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學年遼寧省重點高中協(xié)作體高一(上)期中語文試卷
發(fā)布:2024/4/20 14:35:0
一、現(xiàn)代文閱讀(一)現(xiàn)代文閱讀I(本題共1小題,17分)
-
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傳統(tǒng)的圖文書總是以文字為主,圖像為輔。當今流行的圖文書中,圖像似乎逐漸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文字反倒淪為配角。如《一個人的戰(zhàn)爭》一書刊行了“新視像讀本”,該讀本共238頁,配有圖畫212幅,幾乎每一頁都作了設計。其“賣點”不再是原有的書面文字,而在于那些新奇、精美、富有視覺沖擊力的圖片。任何讀物,倘使缺少圖像,便會失去對讀者的誘惑力和視覺沖擊力。這正是“讀圖時代”的新法則。進一步思考這一現(xiàn)象,或許可以推斷,當代人的閱讀方式已經發(fā)生了某種轉變,已從專注于文字理解轉向熱衷于圖像直觀。
從美學角度來說,文字和圖像本來各具特色,圖像以其直觀性和具體性見長,而文字以其抽象性和聯(lián)想性著稱。文字讀物可以喚起讀者更加豐富的聯(lián)想和多義性的體驗,在解析現(xiàn)象的深刻內涵和思想的深度方面,有著獨特的表意功能。圖像化將文字的深義感性化和直觀化,這無疑給閱讀增添了新的意趣和快感。正像林白所言:“絕妙之處在于,無論是先看圖再看文,還是先看文再看圖,都會發(fā)現(xiàn)一種有趣的吻合?!绷职椎慕忉尩莱隽宋呐c圖之間的“互文性”闡發(fā),但這種闡發(fā)隱含著某種“危機”。一方面存在著圖像對文字的有效闡發(fā),另一方面又存在著圖像對文字的曲解和轉義。從前一方面來看,圖文書把書籍“通俗化”和“大眾化”了,因而擴大讀者范圍;但從后一方面來看,圖像有可能影響人們對文字的理解,尤其一些漫畫書,將一些經典“連環(huán)畫化”或“漫畫化”。本來,這些經典著作多以思想深刻見長,特定的古漢語不但是其獨特的表述手段,同時也是讀者進入這些經典深刻思想的必要條件和路徑。然而,在“讀圖時代”,此類讀物被大量的“通俗化”,改造成“圖畫本”,獨特的語言表述被轉換為“平面化”甚至“庸俗化”的圖解。比如蔡志忠漫畫系列,將諸子經典中的精深思想,圖解為一種漫畫形式,雖然這也許有助于讀者理解這些古代經典,但同時又存在將古代思想家博大精深的思想漫畫化和簡單化的可能性。假如讀者對古代智慧和思想的了解只限于這些漫畫式的理解和解釋。留在他們心中的只有這些平面化的漫畫圖像,這是否會導致古代經典中的深義的變形以致喪失呢?而唐詩宋詞這樣純粹的語言藝術作品,被轉化為漫畫時,文字獨特的魅力及其所引發(fā)的豐富聯(lián)想已被刻板地僵固于特定畫面,這是否會剝奪讀者對文學作品詩意語言的體驗呢?
“讀圖”時尚的流行,也許正在悄悄地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性,其潛在的后果之一是重圖輕文的閱讀指向。我以為,“讀圖時代”的讀圖隱憂乃圖像對文字的“霸權”,因此造成了對文字的擠壓。在“讀圖時代”,從文化活動的對象上說,文字有可能淪為圖像的配角和輔助說明,圖像則取得文化主因的地位;從文化活動的主體上說,公眾更傾向于讀圖的快感,從而冷落了文字閱讀的愛好和樂趣。尤其是太多插圖進入文學著作中,攪亂了文字原有的敘事格局和邏輯,中斷了文章的內在文脈,將讀者的注意力從文字引向圖像本身,也暗藏著破壞了讀者對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讀圖時代”存在著一場不見硝煙的圖像對文字的“戰(zhàn)爭”,圖像凌越文字在當代文化中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有理由相信,“讀圖時代”的到來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文化,改變了文學原有的格局,也改變了我們的文化價值觀。
(摘編自周憲《“讀圖時代”的圖文“戰(zhàn)爭”》)
材料二:
