一:
真正的經(jīng)典閱讀,是一個需要長期付出辛勞的過程,是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宋代理學家朱熹說:“學者讀書,須要斂身正坐,緩視微吟,虛心涵泳,切己省察。”意思是說,讀書的時候,應該沉潛其中,只有反復玩味和推敲,才能領悟其中之意。以前人喜歡買毛邊書,魯迅就自詡為“毛邊黨”,這種書印刷裝訂后不切光,頁與頁相連,看書的時候,需要用裁紙刀裁開來看。裁一頁看一頁,可謂靜心讀書的法寶。
材料二:
著名學者梁漱溟說:“簡而言之,所謂學問,就是對問題說得出道理,有自己的想法。想法似乎人人都是有的,但又等于沒有。因為大多數(shù)人的頭腦雜亂無章,人云亦云,對于不同的觀點意見,他都點頭稱是,等于沒有想法。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做學問,走上現(xiàn)在這條路,只是因為我喜歡提問題。提得出問題,然后想要解決它,這大概是做學問的起點吧?!?/h2>組卷:6引用:2難度:0.7
四、現(xiàn)代文閱讀。
-
26.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題。
懷疑與學問 學問的基礎是事實和證據(jù)。事實和證據(jù)的來源有兩種:一種是自己親眼看見的,一種是聽別人傳說的。譬如在國難危急的時候,各地一定有許多口頭的消息,說得如何兇險,那便是別人的傳說,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實際的情形,只有靠自己親自去觀察。做學問也是這樣,最要緊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親見的事實證據(jù);但這種證據(jù)有時候不能親自見到,便只能靠別人的傳說了。
我們對于傳說的話,不論信不信,都應當經(jīng)過一番思考,不應當隨隨便便就信了。我們信它,因為它“是”;不信它,因為它“非”。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隨便輕信的態(tài)度,便是懷疑的精神。這是做一切學問的基本條件。我們聽說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問問:這是誰說的話?最先見于何書?所見的書是何時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們又聽說“腐草為螢”,也要問問:死了的植物如何會變成飛動的甲蟲?有什么科學的根據(jù)?我們?nèi)裟苓@樣追問,一切虛妄的學說便不攻自破了。
我們不論對于哪一本書,哪一種學問,都要經(jīng)過自己的懷疑: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是盲從,是迷信。孟子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也就是教我們有一點懷疑的精神,不要隨便盲從或迷信。
懷疑不僅是消極方面辨?zhèn)稳ネ谋匾襟E,也是積極方面建設新學說、啟迪新發(fā)明的基本條件。對于別人的話都不打折扣的承認,那是思想上的懶惰。這樣的腦筋永遠是被動的,永遠不能治學。只有常常懷疑,常常發(fā)問的腦筋才有問題,有問題才想求解答。在不斷的發(fā)問和求解中,一切學問才會發(fā)展起來。許多大學問家大哲學家都是從懷疑中鍛練出來的。清代的一位大學問家——戴震,幼時讀朱子的《大學章句》,便問《大學》是何時的書,朱子是何時的人。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塾師告訴他《大學》是周代的書,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問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法國的大哲學家笛卡兒也說:“我懷疑,所以我存在?!彼恼軐W就建設在對于萬事萬物的懷疑和明辨上。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就是對于過去學者的學說也常常要抱懷疑的態(tài)度,常常和書中的學說辯論,常常評判書中的學說,常常修正書中的學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古往今來,科學上新的發(fā)明,哲學上新的理論,美術上新的作風,都是這樣來的。若使后之學者學者都墨守前人的舊說,那就沒有新問題,沒有新發(fā)明,一切學術停滯,人類的文化也就不會進步了。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圍繞中心論點,作者提出了哪幾個分論點?分論點之間是什么關系?
(3)“一切學問家,不但對于流俗傳說……要這樣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學說產(chǎn)生”中的“一切”和四個“常?!蹦軇h去嗎?為什么?