就圖像與文字的根本屬性來看,圖像最顯著的優(yōu)點是視覺的真實感,它可以為人們帶來與敘述對象幾乎無差的體驗,即具象性;文字則更傾向于精神層面的感悟與互通。即抽象性。圖像是敘述對象的投射與鏡像反應,文字是對敘述對象能指和所指的符號化反應。正是由于文字與圖像之間的這些“天差地別”,許多人將它們之間的關系看作是“勢同水火”,其實這些都僅僅是表象而已,它們之間更多的還是相輔相成的關系。
文字的形成過程包含了形象性,它內隱著建構客觀世界精神的“像”。圖文之間一直存在著天然聯(lián)系,古時候“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論述就很好地印證了它們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在圖像化時代,文字與圖像之間的聯(lián)系更加緊密。文學語言在敘述上的形象性正不斷地突顯出來,圖像在無形之中將文學語言中的“像”進行了放大,推動了文學語言內在意蘊由感性向理性的轉變。
盡管文學深層次中的審美意義、情感內涵還無法通過圖像進行完美演繹,但是文學語言圖像化作為文學的表現(xiàn)形式,可以促進讀者對文學意蘊和情感的體會。圖像具有極強的情感渲染性,它的這一特性能夠推動文學審美空間的擴充,在意蘊上給人以更為直觀的感受,既可以實現(xiàn)對文學“有意味的形式”的鑒賞,又可以做到對感悟對象真實性的把握。過去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更多以心靈的體悟為主,人們從感知渠道來看屬于單邊的審美感悟。而文學語言圖像化的出現(xiàn)賦予文學形態(tài)多樣化與具象化,它內在的屬性決定了人們可以從多角度、多感官對其進行認知和體味。因為語言的圖像化意味著以感官來觸摸文學深層次的靈魂,以眼、耳、鼻、口、舌來真切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以有形來覺察無形,這勢必會使接受者產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摘編自杜更勝《讀圖時代文學的蛻變之語言圖像化》)(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流行圖文書中圖像數(shù)量的增加,意味著圖像逐漸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文字淪為配角,當代人的閱讀方式已發(fā)生轉變。
B.圖像和文字的“互文性闡發(fā)”造成圖像對文字的曲解和轉義,影響人們對文字的理解,甚至使經典著作庸俗化。
C.插圖大量涌入文學作品,攪亂了敘事格局和邏輯,中斷了內在文脈,可能破壞讀者對文字沉思默想式的感悟方式。
D.圖像有視覺的真實感和極強的情感渲染性,能賦予文學形態(tài)多樣化與具象化的特點,使接受者產生更加深入的感悟。
(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新奇、精美、內容豐富的圖像會大大增加讀物對讀者的誘惑力和視覺沖擊力,促使讀者消費和閱讀。
B.如果將唐詩宋詞轉化為漫畫,特定的畫面就會使其失去文字的獨特魅力,剝奪讀者對詩意語言的體驗。
C.公眾傾向于讀圖的快感,冷落文字閱讀的愛好和樂趣,會使圖像“霸權”加劇,文字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D.在讀圖時代,人們可以從多角度、多感官對文學作品進行認知和體味,鑒賞活動不再是單邊的審美感悟。
(3)下列各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jù)來支撐材料一觀點的一項是
A.面對空前發(fā)達和市場化的影視業(yè),專為影視而生存的作家和專為影視而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紛紛涌現(xiàn)。
B.精美的圖畫的藝術加強了語言藝術的審美感染力,而這種感染力是純粹的語言藝術所無法達到的。
C.圖像化的寫作將作家的“編碼”過程與讀者的“解碼”過程縮短,在文字與圖像的互文性闡發(fā)中揚長避短。
D.張愛玲小說《傳奇》的封面,以一個現(xiàn)代人立于窗外的影子表達打開洋場社會一扇窗子的寓意。