(4)“因懷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別是非;經(jīng)過‘懷疑’‘思索’‘辨別’三步以后,那本書才是自己的書,那種學問才是自己的學問。否則便是盲從,便是迷信”一句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組卷:5引用:1難度:0.5 -
27.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讀書最忌“死啃”
趙暢 ①著名雜文家馮英子曾經(jīng)講過一個故事:一滿族貴族,被任命為鎮(zhèn)守荊州的將軍。他痛哭流涕,誓不肯去。問他什么緣故,他說連關公也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與其將來失守獲罪,不如不去的好。原來,滿族貴族最先見到的漢文化是范文程身邊的那本《三國演義》,努爾哈赤和他的將軍們行軍布陣,很多得益于這本書上的經(jīng)驗。他們把羅貫中筆下的關公奉若圣明,而關公是失荊州、走麥城時死的,此君不敢去守荊州,其原因大抵就在于此。
②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呢?這位滿族貴族,乃是一個標準的書呆子,其“死喻”書本,“只相信自己從書上讀來的經(jīng)驗,看不到環(huán)境的變遷,看不到現(xiàn)實的變化”,故而把自己的思想禁起來,不敢越雷池半步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③“死”書本,其實就與守株待兔者一樣,腐可笑,更可慈可嘆。憶起“空城計”是在馬謖違抗命令、蜀軍缺兵少將、司馬懿大軍突然來臨的情況下發(fā)生的。身為主帥的諸葛亮,其時倘有半點驚慌,舉止失措,便會造成軍心動搖、土崩瓦解的局面。在“空城”的形勢下,他的鎮(zhèn)定自若、沉著冷靜,他的特別布陣,竟令敵方以為城里定有伏兵,從而化解了一起必敗的危局。兵不厭詐,“空城計”當是一種重要而有效的軍事謀略,但并非唯一的謀略,并非屢試不爽的產(chǎn)物,且總須視情擇而用之。如果死啃《三國演義》,把小說當成歷史,思想僵化,行動教條,最終必走入死胡。
④要讀書但不盡信書,尤其不要死認條條框框,同而落敗拘泥于某個觀點,應著眼于作者的立意布局思維方式,并通過自己的咀嚼、梳理,把它讀順了、讀透了、讀“活”了,并從作者的思想圍墻中走出來,甚至是跳出來,這才是我們讀書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
⑤不“死”書,把書讀“活”,自需要按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運用腦,放出眼光”,亦即要敢于質(zhì)疑,善于批判。美國高中教育的四個目標中第一條就是“通過語言教學,幫助所有學生培養(yǎng)批判性思考能力”老師為何不讓學生背書,不給作業(yè)設置標準答案,甚至故意避免“正確答案”?就是為了不讓學生丟掉批判的精神,而哈佛大學的標志更可謂是批判性思維精髓之體現(xiàn):三本書兩本朝上打開,一本朝下蓋著。這是想告訴學生,書中盡管有知識和思想,但也會有謬誤。若要想追求真理,那就應當質(zhì)疑,質(zhì)疑一切。是的,批判中,我們才能甄別精華和糟箱;質(zhì)疑中,我們才能理清有用的和無用的。
⑥在我看來,一個真正愛讀書、“活”讀書的人,總是與“搗碎”書籍聯(lián)系在一起的。其“搗碎”的過程,究其實,就是一個釋放自我情感與思想的過程,就是一個與作者不斷較真、爭辯的過程,也必是一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
⑦有人說,做文字工作,拼到最后是拼認識,對生命的認識。讀書何嘗不是如此?拼到最后,就是拼自我的再認識。生命是活的,我們的讀書,我們的認識,當然也應該是活的。一切“死喻”的做法,一切僵化的思維,都是與讀書宗旨背道而馳的。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2)文章開頭引用馮英子講的故事,有何作用?
(3)文章第⑤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4)作者認為,讀書應持的正確態(tài)度是什么?
(5)結合實際,分析文中畫線句子的含義。組卷:12引用:3難度: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