(4)材料一第二段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請簡要說明。
(5)在對待圖文關系的態(tài)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組卷:43引用:20難度:0.6
(二)現(xiàn)代文閱讀Ⅱ(本題共1小題.18分)
-
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題。
文本一:
青蓮石
三石
①韋老,縣一中退休老師,教的是高中地理。大學時韋老學的是地質勘探,卻誤打誤撞成了教書先生。學的是地質,教的是地理,韋老卻是嗜石。經常下河灘、上礦山、逛市場,數(shù)十年下來,家中收藏了不少石頭,其中不乏珍奇。
②而一普通退休教書匠,卻與時任教育局長頗有些交情,雖有些意外,卻又在情理之中。
③局長姓龔,上任不久便來韋老家討教治學之道。韋老的學生,縣教育局辦公室周主任曾先行告知韋老,龔局長亦喜奇石。韋老明白過來,原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說是討教,其實為石頭而來。
④次日,龔局長如約而至。院里幾株月桂,一張石桌擺在葡萄架下,兩人端坐在被歲月打磨發(fā)亮的竹椅上。龔局長極為謙和儒雅,與韋老探討教育事業(yè)事宜。原先安排一個小時,不想兩人聊得極為投機,兩個小時仍意猶未盡。關于石頭,龔局長自始至終沒吐一個字,卻在韋老意料之外,懷疑周主任傳來信息是否有誤。
⑤或許因為韋老家與縣教育局辦公樓僅一街之隔,兩人碰面機會不算偶爾,漸漸熟絡起來。龔局長常來韋老小院中品茶聊天,聊得多了,自然會聊及石頭。韋老說:“曾聽聞龔局長喜歡石頭,交往許久不見提起,以為消息有誤,原來龔局長還真是同道之人?!饼従珠L無奈地說:“只敢偷偷喜歡,不然外人知道,定有趨炎附勢之人,省得麻煩?!?br /> ⑥韋老幾十年的奇石珍藏,著實讓龔局長嘆為現(xiàn)止。
⑦不過韋老卻是怪人,從不帶龔局長進入藏石的里屋。每次龔局長駕臨,韋老便取出一枚擺于院中石桌,一邊喝茶,一邊說著石頭的來歷、意境、象征。韋老娓娓道來,龔局長頻頻點頭,不時插嘴談些看法,韋老感覺龔局長還真不是附庸風雅之輩。韋老曾提出觀賞龔局長的珍藏,龔局長一臉無奈地說:‘不瞞韋老,早年也有過幾枚,后來捐給博物館了。雖然仍舊喜歡,卻不敢再玩,只能飽飽眼福?!?br /> ⑧曾有一次,韋老觀察龔局長滿面愁容,心想定是遇到什么為難之事。聯(lián)想近日縣一中搬遷項目的流言蜚語,猜想恐與此有關。想到這,韋老進屋捧來一枚產自本地茅山一帶的青蓮石,幾片大小各異、顏色翠綠的荷葉舒卷有度,一枝紅花點綴其間,搖曳生姿,端得是惟妙惟肖。龔局長一看,不覺信口詠出了曹寅的“一片秋云一點霞,十分荷葉五分花。湖邊不用關門睡,夜夜涼風香滿家”的詩句來。韋老扶須微笑,宋人周敦頤的《愛蓮說》賦予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品格,因此,青蓮成為清正廉明的象征,備受人們青睞,成為托物言志的絕佳對象?!拔疫@枚青蓮石也是早年入茅山偶得,算不上名貴,卻是深有寓意。每每觀賞,便感清風拂面,我雖一介老夫,卻也能時時警醒自己潔身自好?!饼従珠L豁然開朗,握緊韋老的手說,今日得以觀精美青蓮石,得韋老肺腑言,可謂撥云見日。
⑨不久,項目如期開工,流言蜚語卻是煙消云散。
⑩這次以后,龔局長再來時,便經常求觀青蓮石,聽韋老談青蓮品格、為政之要。韋老雖不是從政之人,卻有許多獨到見解,龔局長聽得津津樂道。
?還有一次,一個老板,也是韋老的學生,不知從哪幾得知韋老與龔局長的關系,跑來討要一枚奇石當敲門磚。韋老倒也爽快,取出那枚青蓮石告訴老板學生,龔局長最喜歡這枚,你既然堅持,便拿去一試。也就當天夜里,老板學生興奮地告訴韋老,龔局長收下了,卻讓韋老頗感失落。然次日清晨,龔局長捧著青蓮石來到韋老家,笑著說物歸原主。韋老感嘆不已:“唉,總歸是我學生,算我教導無方啊?!?br />?一晃數(shù)栽,龔局長即將榮升市教育局副局長。
?臨別前夜,龔局長來韋老家辭行。韋老燙了一壺邵興老酒,弄了些花生米、豬耳朵,兩人相對而斟。酒至半酣,韋老竟然有些唏噓,取來青蓮石要贈與龔局長,并說:“承蒙龔局長瞧得上,幾年來由得我胡言亂語。所謂寶劍贈英雄,老夫乞望龔局長異地高就之后,仍能常觀此石,常思為官之要。這,不能算賄賂吧?”
?龔局長臉色凝重,鄭重接過青蓮石,小心翼翼捧在手中,端詳片刻,輕輕搖至石桌,意味深長地說:“石頭終歸是石頭,再有靈性也是人賦予的。有幸與韋老從相識到相知,無數(shù)次聆聽韋老諄諄教誨,速石中青蓮早已刻印在心中了。至于這石頭嘛,還是請韋老親自收藏吧?!?br />?韋老先是一愣,然后笑聲朗朗。
文本二:
“人物”是小說著力塑造的形象,作家賦予他們生命,讓其有了性格,并且很獨特很有趣,最后也就達到了讓人過目不忘的地步。實際上給讀者留下的印象越深,這個“人物”也就越是非同一般。一個作家有很大的雄心和能力,就會塑造出與以往文學畫廊里所有的“人物”都不一樣的形象。這當然是很難的。誰如果做到了這一步,他筆下的形象也就永遠地活了下來,讀者過了很久以后還要談論—一對作家來說,也可能因此而寫出了一部杰作。
我們讀小說,常常覺得有些“人物”雖然也算鮮明和生動,可就是有點似曾相識,好像類似的形象在哪里出現(xiàn)過。這樣我們就容易將他們混到一塊兒,時間一長,一個個面孔也就模糊起來。可見這些形象還不夠奇特和深刻,沒能更強烈地打動我們。
評論家分析一部小說,常常要從“人物”入手,圍繞著其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從他們的性格和行為中剖析作品的思想和藝術??梢娨徊孔髌窙]有豐滿獨特的形象,其他也就談不上了。小說中再高明的見解,最后都要歸結在“人物”上,通過他們體現(xiàn)出來。比如說“思想”,如果僅僅是說出來的,是作家本人的議論,那就很難在讀者心里生根,也很難打動人。理論文章的“思想”則不同,它是由作者直接宣示的,那是以理服人,不是以情動人,不會伴隨著人的情感深入讀者的內心。而小說把情和理緊密結合了,將這二者黏合到~塊兒的,就是“人物”。
(節(jié)選自《張煒小說八講之人物》,有刪改)
(1)下列對文本一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
A.小說中龔局長“只敢偷偷喜歡(石頭)”將石頭“捐給博物館”等細節(jié),是為了表現(xiàn)龔局長清正廉潔,也暗中批評了那些投機取巧的行賄之人。
B.“青蓮石”本來是韋老收藏的一枚石頭,在文中象征清正廉明,托物言志,以此來告誡廣大干部要引以為鑒,拒腐防變,始終保持清正廉潔。
C.小說運用語言、動作、神態(tài)、肖像等描寫,成功地塑造了韋老潔身自好的形象,以及龔局長清正廉明的高風亮節(jié)。
D.韋老與龔局長有些交情“雖有些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意外”是指在世人眼中兩人的身份不相當,“情理之中”是指兩人都對石頭有研究。
(2)下列對文本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說“給讀者留下的印象越深,這個‘人物’也就越是非同一般”,旨在表達塑造人物應更具獨特意趣,才能讓人過目不忘。
B.有時我們容易將小說中的“人物”混到一塊兒,時間一長,一個個面孔也就模糊起來,就是因為作者塑造的“人物”不夠鮮明和生動。
C.評論家分析一部小說,常常要從“人物”人手,進而剖析作品的思想和藝術,可見一部作品首先需要有豐滿的形象。
D.理論文章的“思想”可以是由作者直接宣示的,不是以情動人,不會伴隨著人的情感深入讀者的內心,這點不同于小說。
(3)小說中韋老的學生討要青蓮石送給龔局長,龔局長又將青蓮石“物歸原主”,這一情節(jié)有什么作用?
(4)你認為文本一的主要人物是韋老還是龔局長?請結合文本二說說理由。組卷:8引用:2難度:0.5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1小題.11分)
-
7.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除了遺傳因素,以及不當?shù)挠醚哿晳T外,研究顯示,還有許多其他因素在兒童近視的過程中起了作用。
長期處在噪聲環(huán)境中。專家的研究表明,處在90分貝以上的噪聲環(huán)境中,眼底視網膜中視桿細胞區(qū)別光亮度的敏感性開始下降,識別弱光反應的時間延長;音響超過45分貝時,40%的人瞳孔散大;達到115分貝時,眼睛對光亮度的適應性下降20%,同時伴有色覺能力削弱。
① 。甜食為酸性食物,一方面大量消耗體內的鈣元素,另一方面升高血糖,改變晶體滲透壓,是導致近視眼形成的又一禍根,要監(jiān)督孩子少吃為妙。
睡眠不足。10-13歲是近視眼形成的高峰期。② ,交感與副交感神經功能就會失去平衡,造成眼睫狀肌的調節(jié)功能紊亂。保證每晚睡足9~11小時,③ 。
(1)在上文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句不超過12個字)
(2)為了預防兒童近視,父母該怎么做?請結合上文概括說明。(每句不超過10個字)組卷:10引用:3難度:0.7
四、作文(60分)
-
8.閱讀下面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新學期開始后,小明先后收到兩住哥哥李新和王剛的來信。李新在信中向小明抱怨,自己諸事不順,慨嘆生不逢時;王剛則在信中共高采烈地向小明列舉自己最近的一件件得意之舉,尤其是那句“我們必須有所作為,才能對得起今天這個美好的時代”,讓小明陷入沉思,如何看待“生不逢時”還是“生逢其時”?自己究竟應該怎么生活?
請你以小明的身份,選擇李新或王剛其中的一位,給他寫一封回信,談談你對“人生與時代”關系的理解。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少于800字。不能套作和抄襲。組卷:0引用:1難度:0.5